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1367年(吴元年、至正二十七年)。此时的朱元璋在消灭陈友谅与张士诚后,又先后消灭了方国珍、陈友定、何真等割据势力,将浙江、福建、两广纳入自己的版图。
在解决了南方的后顾之忧后,朱元璋将目光盯向了中原。
曾经令世界为之颤抖的元帝国此刻却虚弱无比。鲁班天子元顺帝做得一手好设计,却不是皇帝的合适人选。在他的治下,奸佞横行,朝中党争不断,最后甚至在"国际友人"奇皇后的挑拨下,他与太子爱猷识理达腊还反目成仇,闹起了内战。而曾经杀遍天下无敌手的蒙古骑兵自从进入中原的花花世界之后,开始急剧腐化堕落,昔日的战斗力到了九霄云外。在面对武装起来的红巾军之时,这些人只会喊"赶紧跑、赶紧跑",然后杀几个手无寸铁的无辜百姓,给他们首级上围上红巾邀功请赏。在这种情况下,朱元璋的北伐恰当其时。
关于北伐的战略,刘基和常遇春的建议是乘着灭掉张士诚之余威,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长驱中原。而朱元璋对此抱有慎重态度,他提出了一条更为稳健的方案∶先攻取山东,剪除屏蔽,然后回师河南,断掉元朝羽翼;接下来攻取潼关而扼守,天下形势就为其所掌握。这时候,全军北进元朝大都,攻克之后,西进攻取云中、太原、关陇地区。
至正二十七年(吴元年,1367)十月二十一日,朱元璋派遣徐达、常遇春作为正副统帅,共二十五万大军北伐中原。出师之前,朱元璋特意嘱咐徐达,要他严明军纪,审时度势,灵活变通。为了占据舆论高地,朱元璋又发布以"驱逐胡虏,恢复中华"为主旨的讨元檄文。
出自宋濂之手的这篇檄文,针对元朝民族歧视政策,旗帜鲜明地提出了"驱逐胡虏,恢复中华,立纲陈纪,救济斯民"的口号,同时檄文又提出只要蒙古人、色目人能服从新政权,将对他们一视同仁,这就减轻了北伐中原的阻力。
山东是元朝的京畿重地,也是北伐的首要攻取目标。面对徐达大军,元朝忻州守将王宣投降,但他是一个反复无常之人。十一月初,王宣暗中派出儿子王信到山东各地募兵,然后杀害了使者,重新投靠元朝。徐达迅速回师将王宣平定并杖杀。北伐军在山东进展迅速,济南、济宁等重地相继被攻克。
同年七月,李善长为首的一班文臣曾奉表劝说朱元璋称帝。朱元璋觉得形势还不允许,拒绝了大家的请求。之后,随着北伐军的胜利进军,群臣又先后两次劝进,朱元璋最终还是答应了群臣的请求。
首先是拟定国号的问题。新王朝的国号是"大明",这个国号颇有讲究。元末农民起义利用的都是白莲教、明教等教义,白莲教和明教的中心思想是明王出世拯救苍生。随着这些教义的传播以及元朝统治者对汉人的压迫,在百姓心目中,明王就是救世主。朱元璋部下将领很多人都是明教徒,明王的称号对这些人有巨大的号召力。朱元璋定国号大明,就意味着他是小明王事业的继承者,同时又暗指他本人就是明王降世。
其次,按照阴阳五行说,明属火,朱元璋在南方崛起,南方也属火,而元朝统治者在北方发家,属水。国号大明含有以火制水,以明克暗之意。
其三,明字拆分,为日月二字,而朝日夕月,是各个王朝祭祀的系列,这有着悠久历史传统。最后,大明两个字也比较恢宏大气。
国号确定之后,就是登基日子的选择。朱元璋将选择登基日子的重任交给了刘基,刘基善于观测天象,他将吉日选定为次年的正月初四。吴元年(1367)十二月二十二日,朱元璋祭告上苍,请求批准他建立新王朝,他在祭文中提出,如果登基之日天降雨雪,则是上苍不允许自己做这个皇帝。
上天也很淘气,从岁末开始,阴霾沉沉,大雪不断。令朱元璋稍感欣慰的是,正月初一,大雪停了,但是阴霾依旧。正月初四这一天,天空放晴,一轮红日升空,照耀着皑皑白雪,这一切,在应天城的臣民看来,都是上天的吉报。
祭祀之后,朱元璋来到奉天殿,接受了百官朝贺。马氏被册封为皇后,世子朱标册立为皇太子,李善长、徐达分别成为中书省的左右丞相,其他为他打天下的功臣也被一一册封。
大明王朝就此正式登上了历史舞台。
朱元璋于南京建都称帝后,下诏免除了刚刚收复的山东田租三年,这也极大地获取了民心支持。
洪武元年(1368)三月十六日,北伐大军兵临河南汴梁城下。元守将见明军势大,被迫投降。四月初八,明军兵临塔儿湾,脱因帖木儿带兵五万在洛水北岸列阵以待。两军对圆之际,上演了一场好戏。明军主将常遇春单人独骑杀入元军阵中,元军有精锐骑兵二十多人一起举着槊刺向常遇春,常遇春毫不畏惧,手起一箭,射死了前锋一人。然后他大吼一声,冲向这二十多骑兵,几乎没有费太多力气,这二十多人已经躺在地上,变成了冷冰冰的尸体!明军将士为主帅的勇猛所感召,一起怒吼着杀向元军,元军惨败而逃。徐达攻克洛阳之后,相继攻克河南州县。大都督冯胜攻下了陕州,元将李思齐和张良弼被迫放弃潼关,逃跑到了关内,冯胜一路追击到了华州。朱元璋并没有被胜利冲昏头脑,他连忙下诏停止追击元军,派兵守卫已经攻克的州县。
五月间,朱元璋亲临汴梁指挥作战,徐达问攻克元大都之后,是否要追击元朝皇帝。朱元璋的回答令人意外∶"气运上天注定,不用劳烦我们穷追不舍。如果元帝出塞,固守边关,防其入侵即可。"
明军一路凯歌猛进,七月间,已经杀到了大都门户通州。明将郭英在通州大败元朝五十八国公,斩首数千人,大都门户洞开。
眼看明军兵临城下,元顺帝于七月二十八日在清宁殿召集文武大臣,宣布了放弃大都北逃上都的决定。左丞相失烈门、知枢密院事黑厮、宦官赵伯颜不花等人苦苦劝谏,说如果车驾逃亡,大都必然保不住,请求皇帝固守等待各地援兵。元顺帝以猛将扩廓帖木儿(王保保)远在太原,来不及援救大都为辞,拒绝了这个建议。他下诏淮王帖木儿不花监国,与左丞庆童等人留守大都,自己于当天夜晚三更天带着后妃、太子,出了德胜门经居庸关,向着元帝国的发家之地——北方大漠仓皇逃窜。
八月初二日,明军攻克大都,拒绝投降的淮王帖木儿不花和庆童等六名元朝高官被徐达下令斩首。从此元朝对中原的统治正式终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