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十月革命胜利一直到1918年内战全面爆发,这在俄国历史上,是一段相对稳定和平的发展时期,列宁把这段时期形象的称之为“凯歌行进”时期。
十月革命胜利后,尽管革命的任务还没彻底完成,但是以列宁为首的俄共已经意识到,布尔什维克党执政后,党的历史使命已经发生改变,党在今后一段时间内的历史使命,就是搞好俄国的社会主义建设。
为了完成这一历史使命,促进俄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巩固布尔什维克党的执政地位,俄共必须采取相应措施,加强党的纪律和团结,以确保这一使命的顺利完成。
1918年春,布尔什维克党内就是否要与德国签订《布列斯特条约》,以退出战争展开了激烈的争论。列宁全面分析国内外局势,主张签订条约,停止战争,为巩固苏维埃政权争取时间;布哈林派却坚决反对签订条约,主张继续同德国进行战争。
最终列宁的提案在全党内被多数通过,但布哈林派仍然反对党中央签订布列斯特条约的决定,并且为了表现出其反对的决心,不惜与党中央分裂,脱离布尔什维克党的领导。
对此,俄共召开了第七次(紧急)代表大会,并且在大会上发表声明指出,布尔什维克党和整个苏维埃政权的首要任务,是“采取最有力、最果断和最严厉的措施,来加强俄国工人和农民的自觉和纪律,建立有严密联系的并以钢铁般的统一意志,团结在一起的群众组织。”
这是列宁在这一时期反对党内派别活动,加强党内纪律建设的突出表现。最终,在列宁的领导下,俄国同德国签订了《布列斯特条约》,俄国也为此获得了相对稳定的恢复建设的环境。
布尔什维克党自诞生以来,就一直处在革命和战争的环境中,尽管十月革命的胜利,使布尔什维克党有过短暂的“凯歌行进”时期,但是革命的任务还没有彻底完成,随之而来的国内外反对势力的联合进攻,又使俄共陷入了更为残酷的武装斗争环境中。
1918年到1920年是反革命暴乱和国内战争时期,面对国内外反动势力的武装进攻,党必须集中全部力量和实行最严格的纪律,才能保证年轻的苏维埃政权,战胜强大的和装备精良的敌人。
列宁把铁的纪律看作是判断政治立场的一个重要标准,这一主张在国内战争时期,以党的决议的形式得到了肯定,成为特殊时期全党必须遵守的基本原则。
俄共八大明确指出:“党正处在绝对需要有最严格的集中和最严格的纪律的环境下。”并且在必要的时刻,可以实行军事纪律,只有这样,布尔什维克党才能很好的完成其肩负的重任,只有铁的纪律才是布尔什维克党,完成使命的重要保障。
经过长期的艰苦斗争,到1920年上半年,俄共带领人民已取得国内战争的决定性胜利,苏维埃俄国又有了喘息的机会。
党作为工人阶级的先锋队,没有铁的纪律是不行的。而且,随着布尔什维克党执政地位的确立,党员数量越来越多,党的规模也越来越大,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党内,没有强有力的纪律来制约,那么党的执政地位就会面临随时被推翻的危险。
对此列宁强调“这支拥有60万人的大军,应当是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如果没有铁的纪律,要在两年内完成自己的任务恐怕是不可能的。”
1920年下半年,国内战争已基本结束,但俄共所面临的局势却并不乐观。国内战争结束后,俄共要完成的一项重大任务,就是尽快恢复国民经济,发展社会主义事业。
在列宁看来,需要在党内建立起严格的纪律,才能保障这一任务的顺利完成,否则,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就无法正常进行。
十月革命结束后,苏俄面临着十分严峻的经济形势,长期的国内战争导致俄国经济发展缓慢,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继续实施,使得广大的俄国民众生活苦不堪言,在这样的情形下,俄国就急需要集中全部力量,来进行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1920年9月,俄共第九次全国代表会议在莫斯科举行,这次大会通过了一个《关于党的统一的决议》,核心内容是取消一切派别活动,保证党的高度统一,这也是列宁加强党的纪律建设的一个重要内容。党内的派别斗争由来已久,在一定程度上严重影响着党的团结统一。
列宁之前也一直强调加强纪律建设,反对派别活动,但是都没有从根本上消灭派别组织。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继续实施所引起的喀琅施塔得暴动,敲响了布尔什维克党的警钟,布尔什维克党必须加强纪律建设,以严格的纪律作壁垒,使一切派别活动销声匿迹。
党的十大结束后,党的工作重心转向了新经济政策的实施。为了保证新经济政策的顺利落实,每个党组织都必须行动起来,参加过渡时期的一切经济、政治、文化生活。
这就必然会引来许多机构,围绕在党组织身边为其服务,这些机构的存在客观上来说,也就必然导致了官僚主义在党内的盛行,俄共意识到,在这个关键时刻,为了压制党内的官僚主义,就必须加强党的纪律建设。
十月革命胜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