农耕文化育新苗村校联动绘振兴——唐昌镇锦宁村研学实践探索乡村振兴新路径

新界视点 2025-04-11 19:01:57

当城市课堂延伸至广袤田野,当小韭苗邂逅少年成长,一场跨越城乡的教育实践在唐昌镇锦宁村悄然绽放。近日,锦宁村迎来春季研学的第五批孩子——成都市盐道街小学三、五年级师生,他们走进国家地理标志产品——唐元韭黄种植基地,开展走进新农村“探秘小韭苗”主题研学活动,以农耕文化为纽带,以村校联动为桥梁,为乡村振兴注入青春动能。

地理标志赋能:从田间到课堂的文化传承

唐元韭黄种植历史可追溯至明末清初,依托都江堰水系滋养与独特油沙土孕育,其韭黄以“色如暖玉、脆嫩回甘”的品质享誉全国。在“小韭苗”博物园,孩子们通过实物标本、图片影像与老农口述,系统了解韭黄从选种育苗到“软白化”工艺的300年技艺流变。

“过去只在课本里见过‘地理标志产品’,今天终于触摸到它的文化基因。”学生在研学日记中写道。

科技赋能传统:乡村振兴的锦宁实践

作为本次研学的组织方,锦宁村展现了新农村发展的“双螺旋”路径。无人机巡航系统精准防控病虫害,每株韭黄的生长数据同步上传云端。“我们既保留‘刀割不伤根’的传统技法,又引入AI病虫害识别系统,让古法技艺插上科技翅膀。”村党委书记王强向师生演示操作时强调。

据悉,目前锦宁村韭黄种植面积已达3000亩,年产量约2万吨,产值超过9000余万元。通过“合作社+农户”的发展模式,村民人均年收入约3万余元。

知行合一:素质教育在田野生根

此次研学活动创新推出“五个一”立体实践体系:一次非遗技艺体验、一趟科技车间探秘、一场田间科学观察、一场农事竞技挑战、一堂乡土文化课,构建起“手脑并用、古今交融”的沉浸式课堂。在韭黄收割区,学生们在“新农民”指导下学习“斜刀45度”收割标准;在食育工坊,他们用新鲜韭黄制作饺子宴,品味“舌尖上的文化”。非遗技艺与现代教育的碰撞,让传统农耕焕发新生。

跨学科融合让知识“活”起来

“科学课的光合作用原理,在观察韭黄避光生长时变得鲜活;数学课的统计知识,在测算亩产量时有了实际意义。”带队教师张老师表示,“农耕文化研学打破了学科壁垒,让知识在真实场景中‘活’起来。”学生们在田间科学观察中记录韭黄生长曲线,在农事竞技挑战中体验劳动智慧,在乡土文化课中聆听乡村振兴故事。土地成为课堂,农具化作教具,教育从书本走向实践。

正如某位家长活动后反馈:“当孩子们的手掌沾上乡土的温度,文化传承便有了生命的厚度。”

教育振兴重塑乡村发展逻辑

从非遗技艺到科技赋能,从田间观察到乡土课堂,这场研学热潮正在改变唐昌镇锦宁村的发展轨迹。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唐昌镇锦宁村以“农耕文化研学”模式开辟出村校共育新路径。据悉,锦宁村正联合相关部门开发“全域研学地图”,未来将串联起农耕博览、生态观光、非遗工坊等多元场景,让更多青少年在阡陌间读懂中国乡村的过去、现在与未来。

“研学团队的涌入,让年轻人重新认识土地的价值,村民学习技术的热情空前高涨。”村党委书记王强感慨。下一步,锦宁村计划进一步完善研学课程体系,开发更多特色项目,吸引更多学校和学生参与,将“农耕文化研学”模式打造成乡村振兴的亮丽名片。

随着“小韭苗”博物园村企品牌的持续走红,锦宁村正以教育为笔,书写乡村振兴的时代新篇。当素质教育的根系深扎绿色田野,这片土地正在孕育出教育与乡村共生共荣的崭新未来。锦宁村的探索,为乡村振兴提供了一个可借鉴的样本:通过挖掘本土特色资源,创新教育模式,可以实现农业、文化与教育的融合发展,为乡村注入持久活力。

0 阅读:0

新界视点

简介:新眼界,新视点看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