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的天子守国门,更多的是出于无奈,是朱棣的错失造成了这一切

历史笑春风 2020-03-12 09:30:31

当我们提起明朝,就会提起那句有名的“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这两句话是相互关联的。明朝的皇帝建都北京,亲自镇守在北部边陲。当北方的游牧民族南下的时候,皇帝们首当其冲,阻挡他们的步伐。

可这是他们阻挡住侵略者的情况。如果他们阻挡不住侵略者的话,会怎么样?那就十有八九就君王死社稷了。可是,国事不是儿戏,社稷存亡带来的灾难首先就是天下百姓的涂炭。从这一方面来看,明朝的“天子守国门”的策略就很值得商榷了。

一、天子守国门的利弊。

从天子守国门的好处来说,有几大好处。一是天子亲自守卫国门,会对边防有很大的监督作用。在日常的军事部署和军队训练方面,大家都不敢马虎,对军队的建设也有极大的促进作用。终明朝始终,最精锐的九边精兵和后来的关宁铁骑,都在皇帝的亲眼注视之下,战斗力极强。

二是如果北方的游牧民族入侵,由于皇帝的中枢机构就在眼前,会极大的缩短预警和处置时间。这样,在皇帝可以依据自己掌握的第一手材料,随时调配各方面的资源。在皇帝的迅速处置下,能够大大提高工作效率,能够减少战争带来的损失。

三是天子守国门,可以将自己率领的最精锐的京军作为战争的预备队使用。这样,在战争中,减少军队的调动,而且使得皇帝掌握的这一支军队不被闲置。在军事上和经济上,都能够做到一举两得。

但是,反过来说,天子守国门也有着弊端。首先,将首都定在北京,从安全的角度来看,是不合适的。中国古代长期将首都定在长安和洛阳,就是因为两地有天然的屏障可资保护。这样,在最大的程度上能够保证首都的安全稳定。

而将首都定在北京,处于北方游牧民族的侵略路线上。在明朝的始终,北京附近就遭受了无数次北方游牧民族的入侵。日常的小的袭扰,就会给北京带来警报。这严重影响了北京的安全稳定,对国家的发展是不利的。

第二,将首都定在北京,就需要有相应的经济上的支持。在明朝的时期,经济中心已经向江南转移,北京需要从江南每年调运大批的粮饷物资。而且为了南方的政治稳定,还不得不在南京保留一整套的政府机构。这一切,都给国家带来了严重的浪费和经济负担。

第三,守边并不一定必须要天子去守。皇帝的职业不是武将,皇帝的职责也不是去亲自指挥战争,冲锋陷阵,而是治理天下。再加上,并不是每一个皇帝都是出色的将领。因此,要守边,一员出色的将领,发挥的作用要远远超过皇帝。

有时候,皇帝参与战争,反而会带来灾难。正德皇帝的胡闹我们就不说了,光说土木堡事变,就是皇帝亲征,结果打了大败仗,皇帝朱祁镇被俘,无数大臣死于非命。明军几十万人马全军覆灭,明朝差点陷入灭顶之灾。因此,一个没有军事才能的皇帝守边,反而会适得其反。

第四,最重要的一点就是,由于天子守国门,北京成为了明朝全国的包袱。为了守住北京,明朝将一切的兵力、财力、物力全部投入这一隅。这样,就造成明朝以国运在北京孤注一掷,没有退路的决战态势。这样,明朝就没有了其他的战略选择。

比如在崇祯的时期,明朝面临着外有清朝进攻,内有农民军作乱的局势。由于北京在清军的直接威胁下,为了保住北京,明朝几次不得不放弃即将歼灭农民军的战果。不得将兵力抽调北边,在辽东和北京地区与清军作战,使得农民军几次死灰复燃。

这使得明朝丧失了摆脱两面作战的战机,陷入疲于奔命的状态。最后,在北京面临失守的情况下,崇祯连逃跑的机会都没有,只得吊死煤山,去实现他“君王死社稷”的诺言了。

从上面我们可以看到,天子守国门有利有弊,但是,在明朝时期的天子守国门,是弊大于利。这给明朝的国运带来了深远的影响。

二、朱棣迁都的本意。

而我们知道,造成这一局面的人,就是明成祖朱棣。在明朝朱元璋建国起,明朝的首都就是南京。到了“靖难之役”后,夺取了江山的明成祖朱棣才把首都迁往了北京。那他为什么要把首都迁往北京呢?

这首先是出于朱棣自身的安全起见。南京是明朝建都之地,到了建文帝的时候,这里已经成为那些正统朝廷的势力范围。虽然朱棣攻占了南京,建文帝的下落不明,可是还是有大批的明朝臣子,认为朱棣的皇位是不合法的。

虽然朱棣镇压了大批反对者,甚至对方孝孺这样的死硬分子采取了诛十族的残酷手段,可是依然压制不住他人对朱棣的蔑视。在这种情况下,朱棣在南京坐立不安。为了自身的安全起见,他决定还是迁都回自己过去的王府所在地北京。这里是他经营多年的老巢,环境要比南京好得多。

第二是为了建功立业。朱棣夺取江山之后,为了显示自己是真命之主,急于建功立业。他不但派郑和下西洋,去宣扬自己的威望,还急于在对外战争中显示自己的能力。

在当时的蒙古草原上,依然还盘踞着北元的势力,他们视明朝为死敌。朱棣在派丘福北伐失败后,就决心自己亲自战阵。在迁都后,朱棣以北京为后方主要据点,连续发动了五次亲征。朱棣的出征,沉重打击了蒙古势力,保证了北疆的安全。而迁都北京的重要作用也在战争中显现出来。

但是,迁都是一项严肃的事情。朱棣将首都迁到北京之后,就再也没能迁回去。虽然后世也有迁都回南京的动议,可是终究由于各种原因没能实施。在无可奈何之下,明朝只得在南京保留了一整套的中央机构,以管理南方的事务。而“天子守国门”的格局也就这样流传了下来,直到明朝灭亡。

三、朱棣犯下的严重战略错失。

我们看到前面的分析,“天子守国门”弊大于利。但是,朱棣在迁都的时候,并没有想到这一点。他也许是出于躲避危险和建功立业的权宜之计,没有考虑长久,可是他迁都的举动,却给明朝产生了终生的影响。

朱棣的迁都北京的时候,他的主要目的是进击蒙古。在这个时候,明朝军队要比蒙古军队强大的多,朱棣处于战略进攻的地位。在这段时期,北京主要是作为军队的作战支援基地存在着。没有敌人进攻的威胁,一切还都风平浪静。

但是,多年以后,随着明朝势力的衰弱,北京处于防御状态的时候,朱棣曾经犯下的一个严重战略错失就显示了出来。朱棣的这个战略错失,就是轻易的放弃了关外的军事重镇大宁,将它交给心怀反叛的蒙古兀良哈部。

那是朱棣在“靖难之役”的时候,他为了摆脱兵力不足,内外受敌的窘境。亲自率领军队到大宁袭取了宁王。在这一次行动中,朱棣不但掳走了宁王和宁王手下的精锐部下,还得到了蒙古兀良哈三卫(又称朵颜三卫)的帮助。经过这一场变故,原本的北方军事重镇大宁也没有了军队。

在“靖难之役”后,朱棣将宁王转封到南昌。永乐元年,朱棣决定将大宁都司迁往保定,作为对兀良哈拥护自己的酬谢,他将大宁故地送给了兀良哈部。史书记载,朱棣与兀良哈部“约以为外藩,居则侦保,警则捍卫”。朱棣妄想让兀良哈部为自己守卫大宁,成为自己的屏障。

但是,朱棣却失算了。兀良哈部并不是真心的归附朱棣,不久他们就反叛了明朝,成为明朝的敌人。朱棣出塞北伐时,面对的敌人就有兀良哈的军队。这样,大宁要地就等于被朱棣拱手送给了自己的敌人。这是朱棣犯下的巨大的战略错失。这个战略错失,给明朝带来了终身的危害。

四、朱棣对朱元璋防御战略的破坏。

为什么说,朱棣放弃大宁是一个巨大的战略错失呢?我们可以看一看中国北方的军事形势,就可以看到,在兀良哈占据大宁故地后,他们的游牧范围就一直扩大到了明朝的长城一线。

这等于明朝的防御前线被压缩到了长城一线,而长城以南不远就是北京,如果蒙古骑兵突破长城,在几天内就能够到达北京城下。这就是明朝在转入战略防御状态下所处的尴尬局面。

在这个局势下,长城需要处处设防,北京也要时刻保持着警惕状态。一旦发生不测,还需要动员天下勤王之兵。可以说,出于防御状态的明朝只能疲于奔命。最终,就是这种状态,拖垮了明朝。

那么,在朱棣犯下战略错失前,朱元璋是怎样部署中国北疆的防务的呢?朱元璋其实在建国以后,就已经制订了北方防御的方略。朱元璋在按照这个方略部署兵力后,还亲自将这个方略告知了朱棣。在临终前,朱元璋再次的告诫朱棣,要照这个方略执行北方的防御行动。据史书记载,朱元璋告诫朱棣说:

北骑南行,不寇大宁,即袭开平。可召西凉都指挥张文杰、庄得、开平都督宋真、宋晟,辽东武定侯郭英等,皆以兵会。辽王以护卫军悉数北出,山西、北平亦然。令郭英、宋真翼于左,庄得、张文杰翼于右,尔与代、辽、宁、谷王居于中,彼此相护,首尾相救。兵法:“示饥而实饱,外钝而内精。”尔实察之。

这个防御的方略的实质就是,采取积极的战略防御作战方针,将来犯之地歼灭在塞外。在朱元璋的计划里,明军依托明朝在关外的开平、大宁两个防御基点,吸引并阻止蒙古军队的南下。然后,以明军的主力,分左右两翼包抄,朱棣率领诸王居中联络。这样,明军采取大的迂回包抄战术,将敌人包围歼灭在开平和大宁城下。

这个作战方略的好处是,明军可以采取以逸待劳的方针,背靠长城防线,依托开平、大宁两个前进据点,将敌人远远的阻击在塞外两三百里之外。这样一来,北京就有了足够的战略纵深,安全性就提高了很多。

但是,这个方略的重要的一个条件就是,必须要保有开平和大宁两个战略据点。可是,朱棣的错失,恰恰就是丢失了这两个战略据点。开平和大宁唇齿相依,朱棣拱手将大宁送给了敌人,也同时造成了开平孤立难守。

宣德五年,明朝因为开平无法继续防守下去,只得将开平迁到独石。这样,长城以北,原来朱元璋精心准备的二三百里的防御纵深,彻底落入了蒙古部落之手。自此之后,长城一线就暴露在蒙古人的铁蹄之下。蒙古人可以随处攻击长城,突破长城就能够到达北京城下。这一切,都是朱棣破坏了朱元璋的防御方略,随意丢失大宁造成的。

结语:

明朝的“天子守国门”的格局是朱棣造成的,他将明朝的首都迁到了北京。可是,在他在迁都的同时,又犯下了巨大的战略错失。他为了酬功,将大宁拱手送给蒙古兀良哈部,想让兀良哈部成为自己的藩篱。可是,兀良哈部随即就背叛了明朝,成为了明朝的敌人。

这样一来,原来朱元璋制订的防御北方之敌入侵的方略,就被朱棣给破坏了。由于朱棣的错失,使得长城以北两三百里的防御纵深拱手送给了蒙古人。蒙古骑兵的铁蹄一直来到长城脚下,可以随处突破长城。而突破长城后,北京就近在咫尺。

这样,明朝的皇帝就被迫变成了明朝的看门人。在整个明朝的历史中,北方游牧民族的袭扰成了明朝皇帝们要面对的家常便饭。处于战争威胁下疲于奔命的皇帝们,哪有多少精力去处理其他的国事。

而这一切,正是朱棣迁都和放弃大宁,使得明朝陷入了这种境地。所以说,“天子守国门”不仅仅是代表了明朝皇帝的荣耀,更多的是他们的无奈,他们的悲哀。

本文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通知即删。

0 阅读: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