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欲,是最深的情欲”:看清一个人,吃相比面相更准

张德芬空间 2025-04-12 12:06:09

电影《美食、祈祷和恋爱》里,女主莉兹决定结束找不到任何意义感的婚姻,离开纽约去意大利旅居。

出发前,面对闺蜜的质疑,她问:“你午餐吃的什么?”

“不记得了,沙拉吧。”

“就是这样,我以前对食物、对人生充满了渴望,但现在都没了。

我需要去新的国度,吃新的食物,学习新的语言,感受新的人文风情。”

在处理完一系列离婚琐碎后,终于她出现在罗马街头,心满意足地看着眼前的意大利面:

弹韧的面条配上鲜红的番茄酱汁和新鲜的罗勒叶,可口的奶酪碎点缀其间;

在街头的喧闹声与手风琴旋律中,她卷起面条,享受原始而纯粹的味觉盛宴。

这一刻,她完全沉浸其中,也尝到了逃离纽约高强度生活的第一口“自由”。

她和偶遇的瑞典女孩索菲一起,品尝着那不勒斯的玛格丽特比萨。

酱汁与奶酪在口腔中交融,她闭眼感叹:“我在恋爱,和比萨谈恋爱。”

这段旅程,伴随着舌尖上的慰藉与发现,也是女主的脱胎换骨之路。

最终,她找到了味蕾,也找回了自己。

有时候,食物不仅是果腹之物,更是一封写给生活的情书,藏着我们潜意识里未曾言说的渴望与感动。

吃什么、怎么吃、和谁吃,其实折射的是我们和这个世界的关联。

我们怎么吃,

述说着父母对待我们的方式

此刻,你最想吃的食物是什么呢?

这个答案,也许代表了你身心的需求,代表了正在波动的情绪、或者你过去对饮食的态度,以及对新事物的探索之心。

心理学研究显示,早期父母对我们喂养的经历会塑造我们对食物的情绪联结。

我们关于“吃”的下意识习惯和态度,其实是在和父母的互动中被塑造出来的。

根据观察,有三种不同的饮食风格比较常见:

情绪型饮食, 控制型饮食, 探索型饮食。

《女心理师》中,有一个叫蒋静的女孩,患有暴食症,有明显的抑郁倾向。

街边,蒋静面前摆满了食物,她大口大口地把面条、肉塞进嘴里。

吃完以后,她冲进卫生间,一股脑地把刚才吃的东西全都吐出去。

原来,蒋静在母亲长达30年的控制下成长。

被强迫练习钢琴直到手指流血;

每天放学回家都要被检查书包,有客人在也不例外;

30岁仍被管束穿着与行程。

母亲以“为你好”为名,将她塑造成“提线木偶”,导致她压抑真实自我。

在这样的家庭环境长大,常常容易把“情绪饥饿”和“生理饥饿”混淆。

饮食完全受情绪波动支配,开心时暴饮暴食,低落时食欲不振,甚至一天只吃几口。

这种饮食类型是情绪型饮食,和食物之间不稳定的关系本质是心灵对爱与归属感的呼唤。

另一种类型是:控制型饮食。

比如很多人吃东西时,无论是米饭、面条还是喝汤,都不受控制地会剩一口。

这也折射出童年时候被父母过度管束的影子。

“必须吃完才能离开座位”,

“多吃青菜才聪明”,

“乖乖吃饭才是好孩子”……

从小,父母把对我们的高期待、严要求也印刻在对我们的饮食要求里。

于是长大后,控制型饮食习惯的人,会通过严格把握饮食规律来获取对生活的掌控感,以此来对抗潜意识中的不安。

有的人会固执地长期吃同一种食物。

有的人会每周日提前备好5份一模一样的减脂餐,连水果克数都用秤精确计算。

有的人会因为吃饭计划被打乱而特别生气。

控制型饮食风格,本质是童年创伤与自我否定的投射。

“剩一口”,是我们找回掌控感和安全感的倔强。

第三类是:探索性饮食。

对这类人来说,食物是生活的调色盘。

从街边小吃到私房菜,从卷饼到火锅,喜欢探索各类食物,尝试各种新奇搭配。

发现新餐厅后会兴奋地规划行程,把这些当作品味生活的体验。

探索型的饮食人,往往成长于自由且包容的环境中。

想吃什么都可以尝一尝,不想吃可以不吃完,也可以等想吃的时候再吃。

这大概率是因为,父母在给予爱的同时,没有剥夺他们独立探索和选择的权力。

他们也习惯通过探索食物满足好奇心,将饮食转化为自我表达的载体。

人生大事,吃喝二字。

我们用味蕾丈量世界,也在食物里照见自己的过往。

无论是情感丰富的情绪型、注重条理规划的计划型,还是充满好奇心的探索型。

我们都可以通过味觉来“倒带”回溯我们的童年,在柴米油盐里打捞被岁月封存的记忆。

那些未被言说的情绪、未被满足的需求,终将开始“说话”。

读懂我们的饮食习惯,我们也能更好地读懂自己。

我们想吃什么,折射着我们需要什么

法国美食家布里亚——萨瓦兰说:“告诉我你吃什么,我就知道你是什么样的人。”

在《查理和巧克力工厂》的奇幻世界里,威利・旺卡出身于牙医家庭,父亲的严苛控制和长期的情感忽视让他很受伤。

他被迫佩戴夸张的牙齿矫正器,不管他舒不舒服、能不能接受。

被禁止接触糖果,甚至万圣节时要来的糖果也被扔进了火炉。

在与父亲不断升级的矛盾中,他最终选择了离家出走。

这个拒绝与世界对话的糖果皇帝,将孤独浇筑进可可脂与焦糖的配方中。

每一块糖果,都是他对世界无声的质问。

每一道甜品,都藏着未被治愈的童年裂痕。

这就像我们在每一个难过的深夜里,总是会想吃一些甜食。

那是潜意识在寻找童年的安全感,因为甜食往往与美好的童年回忆相关联。

在《心灵奇旅》的奇幻宇宙里,22号灵魂在地球的短暂旅程中尝到了比萨。

滚烫的芝士裹挟着番茄的酸甜、面饼的麦香,丰富的滋味让他沉迷。

这就如同有些人会过分地嗜辣,想要通过刺激感官来逃避情感麻木。

我们想吃什么,不仅是味蕾的偏好,更是内心的深层需求。

深夜的泡面可能是孤独的呐喊,爆炒的回锅肉或许藏着对家的渴望。

晨曦中,街角的包子铺里蒸腾的热气,往往包裹着生存最本真的模样。

这些选择并非偶然。

根据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饮食首先满足生理需求。

但选择特定食物的行为往往折射出个人对更高层次需求的追求。

比如安全、归属与爱、尊重与自我实现等。

神经学家AlanHirsch的研究表明,工作状态与偏爱的零食相关。

比如:喜欢薯片的人往往进取心强,薯片的咸脆口感能快速激活愉悦感,形成对效率与结果的追求;

而椒盐卷饼爱好者更容易对重复性事务产生倦怠。

“咸+硬”的口感可能映射心理防御机制。

他们通过咀嚼宣泄压力,同时对社会规则抱有批判性思考。

剑桥大学研究发现,压力大时人们更倾向选择高热量食物。

因为碳水化合物能促进血清素分泌,缓解焦虑。

而生活中,不同的饮食风格也代表了不同的性格。

口味清淡的人通常情绪稳定,不喜欢刺激的味道。

他们偏好简单有序的生活方式,同时对细节感知较为敏锐。

喜欢吃肉的人通常行动力强、竞争意识突出,并且倾向于通过实际成果建立安全感。

甜食的慰藉、辣味的释放、清淡的平和、对肉食的渴望……

食物,从多个维度折射出我们的深层需求,成了我们与潜意识对话的媒介。

和谁吃:餐桌上的情感修复场

现在流行的一句社交金句很有趣:“没有什么是一顿饭解决不了的,如果不行就两顿。”

认真对待一餐一饭,是对生活负责,也是对自己负责。

社交媒体上有一类博主很受欢迎:每天早起,认真地准备一人食餐。

金黄酥脆的油条,鲜香的番茄煎蛋面,热气腾腾的排骨汤……每一餐都要营养丰富,色香味俱全,用好看的餐具摆好。

坐在餐桌前,享受地吃完,然后开始元气满满的一天。

好好吃饭,从来不是简单的生理需求,而是一场与内在自我的深度对话。

具身认知理论揭示了一个奇妙现象:身体状态会反过来影响心理。

当你好好吃饭时,肠道菌群的平衡、血糖的稳定,都会直接改善情绪与思维。

一个人的餐桌是独处的滋养,而和爱的人甜蜜用餐,或与三两好友一起边吃边聊,则是关系与链接的具象化表达。

《饮食心理学》研究发现,与他人共餐时,食物带来的幸福感会提升30%。

《请回答1988》里,几个相伴成长的好友,一起吃了很多很多拉面。

热辣辣的拉面端上桌,有人拿碗筷,有人垫上桌垫,长久的默契让一切一气呵成。

拉面汤在沸腾中翻滚,热气氤氲,搭配冰箱里搜刮来的鸡蛋、泡菜、火腿肠。

小伙伴们你一口我一口,有的拌嘴、有的打闹,也有默默夹过来的泡菜。

拉面的味道、嬉笑打闹的回忆,构成了伴随他们成长的微小幸福。

食物是流动的情感载体,人类对食物的分享欲,本质是对孤独本能的终极反抗。

我们总说“人间烟火气”,可这缕烟火的温度,往往不在于食物本身,而在于那句:“一起吃吧”。

家庭餐桌不仅是食物的容器,更是情感的容器。

父母对孩子最好的爱,是把爱注入到每一顿餐食里。

孩子吃到的,不只是食物,更是父母之爱的流淌。

那些真正被爱养育大的孩子,通常胃口很好,和食物有很深的链接,并且不会很喜欢吃零食,不需要被追着喂饭,并不会暴饮暴食:

他们天生就知道什么是最好的食物,也知道自己的身体需要怎么吃。

而这样的孩子,长大以后,也会懂得烹饪,懂得怎么照顾自己。

在网络上看到过一类视频:孩子能自主支配手部动作的时候,妈妈就让他一起参与做饭的全过程。

妈妈在一旁切肉,孩子就负责剥开蔬菜。

妈妈会告诉孩子,做哪一类面点时要放多少面粉,搭配多少水量。

这些孩子,可以自主地选择自己想要如何制作食物,也可以在完成一顿饭的过程中获得成就感。

吃饭的时候,他们都端坐在桌子上,选择喜欢的食物,有说有笑地吃完。

自我决定理论中的自主性在这里显现:

当孩子感受到“吃饭是我的游戏”,而不是“妈妈的任务”,食欲自然被唤醒。

吃饭不再是对抗的战场,而是一场充满合作的游戏。

收尾

真正的自爱,始于对身体的尊重。

我们了解吃,是了解我们的“养育史”,以及我们此刻的身心需求。

最深的疗愈,藏在最平凡的日常里。

当你学会通过食物照见自己、了解自己。

也学会用食物安抚情绪、滋养心灵。

那些曾经困扰你的焦虑与迷茫,便会在温热的饱腹感中渐渐消散。

停下来,和自己对话,重新养育自己,也好好养育我们的孩子。

好好爱自己,就从吃好每一餐饭,和爱的人好好吃饭开始吧。

*本文由马小马和张德芬空间主笔团共同创作,如需转载请联系授权。

作者丨马小马和张德芬空间主笔团

策划|魏夏

编辑丨李小豆

主播丨宁语

副主编|花花

总编|康蕾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