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靖在襄阳是诈死,你看他的第三个女儿是谁?张无忌见了她要跪拜

柠萌味的西瓜 2024-12-04 13:53:24

有句话叫“能力有多大,责任就有多大”,但这不过是强者用来勉励自己的一句话,而不是旁人道德绑架强者的理由。

然而在金庸的武侠小说里,那些大侠则多半在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证明这句话的含金量,比如萧峰和郭靖,他们都是侠之大者,但最终的结局都不太好。

不过话说回来,《天龙八部》中,萧峰是在末尾的宋辽大战结束后结自行了断,他是当着在场群雄的面以断箭自戕,接着又被阿紫抱着跌落山崖,即便没有因断箭戳心而死,后来多半也摔得粉身碎骨了。

(郭靖剧照)

但郭靖不同,他真的死在襄阳了吗?真相或许并非如此。

一、蹊跷的结局

金庸确实是在《射雕英雄传》中就已经开始铺垫郭靖之死了。

比如原著最后一回的这段文字:“两人一路上但见骷髅白骨散处长草之间,不禁感慨不已,心想两人鸳盟虽谐,可称无憾,但世人苦难方深,不知何日方得太平。正是:兵火有余烬,贫村才数家。无人争晓渡,残月下寒沙!”

你看,郭靖夫妇选择为天下苍生而战,他们的前路就注定是遍布荆棘的。

到了《神雕侠侣》中,郭靖与杨过也谈论过守卫襄阳一事,那时他的态度却是这般。

“诸葛亮治国安民的才略,我们粗人也懂不了。他曾说只知道‘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至于最后成功失败,他也看不透了。我与你郭伯母谈论襄阳守得住、守不住,谈到后来,也总只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这八个字。”

(郭靖、黄蓉剧照)

所以到了《倚天屠龙记》中,当郭靖夫妇战死在襄阳的噩耗传来之时,读者也就没那么难以接受这个“事实”了。

不过这当真是“事实”吗?

或许答案是否定的。

就因为郭靖夫妇之死压根没人见证,传出这消息的人是郭襄,而书中写的很明白,郭襄当时自己都不在襄阳,而是远在西川,所以她如何确保父母及弟弟郭破虏真的死在襄阳了呢?

其实结合金庸留在《倚天屠龙记》中的细节来看,且不说黄蓉和郭破虏是否真死了,至少郭靖本人是大概率没有死,因为后世武林中还有他的传人,也就是他的第三个女儿。

二、第三个女儿

若你读过《神雕侠侣》,就一定知道郭靖是有两个女儿和一个儿子,也就是郭芙、郭襄以及郭破虏。

这三个孩子中,老大郭芙是个草包,她刁蛮任性,难当大用,因此后来郭靖夫妇制定倚天屠龙计划的时候压根都没考虑让大女儿参与进来。

不过年幼的二女儿郭襄和小儿子郭破虏就是靠谱的人吗?

那郭破虏没有展现过任何的才能,如果仅凭“样貌气度像郭靖”,那郭靖将屠龙刀交给他保管,未免有些草率了,至于郭襄,你也别把她当峨眉派祖师看,她开宗立派都是四十岁之后的事了,早年间的她也不过是个花痴女,一心只想寻找杨过的踪迹,哪里靠谱了?

(郭襄、郭芙剧照)

所以对于郭靖而言,只有活下去,才有可能确保“倚天屠龙计划”能顺利进行,只是从明面上来看,他已在襄阳战死,不放面路面,于是他与另一位女子生下了第三个女儿,接着便努力培养着女儿,将一切的未来赌在她身上。

当然,总不能为郭靖凭空去捏造这么一位女儿,还是得结合原著中的设定来讨论才有说服力。

而原著中也确实有一位女子像是郭靖的第三个女儿,那人即是黛绮丝,也就是紫衫龙王。

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紫衫龙王居然知晓刀剑之谜。

比如赵敏说过这么一句:“我听这老婆子在废园中说道,她走遍了天涯海角,终于向一位故人借得了柄宝刀,要和灭绝师太的倚天剑一斗。‘倚天不出,谁与争锋?’要和倚天剑争锋,舍屠龙刀莫属。难道她竟向你义父谢老前辈借到了屠龙刀?我适才仗剑和她相斗,便是要逼她出刀。可是她手边又无宝刀,只叫我随她去一试。 似乎她已知屠龙刀的所在,却是无法到手。”

(黛绮丝剧照)

尽管江湖中流传着“武林至尊,宝刀屠龙,号令天下,莫敢不从,倚天不出,谁与争锋”那二十四字传言,但从没人想同时夺得倚天屠龙,而紫衫龙王却好似知道刀剑要合在一起才能破解其中的秘密一般。

所以她完全有可能是郭靖的第三个女儿,甚至书中还有更直接的证据。

三、当年的真相

黛绮丝的身世也值得怀疑。

书中提到过,黛绮丝虽然生在波斯,但她的父亲却是中土人士。

说是:“波斯总教有一位净善使者,原是中华人氏,到波斯后久居其地,入了明教,颇建功勋,娶了波斯女子为妻,生有一女。这位净善使者于一年前逝世,临死时心怀故土,遗命要女儿回归中华。”

这就奇怪了,若这净善使者只是个普通人,他的女儿又如何会知道倚天屠龙的秘密?

只有一种解释,这位使者就是当年大难不死的郭靖,只是他自己不方面继续出山,这才培养自己的女儿回到中原,以确保倚天屠龙计划顺利进行。

(小昭剧照)

之所以黛绮丝要抢峨眉派的倚天剑,那也是不想刀剑落入奸邪之人手中,虽然这峨眉派是她姐姐郭襄所创,但此时郭襄已死去多年,她也不会顾及这份旧情了。

而作为小昭的亲生母亲,张无忌见了黛绮丝自然也要躬身行礼。

如此一来,诸如“郭靖死的蹊跷”“黛绮丝的身世之谜”等问题就都得到了合理的解释。

0 阅读: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