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便你、都行、你要这样想我也没办法:为什么女人最讨厌这类话?

张德芬空间 2024-06-20 18:00:58

“吵了一架,三天没有回我消息了。”

朋友芝婷在微信对话框里发来消息抱怨。

她的丈夫遇到问题,从来不面对,不回应,不表达。

总是逃避、沉默,玩消失。

夫妻俩原本就因为工作关系,两地分居。

产生了矛盾又从来不能及时解决。

要不是因为家里有两个孩子,芝婷恨不得立马就离婚。

“我真的不明白为什么啊?两个人好好沟通,把问题解决了不行吗?”

芝婷觉得很痛苦,但又不知道该怎么办。

在亲密关系中,像芝婷老公这样习惯性“折磨”对方的人,还有很多。

“明明他什么都没做,我却觉得很痛苦”

@澜汐,37岁,事业单位

我和老公是相亲认识的。

在周围人眼中,他是个不折不扣的“完美丈夫”。

公务员、工作稳定;性格也很温和,从来不乱发脾气;更不会在外面拈花惹草。

所以每次我和爸妈抱怨,说“老公对我冷暴力”时,所有人都会骂我不知足。

可我真的不知足吗?

我每天回家面对的,是儿子聒噪地要我陪玩陪学、一水池残留着污渍的碗筷、满地乱扔的臭袜子脏衣服……

如果我开口求助:“老公你能不能帮我收拾一下?”

一张正在刷着短视频笑得灿烂的脸会瞬间冷下来。

他不会拒绝,也不会争吵,反而会老老实实地收拾帮忙。

但整个过程中,他会保持沉默,连看也不看我一眼。

有时,忍受不了这样的氛围,我就会多说几句:“老公你能不能别这样?”

情绪崩溃的情况下,我会指责他:“你这是在对我冷暴力!”

可他依然不愠不火:“你要这么想,我也没办法。”

家里的空气如同冰窖,又冷,又令人窒息……

“明明是一件小事,他居然把我拉黑了”

@巧姐,45岁,公司业务部经理

你能想象吗?

一个40多岁的人,结婚20年了,吵架能随时把你拉黑。

昨天,我们因为谁去陪女儿买表演节目用的演出服这件事,吵了一架。

老公随手就把我拉黑了。

没有矛盾的时候,他是很温柔体贴、细致入微的。

我就是被他这幅样子骗了。

还有一回,他陪我回娘家,我妈拿他和我以前一个发小作对比,说人家挣了大钱,我老公吃着死工资,没本事;

我妈做得不对这是肯定的,所以我也很在意老公的情绪,担心他不舒服。

他什么也没说,回到家就开始收拾行李。

我急忙拦住他:“你这是做什么啊?”

他冷冷地说:“离婚呗,我这么没用,拖累你了。”

什么叫无所谓呢?两个人这么多年的感情,说断就断了?

每次都是我热脸贴着冷屁股,苦苦哀求,拼命哄他,才能让他停止闹情绪。

我真的不明白他到底想要什么?

明明是他费尽心思把我追到手娶回了家,为什么现在搞得像是我一个人在婚姻里苦苦挣扎?

“明明他很不开心,却总是说自己没事”

@沁缘,36岁,瑜伽老师

我离过婚,现在和一个比我小4岁的男生谈恋爱。

不得不说,当初和他在一起,就是因为在他身上,能够映射出我的生命力,让我觉得朝气蓬勃。

但是又总会有一些意想不到的状况,让我觉得他靠不住。

比如,让他洗个衣服,他会欣然答应,但是衣服洗好了,拖上几个小时不去晾;

问到他,只会给我一个无辜的眼神:“我忘记了。”

还有在家里一般都是我做饭,所以我想着让他也来帮忙洗碗。

洗的时候,不是摔缺了盘子,就是打烂了玻璃杯。

我就搞不明白了,洗个碗有这么难吗?

每当我想发火,他就会可怜兮兮地反问我:

“你让我做我就做了,只是我做不好而已,我也不是故意的,为什么你还要指责我?”

我被他怼得哑口无言,一肚子火但又不知道怎么发泄。

真不知道这是因为年龄的代沟吗?还是我太苛刻了呢?

其实,上述故事中的伴侣们,都在采用一种无意识的方式来“攻击”自己的爱人。

这在心理学上,被称之为“被动攻击”或者“隐形攻击”。

相较于坦率地表达内心的不快,直接面对爱人的冲突;

他们更愿意通过一些间接和隐秘的手段来释放他们的负面情绪,表面上却保持着冷静、友善甚至是无辜的形象。

在这个过程中,“被攻击”的那一方可能不自觉地被激怒,最终情绪崩溃。

甚至忍不住自我反思:

“到底是不是我自己出现了问题?”

面对这样的伴侣,我们的情绪总是像一拳头打在了棉花上,绵软无力,又无处承接。

我们真的很想知道,习惯性用“被动攻击”的方式折磨自己的伴侣,究竟在想些什么呢?

他们的“攻击”,是因为愤怒的方式错了

亲密关系中的“被动攻击”,通常会有这样几种模式:

第一种模式:沉默或者回避一切冲突。

这类伴侣,有可能属于“回避型依恋”的人格。

这种倾向源于一种避免情感亲密的自我保护机制。

想象一下,小时候,我们渴望与养育者建立深厚的情感联系,但若遭遇忽视,我们可能会学会隐藏自己的需求,以避免再次受伤。

就像一个小孩,最初在幼儿园会哭泣和抗议,但当意识到这些行为无法唤回母亲时,他们可能会选择在内心深处告诉自己:“我不需要依赖,我能够独立。”

这种自我保护的模式可能会延续到成年后的亲密关系中。

表现为一种习惯性的沉默和距离感。

第二种模式:用极端化的举动反复确认伴侣的爱意。

有一个比较流行的说法是“社交ghosting”。

就是指突然结束与某人的关系,在没有解释的情况下切断交流。

比如:突然拉黑好友;突然选择分手或者离婚;

像“鬼”一样,消失得无影无踪。

这类伴侣,除了也可能拥有“回避型依恋”的人格;

还有可能在从前的经历中同样遭遇过没有理由的“被放弃”。

比如:

父母毫无征兆地突然离婚,把孩子放在爷爷奶奶家“寄养”;

前女友毫无征兆地提分手,甚至都没有当面提过而是直接切断了一切联系。

这样的人会有本能的不安全感,总觉得下一秒钟,身边亲密的人会像从前那些亲密之人一样离自己而去。

他们将这种不安全感代入到新的亲密关系中,又忍不住用曾经被对待过的方式对待爱人。

用这种方式来测试伴侣的忠诚和爱意,

其背后的心思是:

“我这样对待你,你都没有对我失望,都没有离开我,才是真的爱我。”

第三种模式:表面妥协,但却用“自己无能”的方式消极应对。

这类伴侣,同样有着对情感亲密的回避倾向。

但还有更深一层的内在动机,是出于对自我价值的保护。

亲密关系中有时会存在一强一弱的状态。

比如:

其中一方财力更丰厚、社会地位更高,性格更加强势;

而另一方则相反。

而较弱的一方,在与伴侣的相处中,他们可能表面上看起来很“听话”。

从不直接拒绝对方的需求,但在行动上却总是出现一些“小差错”。

通过“搞砸”一些事情,他们含蓄地表达着自己的不平衡感,甚至是愤怒。

“你看,我已经很听话了,我按照你的要求做了,只是我做不好呀,我也没有办法啊。”

“你不是很强势吗?那你来做好了,反正我什么都做不好。”

而伴侣若是因为他们的“搞砸”表现出失控、情绪不佳,会给他们带来一丝安慰:

“你看,其实你也有不太好的时候。”

“你看,这么一对比,我好像也没有很糟糕。”

通过被动攻击,他们可以在无意识中控制局面或维持某种权力的平衡。

说到底,无论是哪一种关系模式,本质上都是伴侣们内在的不安全感造成的。

因为不相信自己能被无条件爱,所以防御回避、极端试探、隐秘地进行权力斗争。

那个用“被动攻击”折磨着我们的人,内在还是一个缺爱、缺少力量的孩子。

当然,即使是这样,我们也无法逃离伴侣“被动攻击”所带来的伤害。

每一次的情绪崩溃,都是对我们关系的消耗,总是得不偿失的。

那么,我们到底该怎么办呢?

走出攻击,从接纳攻击开始

伴侣的被动攻击背后,往往隐藏着深刻的内心恐惧和不安。

但他们却忽略了,我们其实也拥有着脆弱,也会感觉到不安。

德芬老师说:“在婚姻里,最好的沟通方式是温柔地坚持以及脆弱地要求。”

在亲密关系里,我们首先要修行的是看见自己内在的愤怒,继而接纳愤怒之下的负面情绪,这样才能更为怜当地面对和化解伴侣的愤怒。

比如,面对对方的沉默时,我们可以先展现自己的脆弱,告诉对方:

“亲爱的,我感觉自己被无视了,我很难过。”

其次,温柔地表达自己的诉求和立场:

“亲爱的,我希望你有什么想要说的,或有更好的安排,可以说出来,告诉我,这是我们两个人之间的事,你的想法对我来说也很重要。”

“亲爱的,如果你不快乐,不要伪装,我希望我们之间是坦诚的,你也可以真正感受到幸福,而不是一味迁就我。”

除此之外,尝试和伴侣一起打造一个在关系中能够开放表达的环境。

比如,我们可以准备一个倾诉小屋,一个房间或者一个帐篷隔离出来的地方。

并且相互规定,在这个空间里,彼此都可以畅所欲言,并且不能隐藏,也不能发脾气。

只有当双方都能够在不受压制和否定的情况下,自由表达自己时,才能更真诚地分享内心的想法。

创造一个充满接纳和理解的环境,从而建立一个更加健全和谐的亲密关系,这是应对伴侣潜在攻击行为的有效策略。

当然,最重要的一点是,我们可能没办法那么快击溃伴侣长期建造起来的防御。

在试图打破防御的过程中,我们必定会经历挫折和失落。

有时候,我们需要给自己更多的空间,和自己相处,守护内在。

如果关系对你的造成了持续的伤害,有时候放手可能是更好的选择。

愿我们都能在保持真实自我的同时,与伴侣共同成长;

共同构建一个充满爱、理解与尊重的关系。

共勉。

你也可以跟随德芬老师的《3天亲密关系体验营》,学习如何应对伴侣无法表达的“攻击性”,想要更和谐的亲密关系,欢迎加入。

*本文由柯文创作,如需转载请联系授权。

策划丨kiwi

编辑丨李小豆

0 阅读: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