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响应深圳市打造“无废城市”的战略部署,深化校园垃圾分类理念,推动资源循环利用,2025年4月,桃源街道正式启动“零废弃校园”示范创建项目。该项目覆盖26所幼儿园、16所中小学,通过培育校园环保先锋队伍、构建常态化实践体系,推动垃圾分类从“知识普及”迈向“行动自觉”,为深圳探索超大城市可持续发展路径提供基层样板。
培育志愿队伍,强化专业力量:与“蒲公英计划深拓展”同频共振
作为深圳市“校园蒲公英计划深拓展”的重要实践,桃源街道率先在2所高校启动垃圾分类志愿讲师培养计划,通过“理论+实践”双轨模式,锻造了一支垃圾分类高校蒲公英讲师队伍。
专业化课程赋能:邀请资深讲师开展10场系统培训,涵盖垃圾分类技术、教学技巧及政策解读,配套定制课件与教学道具,确保知识传递的科学性与趣味性。
沉浸式实践育人:组织60名学员参与2次垃圾分类体验与考察活动,通过“亲眼所见、亲手操作”深化认知,将环保理念转化为行动能力。
工具包激发使命感:为学员配备学习工具包,一站式配齐学习背包、环保袋、蒲公英主题衬衫及徽章等物资,强化身份认同,使其成为校园内外的“绿色传播者”。这一举措不仅呼应了深圳建设“志愿者之城”的愿景,更通过教育赋能,为“无废城市”战略注入可持续的人才动能,形成“以点带面、辐射社会”的环保共治新格局。
多维度校园建设,推动常态化实践:夯实“无废城市”基层根基
项目覆盖辖区26所幼儿园及16所中小学,以“分类教育+资源循环+长效激励”三位一体模式,推动“零废弃”理念扎根校园:
分类教育全覆盖:开展42场“分类第一课”,以情景剧、互动游戏等形式,让3万余名学生掌握垃圾分类核心知识。
资源循环常态化:举办16场绿色资源回收活动,联动“清山净滩”“共享菜园”“芬享市集”等实践,将废旧物品转化为再生资源,全年预计减量垃圾超10吨。
激励机制促长效:发放210个“环保小卫士”书包及5.8万张宣传折页,通过荣誉表彰与日常渗透,引导学生从“被动参与”转向“主动引领”。
这些实践不仅构建了校园垃圾分类新生态,更与深圳市“无废城市”建设目标紧密衔接——通过校园场景的减量化、资源化探索,为城市绿色转型提供可复制的微观模型。
未来展望:从校园到社会,书写绿色共治新篇章
桃源街道办事处负责人表示:“‘零废弃校园’是‘无废城市’建设的基石。我们期待通过区域项目落地,实现校园垃圾分类参与率达95%、资源回收率提升30%,并形成一套可推广的校园环保标准。”未来,桃源街道计划将试点经验扩展至社区与企业,推动“零废弃”从校园文化升华为城市文明,为深圳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标杆贡献基层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