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0名红军在贵州神秘失踪,中央多次寻找无果,70年后才知真相

游史渊 2025-04-26 10:10:19

【前言:】

红军在漫漫长征路上,碰到了数不清的艰难坎坷,每次打仗都牺牲了好多人。现在要说的这八百名红军战士也是这样,他们在打仗时为了保护好主要队伍,跟敌人拼了命地打。

战斗结束后,他们咋就突然没了踪影,中央找了好几次都没找到任何线索。他们究竟跑哪儿去了,为啥既没看到人活着,也没找到尸体呢?

七十年过后,到底是啥原因让人知道了事情的真相?

【事件缘由:】

1934年9月份,红军在第五次对抗国民党“围剿”时,老是处于不利地位。在打算进行大规模转移前,为了保险起见,上头决定先派一支小队去前方给大军探探路。红六军团,就是担起了这个重任的小队。

任弼时和萧克遵照中革军委的指示,带着新成立的红六军团,一共有9700多名战士,告别了井冈山,一路向西突围,目的是为红军的长征先探探路。他们接到命令后,很快就集合队伍出发了。红六军团一路跋山涉水,走过了江西、湖南、广西、贵州好几个省份。

然后在10月7号那天,我们来到了贵州省的石阡县。任务是找时机跟贺龙领导的红军队伍碰头。那时候,因为国民党湘桂军的拼命追赶和拦截,红六军团的人数从出发时的9000多人,大幅减少到了4700人。

现在的情况已经不允许我们再跟敌人耗下去了,军团作出了决定,让18师的师长龙云,带着52团的800多名战士,去拦住敌人,好让军团指挥部能撤走。其他被敌人挡住的部队,自己想办法突围出去。

最终,52团的八百多名勇士被困在了牛困山,敌人把他们团团围住。这牛困山啊,一边靠着三条河,另外两边则是陡峭的悬崖和峡谷,周围全是连绵起伏的高山,出路全无。

敌军人数众多,主力队伍才撤离不久,也就几个小时的光景,原先那800名红军战士就折损了300多号人。眼瞅着敌人步步紧逼,为了能让主力队伍顺利往南冲出去,52团当机立断,带着剩下的战士们朝西撤退。

红军就算碰到这种困境,也坚决不低头投降。国民党见状,竟抓来周边村子的百姓,拿他们当挡箭牌,一步步向龙云的队伍逼近。龙云一看这形势,为了打破僵局,赶紧做了个决定:把队伍一分为二,一部分全力突围,另一部分负责断后掩护。

红军战士们一看那么多村民,当场就呆了。他们心里明白,军人和百姓那就是一家亲。所以,就算豁出性命,也不能让老百姓受伤。他们大声喊着让村民们闪开,但根本没人听。村民们被国民党拿枪逼着,战士们看在眼里,疼在心里,只能一步步往后退,最后退到了悬崖边上,退无可退了。

“号手,赶紧吹响进攻的号角!”连长扯着嗓子命令道。

连长指挥战士们悄悄绕过村民,直接和追上来的敌人干上了白刃战。不少战士因为分不清哪些是敌人哪些是村民,结果被敌人从背后偷袭,献出了生命。

这时候,山脚下的桂系部队在那大喊大叫,让红军赶紧举手投降。红军队伍里有个年纪大点的战士,他坚定地说不可能投降。说完,他把子弹打光的手枪狠狠往旁边石头上一砸,只听“砰”的一声响,手枪碎了,零件掉了一地。然后,他毫不犹豫地跳下了悬崖,其他红军战士也一个接一个,跟着跳进了山谷里。

司号兵何步荣把军号收了起来,身子软绵绵的,在悬崖边上摇摇晃晃,结果一不留神就摔了下去。山脚下的村民们,眼巴巴地看着那些小家伙们一个接一个往山底下跳,心里头那个难受啊,真是说不出来的滋味。

突围的战士们拼尽全力,直到力竭倒下,全部英勇就义。他们的头儿龙云同样没能幸免,被桂系军阀逮捕,惨遭折磨至死。从那以后,这八百名红军战士就像人间蒸发了一样,再无消息。

等大队伍安全走后,萧克心里还是惦记着那些战士,他又反复找了好多次,但一直都没能得到战士们的消息。

到了2001年的某一天,贵州石阡县党史研究室的副主任杨又铸,在查看他们县的历史资料时,觉得有些东西不太对劲。他琢磨了一番,决定亲自跑一趟深山里头的困牛山村,那地方在石阡和思南两县的交界。到了村里,他就找上那些上了年纪的老人,打听以前的事儿。功夫不负有心人,他还真的找到了当年跳崖红军幸存者何步荣的亲戚,叫陈德昌。

那时候,何步荣不小心被悬崖边的树枝给绊了一下,因为他身材瘦小,结果摔成了重伤,昏迷不醒。后来,有个姓陈的村民发现他还有气,就鼓起勇气把他偷偷带回家藏了起来。等何步荣伤养好了,他就改名叫陈世荣,还认了这个陈姓村民做干爹,发誓要照顾他一直到老,为他养老送终。

后来何步荣走了,他留下的那支军号,被好好保存了下来,一直留到今天。

杨又铸把自个儿的发现告诉了组织,在那两年里,组织多次派人去查看情况,最后都证实了这事儿。红52团消失了整整70年,谜团现在总算是解开了。

【历史背景:】

有些专家认为,蒋介石那边是想借着共产党长征的机会,来个“顺水推舟”,减少军阀和军队数量。那时候,西南的贵州、云南、四川都是军阀各自为政,湖南那边也不是他亲手培养的势力。蒋介石就借着追击红军的由头,悄悄削弱这些地方的军阀,好让自己的亲信中央军能插一脚进去。

1933年9月到第二年夏天,中央苏区的红军经历了第五次对抗国民党“围剿”的战斗。那时候,因为中央的领导博古,还有共产国际派来的军事专家李德,他们定的战略计划有问题,所以红军打了好几仗都输了。这样一来,苏区的地方就越来越小,红军损失很大,情况非常紧急。

1934年10月那会儿,国民党军队冲着中央苏区的核心地带就去了。第五次反围剿没扛住,中央红军的主力部队没办法,只能想办法甩开国民党的围追堵截,来了个战略大撤退,离开了中央根据地,踏上了长征的路。

红军冲破了第三道封锁线,一路奔袭到了广西湘江那边。这时候,蒋介石已经集结了25个师,好几十万人马,分成五路从前后左右包抄过来,想要在湘江边上把红军给一网打尽。眼瞅着敌军大部队步步紧逼,博古和李德也没啥好办法,只能让战士们硬着头皮往上冲,硬碰硬地打。

湘江之战是中央红军能不能活下去的关键大战。红军的干部和战士们跟国民党军队拼了命地打。到了11月27号,红军的先锋部队已经过了湘江,占领了过河的地方。但大部队因为带的东西太多,走得慢,还没过河就被敌军从两边包围了。

在湘江两边负责保护任务的队伍,为了让中央的指挥机关和其他队伍能够安全过江,跟敌人进行了激烈的战斗,牺牲非常大。湘江这一仗,是中央红军长征路上打得最惨烈的一次。红军战士们又饿又累,但还是连续打了五天五夜,最后终于打破了敌人重重防守的第四道关卡,让蒋介石的计划在湘江东边消灭中央红军的想法落空。

这时候,国民党那边琢磨着红军可能会沿着湘桂边界往湘西方向走,去找红二军团和红六军团汇合。所以他们调集了大批军队,打算一次性把中央红军给围住,全部消灭掉。

到了这个紧急时刻,毛主席看了看敌我两边的军事情况,在会上提出,中央红军先别急着往北走跟红二、红六军团碰头,得赶紧掉头往西,去贵州那边,敌人兵力少,好开拓新的地盘。

会议结束后,红军穿越贵州内地,直奔黔北,一口气攻下了锦屏等七个县城。接下来,他们的计划是在以遵义为核心的黔北地带站稳脚跟,随后转向川南,开辟川黔边界的新根据地,这是他们的战略新目标。

1935年1月7号一大早,红军就把遵义给拿下来了。这是他们长征路上碰到的第一个大城市。再打了几天仗后,红军又把遵义周围的大片黔北地方给占了,这样一来,给后面开遵义会议提供了挺好的机会。

红军分四路大军往前冲,头一拨是中央红军,后来他们又叫红一方面军。1934年10月10日,他们从江西瑞金这些地方开始走,走了好久好久,一直到1935年10月19日,才走到陕西的吴起镇,现在那里叫吴起县了。这一路,他们走了整整二万五千里呢!

另一路队伍是红二十五军,后来它加入了红一方面军。这支队伍在1934年11月16日从河南罗山的何家冲启程,一路前行,最终在1935年9月15日抵达了陕西延川的永坪镇。在那里,他们与陕甘红军胜利会师,并合并成为红十五军团。这一路走来,他们走了将近一万里路,是最早抵达陕北的红军部队之一。

另外一支队伍是红四方面军,他们在1935年5月头几天离开了川陕苏区,从彰明、中坝、青川、平武这些地方开始,一路往西走,目标是岷江那边。他们走了好久,一直到1936年10月9日,才走到甘肃会宁,跟红一方面军碰了头。这一路走来,他们走了有一万多里地呢。

第四路军队是红二军团和红六军团(后来跟红一方面军的第三十二军合并,变成了红二方面军)。他们在1935年11月19日,从湖南桑植的刘家坪这些地方开始走,一直走到1936年10月22日,才到达会宁东边一个叫将台堡的地方,跟红一方面军会合了。这一路走来,他们走了两万多里地。

1935年2月4号到5号,中共中央政治局在川黔滇三省交界的小村子里开了会。会上大家商量着要回头攻打遵义,同时,博古也正式把中央的指挥大权交给了张闻天。

1935年3月10日那天,贵州遵义县的苟坝村里头,中共中央开了个重要的政治局扩大会。会上大家伙儿商量了一件事,那就是要不要打鼓新场那一仗。商量来商量去,最后决定成立个军事决策三人小组,由毛泽东、周恩来、王稼祥来挑大梁。这样一来,毛泽东的领导地位也就更加稳固了。

1935年9月26号那天,中央政治局的人马聚到了甘肃通渭的榜罗镇,开了个会。会上大家一拍即合,决定红军长征的最终目的地就是陕北。

1936年10月份,红军的三个主要队伍,也就是红一方面军、红二方面军、还有红四方面军,在甘肃的会宁这个地方聚到了一起。这一聚,让大约3万的红军战士保住了性命。

长征的基本路径是从瑞金出发,一路打破了敌人的四道封锁线,紧接着强行渡过了乌江,随后占领了遵义。接着,我们四次巧妙穿越赤水,又机智地渡过了金沙江。在大渡河上,我们再次展现英勇,强行渡河,并且飞速夺取了泸定桥。翻越了白雪皑皑的大雪山,穿越了茫茫的草地,最终在1935年10月在陕北吴起实现了会师。到了1936年10月,在甘肃会宁再次会师,这标志着长征的圆满结束。

1935年10月22日那天,中央政治局的人在陕西省赤安县的吴起镇碰了个头,开了个会。这次会议主要是聊聊俄界会议后红军都干了些啥,接下来陕甘支队该咋行动。会上明确了,党和红军以后的大方向就是建西北苏区,用这个来带动全国的革命。这么一来,中央红军的长征就算是画上句号了。

【重要条件:】

长征的大获全胜,锻造了中国革命的中坚队伍。经过长征的艰苦历练,咱们军队的战士们变得更为坚强不屈。在这一路上积累的大量经验,让不少人后来都成了管理党、治理国家和军队的能手。

这清楚地表明,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是军队建设的铁律,也是我军优秀传统的精髓和核心所在。而且,它还强调,正是因为党对军队的坚定领导,才让我军拥有了战无不胜的力量源泉。

中国工农红军在这次壮观的长征旅程里,走过了14个省份,爬过了18座高山,渡过了24条宽阔的大河,总共走了大约二万五千里路。他们翻过了常年被雪覆盖的陡峭山脉,穿越了很少有人走过的广阔草地,战胜了许多难以想象的困难,打破了国民党军队几十万人的围堵追击。最终,红军成功完成了战略大转移的重要使命。这次长征的胜利,也为之后抗日战争的全新局面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创造了重要的前提条件。

【结语:】

在八百名红军英勇无畏、舍身取义的故事,还有长征那段艰难岁月里的经历里,都能看出红军战士一直紧紧团结在老百姓身边,和人民群众的命运紧密相连,无论遇到多大的困难和危险都不退缩,愿意付出所有,始终把国家和民族的利益放在首位,坚守着革命的理想信念。这种精神,真的值得我们一直学习下去。

咱们今天也得时刻记在心里,红军那次长征,真的打造出了了不起的长征精神。这种精神,就是咱们共产党人和人民军队那种革命气质的真实写照,也是咱们中华民族永远不服输、一直向前的民族特性的最好证明,更是咱们爱国主义民族精神里头的最高表现。

0 阅读: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