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宵要躲藏,不能床上躺”,明日元宵节“4人要躲月”,指哪4人

今古看传奇 2025-02-12 04:01:05

时间过得真快,明天就是2月12日了,农历正月十五。我们即将迎来春节习俗中的最后一个传统节日——元宵节,也叫上元节。2025年农历正月十五这天,真太阳时和平太阳时的差值会达到一年中最大的负值,为-14分钟11.47秒。所以,今年的元宵节也是全球日上中天时间最晚的一天。

小时候,奶奶总爱讲一个故事:

从前有个书生,辛辛苦苦读书十多年,快到科考的时候却总是倒霉,不是被狗咬了,就是摔跤了。后来,他遇到一个老者,老者问他:“你是不是在正月十五那天扫地、泼水了?这一天要聚财气,不能散福运啊!”书生恍然大悟,从此小心谨慎。果然,第二年他考中了状元,家里也因此光耀门楣。

元宵节除了热闹的庆祝活动,还有一些流传已久的讲究。老人们常说,有三点特别需要注意:“1要躲,2不做,3忌讳”。

正月十五元宵节,民间有“躲月”的习俗,也就是说有些人晚上尽量不要出门。

农历正月十五的“躲月”指的是在元宵节晚上避免直接看月亮。这种习俗源于“躲太岁”的观念,是古人为了趋吉避害、祈福纳祥的一种方式。

2025年是乙巳蛇年,岁星在东南方,对应巳位,所以生肖属蛇、猪、猴、虎的人需要“躲月”。

今年元宵节的满月出现在2月12日晚上21时53分左右。躲月的具体时间是月圆前后各一个小时。躲月时不要出门溜达,也不要躺在床上睡觉,更不要和别人发生冲突。

元宵节这天还有件事要注意:那就是不要丢钱。

俗话说:“正月十五物不丢。”按照旧俗,元宵节这天要避免丢东西。如果这天丢了东西,就被认为是触了“霉头”,意味着财气的流失。

虽然这种说法没有什么科学依据,但不得不说,如果在过节的时候丢了东西,确实会让人很郁闷。为了给自己新年讨个好彩头,我们还是要尊重这个元宵节的传统习俗。在赏花灯、看舞狮、猜灯谜的时候,不要只顾着玩耍,还要记得照看好自己的口袋和书包。

特别提醒大家,元宵节晚上外出游玩时,还要照看好孩子,别因为疏忽把孩子弄丢了。

元宵节有一些有趣的传统习俗和禁忌。首先,有人认为元宵节不要理发。根据一首儿歌的说法:“元宵节不洗头、洗头好运不再留,元宵节不理发,理发财运剪掉啦!”这意味着在元宵节洗头可能会把好运洗掉,而剪头发则可能把财运剪掉。

这主要是因为“发”和“发财”的“发”是同一个字,所以有这种说法。因此,正月十五不洗头不理发成了一种习俗。

其次,元宵节那天晚上,不管是吃饺子还是吃汤圆,都不要吃完。吃的时候要留一两个在碗里,不能空碗,否则这一年可能会断顿。这种习俗象征着年年有余,寓意着一整年的丰足和好运。

元宵节当天,提醒中老年人要做的一件重要事情就是:吃汤圆,给家人讨个好彩头。

元宵节吃元宵,是一个延续了千年的传统习俗。元宵象征着月圆人圆、团团圆圆、幸福美满。

早在宋代,人们就有在元宵节吃元宵的习惯。当时元宵被称为“浮圆子”,后来又叫“汤团”或“汤圆”,因为它的发音与“团圆”相近,所以取其团圆的寓意。在古代,元宵不仅是自己吃的美食,还常被用来赠送亲友和供奉神灵祖先。

除了吃元宵,赏花灯也是元宵节的一大特色。花灯的种类特别多,有动物灯、人物灯、花卉灯,甚至还有走马灯。走马灯是一种可以旋转的灯笼,里面点上蜡烛,热气一冲,灯笼就会转起来,上面的图案也跟着动,特别好看。

猜灯谜是元宵节最有趣的活动之一。灯谜的谜面通常是一句诗或者一个成语,谜底则是一个字或者一个词。猜灯谜不仅需要知识储备,还得有点想象力。比如,谜面是“千里送鹅毛”,谜底是“轻”。这个谜语的意思是说,鹅毛虽然轻,但千里送鹅毛,礼轻情意重。

别看现在这个习俗很少人知道了,但它却是一个有着古老历史的传统习俗。据说在元代的时候就已经出现,然后逐渐盛行开来,主要是在北方地区的习俗,其中在东北很多地方曾广为流传。

关于“走百病”的起源,民间有多种说法。其中,最广为流传的一种说法是与古代的“驱邪避疫”习俗有关。在古代,由于医疗条件有限,人们对于疾病和瘟疫往往感到无力和恐惧。因此,在元宵节这一天,人们会通过外出走动的方式,来驱除身上的晦气和疾病,祈求新的一年身体健康,万事如意。

“走百病”通常是在元宵节的晚上,人们结伴而行,走街串巷,有时还会手持灯笼,边走边唱,热闹非凡。这不仅是一种祈福的方式,也是一种增进邻里感情的活动。通过这种方式,人们希望能够驱散疾病和不幸,迎接健康和幸福。

在正月十五元宵节这天,还有迎紫姑的习俗,通过邀请紫姑娘娘来占卜一年来的桑蚕丰收和吉凶祸福。

紫姑,也叫紫姑娘娘、厕姑、厕神等等,据说是专门司厕之神,保佑人间五谷丰登,六畜兴旺。而且她还是弱女子的保护神,在民间深受敬重。

据说紫姑娘娘还能进行占卜吉凶。在正月十五之夜,人们会邀请紫姑娘娘,进行祭拜,并占卜一年的丰收与否和是否顺利。人们希望通过这种方式,祈求紫姑娘娘保佑家庭和睦,五谷丰登,人寿年丰。

具体的迎紫姑仪式通常包括准备香烛、纸钱、祭品等,然后在家中的厕所或其他特定的地方进行祭拜。人们相信,通过这种仪式,可以得到紫姑娘娘的庇佑,带来一年的好运和丰收。

正月期间,在福州地区,有一个非常传统的民间风俗,那就是在正月初五到元宵节前夕,父母要给已出嫁的女儿送灯。在福州话中,“灯”与“丁”谐音,送灯寓意“送丁”。古代生男孩叫做“添丁”,父母给已出嫁的女儿送花灯,就是希望女儿早点生男孩。

具体来说,送灯的习俗有一定的讲究和寓意。一般第一年送“观音送子”灯;第二年送“孩儿坐盆”灯;第三年送“状元骑马”灯。如果两年了还没有“添丁”,第三年就再送“观音送子”灯,或“天赐麟儿”灯,同时再加一盏橘灯。因为在福州话里,“橘”与“急”谐音,意思是着急添丁。所以,送灯的寓意各有不同,都是为了表达对女儿早日生男孩的美好祝愿。

这种送灯的习俗不仅体现了对传统家庭观念的重视,也反映了父母对女儿的关心和期望。通过送灯,父母希望女儿的家庭能够幸福美满,早日迎来新生命的到来。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