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近20名企业家当选院士、被指“花钱就能买”,“欧洲自然科学院”是个什么鬼?
未来网北京5月17日电(实习生 王雨亭 记者 凌萌)在钱钟书的小说《围城》中,主人公方鸿渐出国游学买了一张“克莱登大学”文凭,并在归国后凭此文凭顺利赴大学任教。“克莱登大学”也由此演化为“野鸡大学”的代名词。如今,类似的故事,似乎正在国内企业家圈上演。连日来,有关“欧洲自然科学院院士”的话题持续发酵。媒体的曝光、业内人士的揭批,揭开了这一所谓“国际院士头衔”的遮羞布。而在近一年来,已有近20名国内民营企业家公开宣称当选欧洲自然科学院院士,更有甚者为此极尽高调宣传造势,开办千人庆典。目前,已有不少企业家“院士”报道被“悄悄”撤下。(曝料邮箱:Rcaijing@163.com 新闻热线:010-56793767)
一年来近20名企业家当选“欧洲自然科学院院士”
近日,“西安90后博士田政当选欧洲自然科学院院士,成为世界唯一一位90后院士”的消息不胫而走,引发业界对于“欧洲自然科学院院士”的关注。随后,有媒体报道称,花40万-100万元服务费就能成功评选该院士,也有服务机构称“18万包过”。欧洲自然科学院院士的权威性及含金量随即陷入争议。
5月8日,中国科协发布评论文章《井喷式的“欧洲自然科学院院士”折射出什么?》,直言“各部门机构不应为‘投机者’捧场站台”。更有媒体措辞犀利地指出,国内院士评不上,搞个真假莫辨的“洋院士”的头衔,对其“学术地位”也有一定的加分作用,申请项目也会顺利不少。
图源网络
值得注意的是,舆情不断的欧洲自然科学院院士名单中,也有不少国内民营企业家的面孔。其中,不乏民营企业家在成功当选后极尽高调宣传,更有甚者举办了隆重的庆祝仪式。企业家们的高调言行再度将这一“国际院士头衔”推至风口浪尖。
据未来网记者不完全统计,近一年来,已有17名国内民营企业家公开对外宣称当选“欧洲自然科学院院士”。其中,今年以来公开宣传的就有12人。
如在今年1月,凌志装备股份有限公司(下称“凌志装备”)董事长凌建军便举办了一场“欧洲自然科学院院士证书颁发仪式暨凌建军‘科学与艺术’专题报告会”;发布于今年2月的一则新闻通稿则宣称,“一场庆祝与研讨相结合的盛会在北京召开。吉林天三奇药业有限公司董事长李盛学先生荣膺欧洲自然科学院院士”。
广东恒松控股集团董事局主席江富生则是其中最为高调的一位。去年11月,一份有关江富生当选欧洲自然科学院院士的新闻通稿宣称:广东恒松控股集团有限公司在广东省惠州市电视台一号演播大厅举办以“‘誉’丰厚·行致远”为主题的大型庆典活动,四面八方的恒松人和各界朋友近1000人汇聚在这里,共同见证这一高光时刻……
江富生还在庆典上分享自己的坎坷经历:70年代出生于偏僻农村,初中毕业前连汽车都很少见到,家里连台电视机也没有,但自己从小就相信读书可以改变命运,这才成就了一位欧洲自然科学院院士。记者注意到,目前该新闻通稿已被“悄悄”撤下。
此外,近一年来公开宣传当选“欧洲自然科学院院士”的还有依生生物创始人张译、青岛恒星集团主席陈昌金、林至科技ACF实验室创始人王博伟、藏诺药业董事长王智森、御露堂健康科技集团金湘范等民营企业家,所属领域涵盖医疗健康、中医药、教育、文旅、材料等。其中,除凌志装备为新三板上市企业外,其余大多为中小型企业。未来网记者向上述企业官网的公开邮箱发送了采访函,截至发稿前未收到回复。
企业家扎堆的“欧洲自然科学院”是何来头?
企业家们高调宣传的“欧洲自然科学院院士”是何来头?
据欧洲自然科学院公开资料,其总部位于德国汉诺威,由多国科学院院士及知名学术团体创建,覆盖了德国、俄罗斯等33个国家的国际科学组织。现有1700多名院士,其中多名院士是诺贝尔奖、爱因斯坦奖、哥白尼奖等世界著名科学技术奖获得者。同时,该科学院还自诩为是“国际上跨地域和学术领域认可度最高、影响力最大的科学组织之一”。
不过,在此之后,便有媒体曝光称,该科学院实为6个俄罗斯人在德国汉诺威注册成立的一家民办公司,以选举院士的名义行骗,只要支付40万元就可以买来“院士”头衔。而该科学院宣传中所述的“诺贝尔奖”,实为“路德维希·诺贝尔奖”,并非大众所熟知的“诺贝尔奖”。
为了解更多细节真相,未来网记者联系到欧洲自然科学院中国代表处负责人吴继华。对于“花钱买院士头衔”的说法,吴继华予以了否认。他表示,通常情况下一位欧洲自然科学院院士从申请、评选到成功获选的整个流程大约耗时半年,整个过程不收取任何费用。“成功获选后我们会向院士收取会费,但截至目前未向国内院士收取过。不排除申请人在准备申请材料时需要花费一定的翻译、公证费用,例如专著、学位证书、专利证书等,一本专著的翻译费用就可能上万。”
某企业家当选“欧洲自然科学院院士”后所公开宣传获得的证书。(图源网络)
对于最近流传的“40万-100万元买院士”说法,吴继华则称并非事实,可能是一些中介公司从中牟利。
在牵动业界关注的“院士”头衔含金量问题上,欧洲自然科学院院士也与国内有着显著差异。作为我国科学领域最高学术称号,国内两院院士(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有着一套非常严谨、细致、科学、公平的评审流程。据2023年两院院士增补名单,在1238名有效候选人中,最终当选人数为133人。
对比之下,欧洲自然科学院院士则被业界调侃为“井喷式”增长。2022年5月,一篇宣传欧洲自然科学院的报道中曾提及“现有425名院士成员”。以其对外公示的当前1700多名院士来计算,近两年间欧洲自然科学院院士的成员数量翻了足足3倍。
但即便如此,欧洲自然科学院在公开宣传中仍标榜有着“严格评审程序”:由欧洲各个国家的科学院遴选产生,需经院士推荐、投票选举、主席团审议、勋章授予等严格评审程序。
据国内申报过欧洲自然科学院院士的教授向媒体透露,申报材料需满足专利30项以上、SCI论文50篇以上,同时申请人还需满足三级教授以上职称、年龄45周岁以上等硬性条件。
欧洲自然科学院院士的申请、评选标准究竟如何?对于国内企业家是否同样适用?对此,吴继华表示,申请需至少满足学历(基本上要博士学位)、专利技术、专著、国际级奖励或荣誉中的3项条件。“我们对于不同国家、不同专业采取不同的评选标准,同时也会根据申请人的实际科研贡献做相应的标准调整。”
而对于一年来近20名企业家的当选,吴继华则表示,“我们很少关注申请者是否为企业家身份,主要以科学专利、科研成果及对所属领域及国家的贡献程度来评判。”
专家称所谓“国际院士”实为利用信息差钻空子
一年近20名国内民营企业家当选欧洲自然科学院院士,更有甚者对此头衔极尽高调宣传,此举也引发业内人士质疑。
著名经济学家宋清辉
著名经济学家宋清辉接受未来网记者采访时表示,“院士”头衔是对科学家们长期努力和卓越成就的高度认可,也一定程度上意味着荣耀的身份和地位。当前,国内相当一部分民营企业家热衷于向学术圈靠拢,且在公开活动中以“教授”等头衔自居。于企业家而言,国际版院士头衔有助于他们获得“帽子”下相对应的巨大商业利益,同时也便于他们加入某些“利益共同体”,以期取得某种商业竞争方面的优势。
生态体验理论创始人、华标生态教育研究院院长、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刘惊铎则指出,欧洲自然科学院只是一个普通的民间科研组织,类似于国内的协会或学会。“国内企业家扎堆当选欧洲自然科学院院士有几方面原因:一是国内院士评选体系严格,一些机构和个人便想钻空子,利用国内外信息差,让国内大众误以为其同等于国内院士;二是民众对于洋组织、洋机构的认知不够,误以为国外的社会组织都很权威。其实国外的民间组织非常多,且有很多分支机构,往往含水量高、含金量低,其中的人员构成鱼龙混杂。”
同时,刘惊铎也对欧洲自然科学院的评选标准提出质疑。“倘若其如宣称的那般有‘严格评审程序’,选拔来自全球的优秀科学家人士,如同国际公认的权威学术机构俄罗斯教育科学院等,他们的成员人数增长都是较为缓慢的。而从欧洲自然科学院近年的成员增长速度来看,则属于非正常增长现象,不排除背后可能存在资本运作和操纵。”
事实上,除了谋求“洋院士头衔”外,近年来的企业家们,也不惜在“洋奖”上花费大手笔。据未来网此前报道,国内大量食品企业花钱购买所谓的“食品界诺贝尔奖——国际蒙特奖”,该洋奖实际不具权威性、几乎没有含金量,而2023年就有110多家国内企业位列获奖名单。
宋清辉对此表示,从企业纷纷花钱买洋奖,到企业家扎堆买洋院士头衔,反映出国内一部分企业家严重缺乏自信,意欲通过华丽的外部“包装”达到被业内乃至国际认可的目的。
刘惊铎则对此类现象提出建议称,媒体、官方机构及社会监管部门应加大对此类问题的宣传和治理、督察的力度;企业家们也应树立正确的价值理念,实事求是、脚踏实地、扎扎实实做出有益于国家和人民的成果和事业,而不是追求所谓的头衔名利;国内专家和行政领导干部更不要为这类所谓的“国际院士头衔”站台。原标题:一年近20名企业家当选院士、被指“花钱就能买”,“欧洲自然科学院”是个什么鬼?
作者: 王雨亭 凌萌 编辑: 徐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