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战结束之后,世界格局发生变化,德国的对外政策也随之发生变化

说尽历史好玩事 2022-12-28 12:05:24

冷战结束后,国际体系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德国学者对世界体系的描述有三种模式:“国家的世界”、“世界型社会”和“社会性世界”。

按照德国政治学人士的看法,90年代的世界政治现实可以用“社会性世界”来概括。它的构成基础虽然仍然是国家,但在国家内部,社会势力的意义正在上升;在国家之间,领土界限正在变得模糊起来。

东西方冲突结束以后,一个全球主义新时代已经到来,世界政治结构的主导因素是“复合相互依存”,这与基欧汉和约瑟夫•奈的理论观点大致相同。

而导致这种相互依存体系得以形成的根本动力,是现代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这使得德国人更加相信科技的进步、经济的发展和国内社会的完善,是他们在制定政策时必须要考虑的因素。

东欧国家的剧烈动荡、苏联解体宣告两极时代的结束,而伴随冷战的结束,对于世界上出现的种种新问题,似乎亨廷顿的“文明冲突论”对其更加有解释说服力,更趋近于事实真相。但是,面对种种新的国际难题,德国人更相信,适用于德国国内的多元主义的合作文化,对于解决这些国际难题同样具有积极的效果。

20世纪90年代德国的对外文化政策,更多表现为对于二战以来,德国文化外交政策的继承,呈现出一种稳定性。

第一,德国对外文化政策的基本方向仍不改变,依然坚持“欧洲的德国”的理念。冷战结束后,之前一直被埋没在意识形态对抗中的国家主义、民族主义在许多国家死灰复燃。

德国作为过去持有这些观念的国家,邻国担心这些思想在德国,极有可能重新抬头占据主流地位,因此德国必须重申其和平主义、多边主义文化,强化欧洲和世界范围内的认同与合作关系。

在不同文化的交流与碰撞中,由文化差异引起的误解与不认同,只能由文化交流和沟通来化解,“文化外交是心灵的沟通,这种沟通的方式不但不能削弱,而且应该也必须纳入统一后,德国文化外交的基本战略框架之中”。

德国对外文化政策,作为德国对外政策的“第三根支柱”,是与另外两根支柱——对外政治和对外经济贸易政策——相辅相成、紧密联系,而并不是隔离的存在的。

所以对外文化政策具有极其重要和具有价值的社会和经济功能,还“具有国家民族追求‘同质化’目的的功能,这种‘同质性’并非等于文化的整齐划一,而是在充分尊重民主、多元和人的基本权利的前提下的‘合作伙伴’身份认同”。

因而,对外文化政策不仅在身份认同方面具有积极作用,而且它还具有十分重要的功能,如促进外贸、推动和解、解决冲突、改善国家形象、增进学习和交流等。

要使得对外文化政策积极发挥积极的作用和功能,德国必须时刻保持对历史的警觉性,警惕极端民族主义沉疴泛起、民族主义和国家主义死灰复燃;必须时刻坚持“德国的欧洲”的方向,保证欧洲认同,在世界范围内接受监督,不背离“合作伙伴”的角色认识。

第二,20世纪90年代,德国政界对于对外文化政策的关注度,大不如冷战结束之前。有统计表明:“1993年的联邦政府文件中很少有提及对外文化政策的主题,包括执政党和反对党在内,均是如此,此时给人们的总体印象是‘对外文化政策无足轻重’。”

统一后的德国状况与战后百废待兴的局面颇为类似,此时政府工作的重心更多的集中在国内事务与国内社会建设、重新界定德国的国家地位,和调整欧洲一体化进程等问题上。等到这些问题渐次解决、国家运行重新进入正轨,政府将把对外文化政策重新提上议事日程。

90年代中后期,德国政界不同高层人士,均反复强调德国作为欧洲大家庭、乃至世界大家庭中的“学生身份”,表明此时在德国“克制文化”依然发挥重要的作用,要对二战进行反思并不断从中吸取教训,而更重要的是要以多边主义的思想和方法认识世界多样性,不再回到军国主义和极端民族主义的邪路歪路上去。

0 阅读: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