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说赏析之环境描写的作用
环境描写的作用是高考的常考点,只要所选文本的环境描写比较典型,则有可能设题考查环境描写的作用。小说中的环境描写,有时看似无心之笔实则推动故事情节发展;有时烘云托月,为了塑造人物形象;有时影射或暗示主旨;等等。应该注意的是,自然环境描写的作用和社会环境描写的作用是有一定区别的。
一、常见的考向
(1)(2021、浙江高考)第二自然段描写环境有何用意?(《麦子》)
(2)(2019·全国卷Ⅲ)小说中有多处景物描写,请分析其功能。(《到梨花屯去》)
(3)(2018、江苏高考)分析小说画线部分的景物描写对情节发展的作用。(《小哥儿俩》)
[标志特征]
(1)环境描写作用方面的题型即分析环境描写对小说人物、故事情节、环境及主题、读者方面的作用,题干中往往含有“分析”等与作答有关的动词和“环境(景物)描写”“作用”“用意”“功能”等表示答题方向的名词。
(2)从近几年的高考试题看,对环境描写作用的考查越来越细化,有挑战(模版)套路化答题的趋势。
二、环境描写的作用
1.环境描写的基本作用
(1)环境方面作用
①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②暗示社会环境;③渲染气氛,奠定基调。
(2)人物方面作用
①烘托人物心情;②表现人物身份、地位、性格等;③暗示人物命运。
(3)情节方面作用
①暗示或推动情节的发展;②为后面情节的发展作铺垫或制造悬念;③作为情节发展的线索;④与标题相呼应,诠释标题的内涵;⑤开头的环境描写,引出下文……的内容(为下文……作铺垫),与结尾相呼应;结尾的环境描写与上文……的内容相呼应结构完整。
(4)主题方面
①揭示主题;②深化主旨。
环境描写的作用一般可以从以上四个方面入手,但不一定面面俱到,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取舍。
2.根据景物位置判定其作用
(1)小说开头作用分析
给全篇“定调”。或者定下情感基调;或者定下叙述基调,使得叙述更舒缓自然、顺理成章。
(2)人物出场前
为人物出场作铺垫,暗示人物身份
(3)某个情节中
推动情节的发展(推动的作用可能是顺向的也可能是逆向的也可能转向,好比是化学中的催化剂作用不只是加快也可能减速。)
(4)人物描写中
烘托人物的心理,揭示人物的性格
(5)小说主背景
可能是作为一种象征。如海明威《老人与海》中的大海,便是人生的象征;老人与海的斗争,是人与自己命运斗争的象征。
(6)其他位置
营造特定的意境与渲染特定的气氛以感染读者。
[提示]小说中某个场景的作用不是单一的而是综合的,这要结合具体的小说文本进行具体分析。从位置判断作用只是一个相对的捷径,目的是提高准确率和节约时间,还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即要结合环境的作用也要结合全篇)。
三、答题思维及技法
解答环境描写作用题“三步骤”
第一步:找句子,定角度,明考向
找到环境描写的具体语句,分析环境的特点,判断是自然环境还是社会环境并判断位置因为环境的特点与作者写此环境的作用和目的是一致的。
第二步:依考向,找对应,析特点
找到分析环境描写作用的思维角度并作对应分析。这里要注意区分出自然环境描写的作用与社会环境描写的作用各自不同的思维角度。
第三步:理分析,做归纳,规范答
组织答案时,在需要的情况下,每个角度(环境、人物、情节、主题)的作用单列一条较好,这样答案要点更明晰准确。
[典例示范]一
2021浙江高考《麦子》第二自然段描写环境有何用意?(4分)
1.(《麦子》原文见本人公众号文章《小说赏析之物象的含义与意蕴》)
[技法演示]
第一步:找句子,定角度,明考向
找到文中描写环境的句子“房子又矮又小。房子高不起来,房子周围的树就不怎么高。这儿的树都是矮个儿,都是那种憨厚的榆树,树杈很多,叶子很密,就是长不高。风大。树像绿狮子,毛发纷乱,疯狂地扑打风,风疼得满地打滚,蹿到天上,发出长长的哨音,又跌落到洼地里,发出猛兽似的嗥叫。风嗥叫起来,地都动呢。老头吓唬老婆婆:“树抽打它们呢,树是老天爷的鞭子,老天爷要抽它们,它们只能哇哇乱叫。”老婆婆战战兢兢:“老天爷为啥抽它们?”老头说:“谁让它们乱跑,老天爷可容不得谁整天乱跑。”通过阅读可知这段是自然环境的描写,考查的是自然环境的作用。
第二步:依考向,找对应,析特点
分析:“房子又矮又小。房子高不起来,房子周围的树就不怎么高”,房子矮小,说明他们的居住环境差;树都长不高,只能长那种生存能力强的榆树,说明这里自然环境恶劣;“风大。树像绿狮子,毛发纷乱疯狂地扑打风,风疼得满地打滚窜到天上,发出长长的哨音,又跌落到洼地里,发出猛兽似的嗥叫”,这几句运用比喻和比拟手法形象地写出这里“风大”的特点,更体现出自然环境的恶劣。“树抽打它们呢,树是老天爷的鞭子,老天爷要抽它们,它们只能哇哇乱叫”“谁让它们乱跑,老天爷可容不得谁整天乱跑。”老头的话表现了守土的顽强精神。
列表更好明白。如下
角度
小说中对应的答案要点
环境描写方面
自然环境的恶劣,交代了故事发生的背景,突出守护边疆荒漠土地的艰难。
人物描写方面
自然环境越是恶劣,居住环境越差,更加衬托主人公方面守土的顽强精神。
主题描写方面
老头和老婆婆的话,体现了在恶劣艰苦的环境中的斗争精神,揭示出小说的主题即坚守边疆土地的重要性。
第三步:理分析,做归纳,规范答
[参考答案]
①交代背景,写环境的恶劣,突出守护边疆荒漠土地的艰难。②衬托人物,用环境的恶劣衬托主人公守土的顽强精神。③暗示主题,通过写整天乱跑的风“挨打”,揭示坚守边疆土地的重要性。
[典例示范]二
2.(2019·全国卷Ⅲ)小说中有多处景物描写请分析其功能。(6分)(《到梨花屯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到梨花屯去
何士光
1这故事开场时是颇为平淡的,只是后来,马车快要进梨花屯,而两个乘客也沉默时,回过头来看一看,兴许才有一点故事的意味……
2一辆马车从白杨坝出来,车夫是个老人家。在一座石桥旁,他把一个中年人让到车上来。看得出这是位下乡干部。
3天色好晴朗。水田还没有栽上秧子,但包谷已长得十分青葱,初夏的山野,透露着旺盛的生命力,叫人沉醉不已。碎石的马路拐弯了,爬坡了,又拐弯了,又爬坡了。不时有布谷在啼叫,车上的人似乎打起盹来了。
4不知过了多久,马车停住。打盹的干部猛地抬头,看见有人正上到车上来。
5“啊,谢主任?”来人犹豫地打招呼,似乎有些意外。
6“是……老赵同志?”谢主任嗫嚅了一下,也有些突然。
7车抖了一下,从横过路面的小小水沟上驶过。
8谢主任把香烟掏出来,递一支给老赵:“去梨花屯?”语气中有和解的意味。
9老赵谨慎地回答:“是。”
10“去包队吗?
11“是。胜利大队。”
12“我也是!”谢主任和蔼地笑起来“我们都是十回下乡九回在,老走梨花这一方!”
13笑颜使气氛松动起来。三只白鹤高高飞过不慌不忙扇动着长长的翅膀,在蓝天里显得又白又亮……
14“老赵”谢主任开诚布公地谈起来“我一直想找机会和你谈谈呢!为七六年秋天在梨花挖那条沟,你怕还对我有些意见呐!”
15“谢主任,你说到哪里去了!”
16“实事求是嘛!当时我是工作队的负责人,瞎指挥是我搞的,该由我负责!有人把责任归到你头上,当然不应当!”
17“我……”
18“我也明知那条沟不该挖,一气就占了四十亩良田。但当时压カ大啊;上边决定要挖,社员不同意挖,是我硬表了态:我叫挖的,我负责!”
19“这种表态”老赵想了一想“我也表过……”
20“那是因为我先表嘛!”谢主任接过话头“老赵去年报上有篇报道,你读过没有?”
21“哪一篇?”
22“谈得真好!”谢主任不胜感慨地说“是基层干部座谈。总结说:上面是‘嘴巴硬’,基层干部是‘肩膀硬’!基层干部负责任。像是报道的安徽……”
23路转了一个大弯一一在一座杉树土岗前好像到了尽头,接着又一下子在马车前重新展现出来,一直延伸到老远的山垭口…
24“正是这样嘛!”谢主任点头“那条沟责任由我负!”
25“我也有责任!那是分派给我的任务。如果不是我催得紧,态度那样硬,说不定就挖不成!责任归我负!”
26双方都有诚恳的态度,气氛十分亲切了,甚至到了甜蜜的地步。
27路旁出现了一条水沟,水欢快地流淌着,发出叫人喜悦的响声……
28他们无拘无束地谈下去了。谈形势,谈这次去梨花屯纠正“定产到组”中出现的种种偏差等等。后来拉起家常来了……
29越近梨花屯,地势就越平坦,心里也越舒畅。突然谢主任拍了拍赶车老汉的肩膀:“停一停!”
30老人家把缰收住了。
31“两年多没到梨花,看看那条沟怎样了!”
32坝子上水田一块接着一块,已经犁过了。带着铧印的泥土,静静地横陈着,吸收着阳光,像刚切开的梨子一样新鲜,透着沁人心脾的气息……
33看不见那条沟。
34谢主任问车夫:“老同志那条沟是不是在这一带?”
35“咹?”老人家听不清。
36老赵大声说:“沟一一挖过一条沟啊!”
37“嗯”老人家听懂了,点点头,“是挖过一条沟。唔大前年的事喽,立冬后开挖的。分给我们六个生产队,每个劳力摊一截。我都有一截呢!顶上头一段是红星队……”
38看来老人家说起话来是絮絮不休的。老赵终于打断了他:“现在沟在哪里?”
39“哪里?”老人家摇着头“后来填了嘛,去年开春过后……”
40谢主任问:“哪个喊填的?”
41“哪个?”老人家认真地想了一回,“没有哪个。是我们六个队的人商量的。总不成就让它摆在那里,沟不沟坎不坎的!唔先是抬那些石头。论挑抬活路,这一带的人都是好手,肩膀最硬……”
42像我们在乡下会碰到的许多老人家一样,这位老人也有着对往事的惊人记忆。也许平时不大有机会说话,一旦有人听,他们就会把点点滴滴说得详详细细,有几分像自言自语,牵连不断地说下去。说下去,平平静静的像是在叙述别人的而不是自身的事情,多少波澜都化为了涓涓细流,想当初虽未必如此简单,而今却尽掩在老人家略带沙哑的嗓音里了。
43后来老赵提醒他:“老人家我们走吧!”
44老赵的声意柔和得有些异样。而且不知为什么,这以后不论是老赵还是谢主任,都没再说一句话。
45啊,前面,杂树的碧绿和砖瓦的青灰,看得见了。是的梨花屯就要到了!
1979年5月(有删改)
题干:8.小说中有多处景物描写请分析其功能。(6分)
第一步:找句子,定角度,明考向
题干中“多处景物描写”“功能”已明确考查环境作用,“多处”提示,作答时须分别找出并综合考虑。
第二步:依考向,找对应,析特点
从上面的知识点可知,分析小说中景物描写的作用可从环境本身(环境描写的特点)、人物、情节和主题等角度入手。解答此题时首先要梳理出小说中描写景物的语句,然后结合上下文语境,具体分析这些语句的作用。本文有5处明显的环境描写,如谢主任上马车后、谢主任和老赵刚开始谈话时谈话“甚至到了甜蜜的地步”时、两人准备去看梨花屯的那条沟时以及小说结尾。作答时要整体观照,切忌孤立分析每处的景物。
景物描写的相关句子
作用
谢主任上马车后(第3自然段):天色好晴朗。水田还没有栽上秧子,但包谷已长得十分青葱。初夏的山野,透露着旺盛的生命力,叫人沉醉不已。碎石的马路拐弯了,爬坡了,又拐弯了,又爬坡了。不时有布谷在啼叫,车上的人似乎打起盹来了。
①从环境本身的角度而言,这5处景物描写都是在去梨花屯的路上所见,自然、纯净、充满生机活力、散发着浓厚的乡土气息、充满醉人的诗情画,意描绘了一幅乡村田园风光图流露出生机勃勃的时代气息,也为故事的展开提供了自然的背景。第3自然段为全篇奠定基调,第45自然段与此呼应,第3、45的找[描写与其他三处环境描写共同组成田园风光图。②从刻画人物形象和推动情节的角度而言,第13、27、32自然段景物描写都出现在人物对话之中(也就是人物描写中),且其前都有显示对话氛围变化的语句:“笑颜使气氛松动起来、甚至到了甜蜜的地步、拘无束地谈话”因此这些景物描写同时也烘托了谢、赵两人的心理变化,推动了情节的进一步发展。五处环境描写整体构成了故事的发展并发挥了他们的作用。
谢主任和老赵刚开始谈话时(第13自然段):笑颜使气氛松动起来。三只白鹤高高飞过,不慌不忙扇动着长长的翅膀,在蓝天里显得又白又亮……
谢主任和老赵谈话“甚至到了甜蜜的地步”时(第27自然段):路旁出现了一条水沟,水欢快地流淌着,发出叫人喜悦的响声……
两人无拘无束地谈话,准备去看梨花屯的那条沟时(第32段):坝子上水田一块接着一块,已经犁过了。带着铧印的泥土,静静地横陈着,吸收着阳光,像刚切开的梨子一样新鲜,透着沁人心脾的气息……
就要到梨花屯时(第45段):啊,前面,杂树的碧绿和砖瓦的青灰,看得见了,是的,梨花屯就要到了!
第三步:理分析,做归纳,规范答
[参考答案]
①到梨花屯去的沿途风景,为故事展开提供自然的背景;(从环境本身的角度)②以景物描写的插人来配合氛围的变化及谢、赵二人的心理变化;(从人物刻画的角度)③使小说具有清新的田园风格,流露出生机勃勃的时代气息。(从主题的角度)
[典例示范]三
3.(2013·山东高考)请简要分析小说最后段景物描写的作用。(4分)(《活着》)
活 着
余华
1我遇到那位名叫福贵的老人时,夏季刚刚来到。
2那天午后,我走到了一棵有着茂盛叶子的树下,看到近旁田里一个老人和一头老牛。这位老人后来和我一起坐在了那棵茂盛的树下,在那个充满阳光的下午,他向我讲述了自己。
3这辈子想起来也是很快就过去了,过得平平常常,我爹指望我光耀祖宗,他算是看错人了。我啊,年轻时靠着祖上留下的钱风光了一阵子,往后就越过越落魄了,可寿命长,我家里五口人一个挨着一个死去,我还活着。
4孙子死后的第二年,看看自己还得活几年,我觉得牛还是要买的。牛是半个人,它能替我干活,闲下来时我也有个伴,心里闷了就和它说说话。牵着它去水边吃草,就跟拉着个孩子似的。
5买牛那天,我把钱揣在怀里走着去新丰,那里有个很大的牛市场。路过邻近一个村庄时,看到晒场上有一群人,走过去看看,就看到了这头牛,它趴在地上,歪着脑袋吧嗒吧嗒掉眼泪。旁边一个赤膊男人蹲在地上霍霍地磨着牛刀,围着的人在说牛刀从什么地方刺进去最好。我看到这头老牛哭得那么伤心,心里怪难受的。想想做牛真是可怜。累死累活替人干了一辈子,老了,力气小了,就要被人宰了吃掉。
6我不忍心看它被宰掉,便离开晒场继续往新丰去。走着走着心里总放不下这头牛,它知道自己要死了,脑袋底下都有一摊眼泪了。
7我越走心里越是定不下来,后来一想,干脆把它买下来。
8我赶紧往回走,走到晒场那里,他们已经绑住了牛脚,我挤上去对那个磨刀的男人说:“行行好,把这头牛卖给我吧。”
9赤膊男人手指试着刀锋,看了我好一会才问:“你说什么?”我说:“我要买这牛。”
10他咧开嘴嘻嘻笑了,旁边的人也哄地笑起来。我从怀里抽出钱放到他手里,说:“你数一数。”赤膊男人马上傻了,他把我看了又看,还搔搔脖子,问我:“你当真要买?”
11我什么话也不去说,蹲下把牛脚上的绳子解了,站起来后拍拍牛的脑袋。这牛还真聪明,知道自己不死了,一下子站起来,也不掉眼泪了。我拉住缰绳对那个男人说:“你数数钱。”
12那人把钱举到眼前像是看看有多厚,看完他说:“不数了,你拉走吧。”
13我便拉着牛走去,他们在后面乱哄哄地笑,我听到那个男人说:“今天合算,今天合算。”
14牛是通人性的,我拉着它往回走时,它知道是我救了它的命,身体老往我身上靠,亲热得很。我对它说:“你呀,先别这么高兴,我拉你回去是要你干活,不是把你当爹来养着的。
15我拉着牛回到村里,村里人全围上来看热闹,他们都说我老糊涂了,买了这么一头老牛回来,有个人说:“福贵,我看它年纪比你爹还大。”
16会看牛的告诉我,说它最多只能活两年三年的,我想两三年足够了,我自己恐怕还活不到这么久。谁知道我们都活到了今天,村里人又惊又奇,就是前两天还有人说我们是“两个老不死”
17牛到了家,也是我家里的成员了,该给它取个名字,想来想去还是觉得叫它福贵好。定下来叫它福贵,我左看右看都觉得它像我,心里美滋滋的,后来村里人也开始说像,我嘿嘿笑。
18福贵是好样的,有时候嘛,也要偷偷懒,可人也常常偷懒,就不要说是牛了。我知道什么时候该让它干活,什么时候该让它歇一歇。只要我累了,我知道它也累了,就让它歇一会,我歇得来精神了,那它也该干活了。
19老人说着站了起来,拍拍屁股上的尘士,向池塘旁的老牛喊了一声,那牛就走到老人身旁低下了头,老人把犁扛到肩上,拉着牛的绳慢慢走去。
20两个福贵的脚上都沾满了泥,走去时都微微晃动着身体。
21老人和牛渐渐远去,我听到老人粗哑的令人感动的嗓音从远处传来,他的歌声在空旷的傍晚像风一样飘扬。
22炊烟在农舍的屋顶袅袅升起,在霞光四射的空中分散后消隐了。女人吆喝孩子的声音此起彼伏,一个男人挑着粪桶从我跟前走过,扁担吱呀吱呀一路响了过去。慢慢地,田野趋向了宁静,四周出现了模糊,霞光逐渐退去。
(节选自余华《活着》有删改)
第一步:找句子,定角度,明考向
题干明确要求分析“小说最后一段景物描写”的作用。”通过阅读最后一段,可知是社会环境描写的作用。
第二步:依考向,找对应,析特点
根据小说环境描写的作用有交代背景,渲染气氛、烘托心情、村托形象、推动情节、深化主旨等知识,本文最后一段景物描写可以通过切片逐句分析其在环境、人物、情节、主题上的作用:“炊烟在农舍的屋顶袅袅升起,在霞光四射的空中分散后消隐了。”写出了人们生活的环境;“女人吆喝孩子的声音此起彼伏,一个男人挑着粪桶从我跟前走过,扁担吱呀吱呀一路响了过去。”写出了人们生活的温馨、坦然,日出而做日暮而息;“慢慢地,田野趋向了宁静,四周出现了模糊,霞光逐渐退去。”写出了人们生活与大自然规律的吻合、顺应。文章的主题是在艰难中活着在忍耐中活着,结尾的环境描写淡化苦难,深化了主题;也与第2自然段环境描写相照应,文章结构完整。
第三步:理分析,做归纳,规范答
[参考答案]
①点出了老人的乡间生活环境,安详温馨,平凡有规律;(环境自身,1分)。②是老人坦然与平和,乐观与自足性格形成的基础;(环境与人物的关系1分)。③与开头午后时光照应,首尾呼应,结构完整;(环境与情节的关系,1分)。④老人在这个普通乡村平凡地活着,以此结尾,深化主题,增添了小说的意味。(环境与主题关系1分)。
[典例示范]四
4. (2018·江苏高考)阅读《小哥儿俩》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小哥儿俩》原文见本人公众号文章《小说赏析之概括环境特点》,画线的句子是第13段)
题干:分析小说画线部分的景物描写对情节发展的作用。(4分)下面是画线的句子。
“这是刚刚天亮了不久,后院地上的草还带着露珠儿,沾湿了这小英雄的鞋袜了。树枝上小麻雀三三五五地吵闹着飞上飞下地玩,近窗户的一棵丁香满满开了花,香得透鼻子,温和的日光铺在西边的白粉墙上。”
第一步:找句子,定角度,明考向
“景物描写”“对情节发展的作用”等关键词已限定从情节发展角度分析景物描写作用。小哥俩约定第二天早起去打野猫,本节环境描写是第二天起床后打野猫报仇中的一段描写。也就是情节之中的环境描写。可根据前面的知识储备解答。
第二步:依考向,找对应,析特点
小说中的景物描写属于情节之中的环境描写,具有推动情节的作用。作用一般从营造氛围、对人物的影响、伏笔照应等方面考虑。从画线部分的前文看,小哥儿俩是怒气冲冲要去找野猫报仇的,但是丁香花、小麻雀引发了二乖的兴趣,才有了二乖溜达到墙边,看见破木箱发现小猫以及小哥儿俩一起看小猫的情节,这时候他们已经高兴得忘了报仇的事了。可见鸟语花香的景物描写营造了生机勃勃的氛围,为人物的兴趣转移和情绪变化做铺垫,从打野猫报仇变成喜欢野猫了。注意作答时结合具体情节概述。(怎样实现[推动]情节转移的。)
第三步:理分析,做归纳,规范答
[参考答案]
鸟语花香与温暖的阳光,营造了充满生机的氛围(营造氛围,1分)为人物的兴趣转移和情绪变化做铺垫;(对人物的影响,1分)“日光”“西边的白粉墙”等描写,为二乖在墙边发现小猫埋下伏笔。(伏笔照应2分)
[典例示范]五
5.(2011·浙江高考)赏析画线部分的景物描写。(5分)(《第9车厢》)
第九节车厢
【俄罗斯】米哈依尔.扎多尔诺夫
我要坐 15 次列车从里加去列宁格勒。我来到了火车站见,我买的是第 2车厢的票。我走近列车一看,前三节车厢根本就没有!买了前三节车厢票的旅客拎着大包小裹在站台上慌慌张张地来回走着。有一些乘客已经来回找了好几趟了,反复数了这次列车的车厢,但1到3车厢前面没有,后面没有,中间也没有。而且连列车长也找不着了。列车员都不知道他哪去了。我气愤地去找了站长 :第15次列车的列车长哪去了 ?”
站长说:“他就在前三节车厢里。”
当时我一点都感觉不出站长的答复有什么可笑了,因为外面已经吵成了一团。最后,买了前三节车厢票的旅客一半被安排到了其他车厢,一半换了下一次列车。最后大家总算是一腔怒气地到了列宁格勒。
回到莫斯科后,余怒未消的我在《文学报》上发表了一篇讽刺小品。一个月后,我收到了从里加寄来的道歉信和因为这次“事故”被处罚的人的名单。
而最有意思的是我还收到了一位基辅读者的来信。这位读者在信中说 :您的遭遇与我和我妻子上次坐火车时的遭遇比起来简直就不值一提。请你们赶快派一名记者来,我肯定不会让你们白跑一趟的!我正好有事去基辅出差,就在一个傍晚去拜访了写信人。他果然没让我白跑一趟。
如果说我坐的那次列车没有前三号车厢的话,而这位读者在基辅坐的那次列车竟然挂了两节第9 车厢。买了第 9车厢票的乘客当然都坐进了前一节第9 车厢,因为所有的正常人从小就知道8 车厢后就是第 9车厢,谁会想到第 9车厢后还是第 9车厢呢?
列车开动后,后一节第9车厢的乘务员看着空无一人的车厢,莫名其妙,于是去找了列车长:“我的车厢里一个乘客也没有!”可列车长说:“肯定是售票处又弄错了!”列车长说完,马上就通知了下一站卖第9 车厢车票。
列车在下一站停了3分钟。买第9车厢票的人也都是一些思维正常的人,车一停稳,大家就顺序跑到前一节第9车厢门口排队上车。乘务员看着这么多乘客,惊慌失措的挡在车门口说:“我这儿只有两个空铺,去找列车长吧,在第1车厢,让他把大家都安排到其他车厢去,跑快点,要不车就开了!”愤怒的乘客们拎着大包小包你追我赶的朝第1车厢跑去。列车长看着这么多远远跑来的乘客一头雾水:“你们这是从哪儿来啊?”乘客们说:“从第9车厢来的.."“那个车厢早就满了..”列车长此刻没时间研究到底是怎么一回事,他需要马上把这些乘客安排好。一阵忙碌之后,乘客们终于安顿好了,他松了一口气发出了发车命令。
这时,后一节第9车厢的乘务员又来了,还是说:“我的车厢里一个乘客也没有。”“怎么可能呢?”这次列车长认为这个乘务员肯定疯了。于是,列车长决定和这个乘务员一起去车厢里看看,这才发现原来这趟列车有两节第9车厢。列车长现在终于明白是怎么回事了,他长长地松了一口气后,回到自己的包厢通知了下一站:“摘掉第9车厢!"
当时已是深夜,负责摘车厢的那些人也是一些思维正常的人,他们数到前一节第9 车厢,就把它摘了下来,拖到了备用道上。然后组装好列车就通知了列车长,列车长再一次舒了一口气,发出了发车命令,接着就准备睡觉了。可这时,后一节车的乘务员又出现了:我的车厢里还是一个乘客也没有。
我不知道在这次事故后列车长是不是疯了,但给我讲这个故事的人和他的妻子当时就在前一节第 9车厢里。深夜,他去吸烟处吸烟。他边吸着烟边想:“列车怎么停这么长的时间啊?”随后他往车窗外望了一眼, 这才发现,前面后面的车厢都没了踪影,就更别说半天了,四周是一大片草原,光秃秃的,一轮圆月冷冷地照在停着第9 车厢的备用道上。他急忙叫
醒了所有的乘客,大家连外衣都没穿就从铺位上跳了下来,猜测着到底发生了什么事,他们,到底在哪儿了。
听他讲到这儿,我忍不住哈哈地笑出声来。结果讲故事的人火了:我一点儿,都不觉得这有什么好笑!我们第 9车厢的这些乘客原本是打算去保加利亚旅游的!:
题干:14.赏析画线部分的景物描写。(5分)(文章中蓝色字体为画线句子)(分析乘客和列车工作人员的心情)①“光秃秃”的大草原、“冷冷”的圆月渲染了凄清、空旷、荒芜的氛围。②)烘托了人物的无助感。
③以月之 “圆”显人物心情、 事情结局之 “残”,与结尾点明的已成泡影的旅游构成了对照。
第一步:找句子,定角度,明考向
“赏析”“景物描写”,没有“作用”“特点”“手法”等的词语,提示我们要从景物描写的特点、手法和作用三个角度思考,所以是环境描写的综合考查。
第二步:依考向,找对应,析特点
本题考查对文中景物描写的鉴赏能力,主要分析景物描写的作用或表达效果。从句子可以看出景物描写的特点是“光秃秃”“圆月”“冷冷”,景物描写的作用应联系描写性语句所在的语言环境,考虑氛围的营造、对人物形象或心理的烘托以及对表现情节或主题的作用。“光秃秃”“冷冷”是一种空旷氛围和无助的形象,“圆月”与后边的“旅游残”形成对比,暗示了人物的心情的残。
第三步:理分析,做归纳,规范答
[参考答案]
①“光秃秃”的大草原、“冷冷”的圆月渲染了凄清、空旷、荒芜的氛围。(营造氛围,2分)②烘托了人物的无助感。(烘托人物,1分)③以月之“圆”显人物心情、事情结局之“残”,与结尾点明的已成泡影的旅游构成了对照。(情节、主题,2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