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奶贵了、钱包瘪了:美国民众为何对关税政策说不?

麦田记录员 2025-04-25 23:03:08

最近,美国老百姓的日子确实不太好过。最新民调显示,近六成美国人认为政府在关税政策上“做得太过了”。4月17日到21日的调查期间,从超市到加油站,从社区论坛到社交媒体,人们谈论最多的就是物价和经济前景。

走进任何一家社区超市,主妇们推着购物车在货架间来回比价的神情,已经说明了一切。牛奶、鸡蛋、汽油的价格一天一个样,近九成的受访者开始为下个月的菜篮子发愁。47%的人斩钉截铁地认为物价会“大幅上涨”,还有三成的人觉得“涨是肯定的,只是幅度问题”。

更让人忧心的是经济衰退的风险。53%的受访者直言“极其或非常担心”,27%的人虽然没那么悲观,但也承认“心里不踏实”。收银台前排队的人们议论纷纷,抱怨现在去趟超市花的钱,抵得上过去的两趟。

政府的关税政策或许意在保护本土产业,但现实是,普通家庭最先感受到冲击。从五金店的小老板到接送孩子的全职妈妈,越来越多人在问:保护经济的代价,为什么要让老百姓来扛?”

社交媒体上,这场讨论愈演愈烈。有人支持政府强硬立场,认为短期阵痛是为了长远利益;但更多人质疑,如果物价持续上涨,老百姓连基本生活都成问题,经济保护的意义何在?

这场争论的核心,其实是一个更深层的问题:美国的经济政策,到底该优先考虑谁的利益?

虽然关税能减少对外依赖,振兴本土制造业,长期来看对就业和经济安全有利。但是对于普通消费者来说已经在高通胀下挣扎,政策若不加调整,可能引发更广泛的社会不满。

当政策制定者在办公室里讨论宏观数据时,普通人更关心的是我的工资能跑赢物价吗?这场关于关税的争论,或许正是美国社会对经济未来的一次深刻反思。

你认为政府的关税政策是必要的保护,还是过度的干预?普通家庭该如何应对物价上涨?欢迎在评论区留下你的观点!

0 阅读:5

麦田记录员

简介:在麦浪与钢筋森林的裂缝处写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