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司匹林走下“神坛”,是一个长达40年的错误?4类人谨慎服用

风韵评好身体 2025-03-31 10:26:48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为便于理解部分情节存在“艺术加工”成分。喜欢点一下“关注”,方便您随时查阅一系列优质健康文章。

参考文献:[1] 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 《阿司匹林在心血管疾病预防中的应用指南》. 中国循环杂志, 2020年.[2] 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 阿司匹林说明书及药品不良反应年报. 2021年.[3] 《中国临床药理学杂志》. 阿司匹林相关胃肠道出血风险分析. 2022年.

曾经被捧上神坛的阿司匹林,现在风评下滑?你天天吃的“保命药”,可能正悄悄伤你最软的地方——胃!

阿司匹林,这个几乎家家户户药箱里都备着的老朋友,真的是“救命稻草”吗?还是说,它的神话,是我们误信了40年?

小时候,村里老郭大爷一身病,啥都信,尤其信“每天一片阿司匹林,长命百岁不是梦”;后来胃出血送进了县医院,才知道这药不是谁都能吃。说真的,像这样的事,我见得太多了。

阿司匹林,究竟是个啥药?

阿司匹林的学名叫乙酰水杨酸,最早是从柳树皮里提炼出来的,最初用于退烧止痛。后来,研究发现它有抗血小板聚集的作用,能预防血栓,逐渐成了心脑血管疾病预防的“顶流”。

尤其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被医学界奉为“神药”,冠心病、脑梗、高血压、糖尿病患者几乎人手一瓶。在很多农村地区,阿司匹林几乎成了“万能药”。

我曾遇到一位来自陕北的老汉,他说:“医生,这药咱村谁都吃,早饭泡一片,当茶喝!”听得我一身冷汗。没错,滥用阿司匹林,危害远比你想得大得多。

阿司匹林下“神坛”?并非空穴来风

近几年,各大权威医学研究反复提示:阿司匹林作为一级预防(也就是没得病前预防)的效果被严重高估了。

有三项大型临床研究震惊了整个医学界:

ASPREE研究:追踪1.9万名70岁以上老年人,发现长期服用阿司匹林并没有降低心血管事件发生率,反而增加了严重出血的风险。

ARRIVE研究:对1.2万名中高危人群进行观察,结果也显示阿司匹林的预防作用微乎其微。

ASCEND研究:针对糖尿病患者,虽然降低了心血管风险,但胃肠道出血率明显上升。

这些数据直接把阿司匹林从“全民适用”拉回了“个体评估”的现实。

4类人,吃阿司匹林可能是在“自毁长城”

不是所有人都适合长期服用阿司匹林,这4类人尤其得小心:

1. 没有明确心脑血管病史的中老年人

很多人听说阿司匹林能“预防中风”,就天天吃,但如果你并没有得过心梗、脑梗,那这叫“一级预防”,风险远大于收益。

研究发现,这类人吃阿司匹林,每防住1个心血管事件,可能会多出2个出血事件,尤其是胃出血、颅内出血。

2. 60岁以上、有胃病史的人

胃溃疡、胃炎、消化不良、曾经胃出血的老人,吃阿司匹林等于在伤口上撒盐。阿司匹林会抑制胃黏膜保护机制,让胃更容易出血、穿孔。

我曾收治过一位山东老乡,60多岁,长期吃阿司匹林,突发呕血,紧急胃镜一查,胃黏膜几乎全是糜烂,差点命都没了。

3. 高血压控制不佳者

血压高的人,尤其是收缩压超过160毫米汞柱的,吃阿司匹林很危险。血管壁本来就脆弱,再加上阿司匹林的抗凝作用,一旦脑出血,极其凶险。

4. 正在服用其他抗凝药物的人

比如吃华法林、氯吡格雷、利伐沙班等药的患者,如果再加上阿司匹林,出血风险成倍增加。很多人误以为“药多药好”,结果反被“联合用药”吞了命。

阿司匹林到底还能不能吃?得分清楚“一级预防”和“二级预防”

一级预防指的是没得病之前就吃药预防;二级预防则是得过心梗、脑梗后防复发。

对于真正有心脑血管病史的人,阿司匹林依然有用,能有效防止血栓再次形成。这类人群,在医生指导下长期服用,是合理且必须的。

但对于没有明确病史,只是“担心自己以后得病”的人,不建议盲目吃阿司匹林。

农村常见的“误服阿司匹林”现象

很多农村的叔叔阿姨有个习惯:看别人吃什么药自己也跟着吃。特别是阿司匹林,便宜又“有名”。

我在湖南湘西接诊过一位70岁的苗族阿婆,天天跟着邻居吃阿司匹林,结果突然便血。后来一查,她根本没有心血管病,只是“听说吃这个能通血管”。

其实阿司匹林通不了血管,它只是防止血栓形成。血栓不是人人都会有的,吃错了反而出大事。

阿司匹林的副作用,绝非小打小闹

胃肠道损伤

这是最常见的副作用。长期服用会破坏胃黏膜,导致胃出血、溃疡甚至穿孔。特别是空腹服用,更危险。

颅内出血

尤其是老年人,血管老化、脑萎缩,一旦服用阿司匹林后摔倒或撞击,轻则昏迷,重则致命。

肾功能损伤

长期吃阿司匹林会影响肾小球功能,加重老年人本就脆弱的肾脏。

过敏反应

部分人还会出现哮喘、皮疹、呼吸困难等过敏现象,尤其是对水杨酸类过敏的患者。

那心脑血管高风险人群该怎么办?

不吃阿司匹林,难道就坐等中风?当然不是。

1. 控制好“三高”

高血压、高血糖、高血脂是血管的“三座大山”。控制好这三高,比吃阿司匹林更重要。

2. 定期体检,评估风险

可以通过动脉硬化指数、颈动脉彩超、心电图、冠脉CT等方式,科学评估自己是否需要抗血小板治疗。

3. 饮食清淡,动起来

农村的腊肉、咸菜要适量,油炸食品尽量少吃。每天走路半小时,比吃几片药来得实在。

中医怎么看阿司匹林这种“抗凝”药?

中医讲“血瘀阻络”,与西医的“血栓”概念相似。中医调血靠的是活血化瘀、疏通经络,比如丹参、川芎、红花等中药,就有类似作用。

有些患者长期吃阿司匹林肠胃受不了,我会建议他们用中药调理血脉,加上针灸和中医导引术,效果不输西药,副作用还小得多。

药不是“万灵丹”,是“合适时的刀”

阿司匹林不是毒药,也不是神药。它是把刀,用得对能救命,用错了容易自伤。关键在于:你需不需要这把刀?

吃药之前,不妨问问自己:我真的了解它的作用和风险吗?

健康建议一锅端,记住这几条命就稳了

别人吃的药,不一定适合你

胃不好,别空腹吃药

阿司匹林得在医生指导下用

定期体检,别靠“道听途说”来决定吃药

有病治病,没病养身,别把药当饭吃

以上内容仅供参考,如有身体不适,请咨询专业医生。喜欢的朋友可以关注一下,每天分享健康小知识,做您的线上专属医师。

0 阅读: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