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述腔隙性脑梗死病因,症状,其相关检查,如何治疗

元元的备忘录 2024-09-07 05:18:38

腔隙性脑梗死(lacunar infarction)是小动脉闭塞性脑梗死中的一种类型,发生于脑部深穿支动脉的缺血性微小梗死,多于高血压、糖尿病等基础疾病上发生。

血管壁发生病变后闭塞,缺血梗死后留下不规则微小腔隙,因此被称为腔隙性脑梗死。常见发病部位为尾状核、内囊、丘脑等,是中老年人常见的脑血管疾病。

腔隙性脑梗死

01病因

腔隙性脑梗死主要原因是脑部小动脉在各种因素作用下发生病变,如高血压导致的血管壁玻璃样变、动脉硬化性病变及纤维素样坏死等。研究表明,糖尿病亦可导致血管发生组织结构异常。

基本病因

病变小血管狭窄,血流减少,当血栓形成或有微小栓子脱落堵塞时,造成原本狭窄的血管血流进一步减少,最终导致脑组织缺血性梗死。

病变多发于脑部深穿支的终末动脉,梗死范围通常较小,且常为多发性,梗死后坏死组织可被吸收形成微小腔隙。研究表明,脑部微出血点可能预示着腔隙性脑梗死的发生。

诱发因素

生活因素

肥胖、缺乏运动、酗酒、吸烟、滥用精神类药物等。

基础疾病

●高血压:为最主要因素,易引起血管脆性增加。

●高血脂:增加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风险。

●糖尿病:可导致小血管炎症。

●睡眠呼吸暂停症状:加重血管壁病变。

●心血管疾病:如心衰、瓣膜感染、心律不齐等,易导致心源性栓子的形成。

●家族遗传因素:如果有卒中遗传史,则发病风险增加。

02 症状

腔隙性脑梗死好发于有长期心脑血管基础疾病的中老年人,多为急性起病,头痛和意识障碍等少见。

根据累及脑部具体部位不同,可分别具有或共有脑梗死的一些基本表现:语言和感觉功能障碍、四肢麻痹症状、视觉功能障碍和运动功能障碍。

该病常反复发作,当引起多发性腔隙性脑梗死时,常出现认知功能障碍、痴呆、帕金森综合征等表现。

典型症状

纯运动性轻偏瘫

最为常见,约60%。病变发生在脑桥、内囊或放射冠等部位。此种偏瘫累及同侧肢体及颜面,瘫痪程度类似,且不伴有感觉、语言及视觉障碍。

构音障碍-手笨拙综合征

约占20%。病变一般位于基底节部位或内囊。表现为发音困难、吞咽障碍、病变对侧面瘫、手轻度无力及精细运动出现障碍等。

纯感觉性卒中

少见,约10%。病变在丘脑腹后外侧核。患者多有偏身感觉障碍,亦可伴随感觉异常。

共济失调性轻偏瘫

病变多位于皮质下白质、基底节或内囊等处。患者表现为轻偏瘫,瘫痪一侧的肢体存在共济失调,多为上肢轻、下肢重。

03相关检查

病史和体检

详细的病史采集和体检是诊断腔隙性脑梗死的基础,患者需要回答医生的如下问题。

基本情况

包括患者的年龄、职业、是否抽烟酗酒、是否使用精神类药物、是否有卒中相关疾病的家族遗传史等.

发病时间

医生需要了解患者发病时间以及发作期长短,以进行基本判断。

自觉症状

医生会询问患者是否有肢体麻痹、运动功能障碍、视听功能障碍等,并用卒中相关量表评估严重程度.

影像学检查

计算机断层成像(CT)

CT扫描可以清楚显示颅内的基本情况,如出血、肿瘤、梗死等。某些情况下可适当应用造影剂以进一步检查。

磁共振成像(MRI)

MRI可显示受损脑组织的范围和程度,对早期微小病变有重要诊断价值。

预动脉彩超

可探测颈动脉脂质沉积及血流情况,是一种辅助检查手段。

脑血管造影

是脑梗死的重要检查方法,可直观显示脑部血管情况。

超声心动图

可用于检测心源性血栓,提供脑梗死的病因诊断依据。

血液检查

通过基本实验室检查,可以测定血糖、血清电解质、凝血时间、是否有感染等,可作为腔隙性脑梗死的辅助诊断指标。

04 治疗

腔隙性脑梗死治疗的核心是遵循个体化治疗原则,在一般内科对症治疗基础上,积极进行对受损脑组织的保护性针对疗法,如降颅压、改善脑脱水等。

有溶栓指征的患者应尽早尽快通过溶栓治疗疏通血管通路,恢复脑组织供血,以达到改善预后、减少并发症的目的。

药物治疗

由于个体差异大,用药不存在绝对的最好、最快、最有效,除常用非处方药外,应在医生指导下充分结合个人情况选择最合适的药物。

溶栓治疗

是腔隙性脑梗死最为重要的治疗手段。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和尿激酶(UK)为目前常用药物。目前认为,溶栓有效时间窗:UK为6小时,rt-PA为4.5小时。用药期间应进行严密监测。

抗血小板治疗

常用药物为阿司匹林、氯吡格雷等,医生会根据腔隙性脑梗死患者的实际情况选用合适的药物进行抗血小板治疗。

抗凝治疗

可适当选用肝素、低分子肝素、华法林等,并密切监测凝血情况。但不推荐急性梗死患者立即使用抗凝药,溶栓后24小时内也禁止使用此类药物。

降纤治疗

常用药物为降纤酶、巴曲酶等,对不适合溶栓并进行严格筛选的患者,尤其是高纤维蛋白血症的患者,可应用此疗法。

神经保护治疗

如依达拉奉、胞磷胆碱等,可起到一定的神经营养及保护作用。

手术治疗

腔隙性脑梗死一般损伤较小,多数情况下内科保守治疗即可。但当病变涉及脑干重要中枢或引发急性大出血时,可考虑手术介入治疗,切除部分受损脑组织,并通过支架等重建脑部血流通路。

颈动脉狭窄较重的患者亦可考虑动脉内膜切除。

来源:脑科在线

7 阅读:8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