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恪是忠臣嘛?(他执意在东兴之战后再度北伐的动机是啥?)

历史的古今故事 2023-01-12 17:43:57

东兴之战获胜后,极大提升威望的诸葛恪产生了轻敌之心,他决定发起一次大规模的北伐。

得知诸葛恪又要出兵伐魏,吴国众臣认为国力不支,军士疲惫,一致劝阻。诸葛恪不听,还特意写了一篇文章来晓喻众人:

若不早用之,端坐使老,复十数年,略当损半,而见子弟数不足言。若贼众一倍,而我兵损半,虽复使伊、管图之,未可如何。今不达远虑者,必以此言为迂。夫祸难未至而豫忧虑,此固众人之所迂也。及于难至,然后顿颡,虽有智者,又不能图。此乃古今所病,非独一时。昔吴始以伍员为迂,故难至而不可救。刘景升不能虑十年之后,故无以治其子孙。今恪无具臣之才,而受大吴萧、霍之任,智与众同思不经远,若不及为国斥境,俯仰年老,而仇敌更强。欲刎颈谢责,宁有补邪?今闻众人或以百姓尚贫,欲务闲息,此不右其虑其大危而其小勤者也。昔汉祖幸已自有三秦之地,何不闭关守险以自娱乐,空出攻楚,身被创痍,介胄生虮虱,将士厌困苦,岂甘锋刃而忘安宁哉?虑于长久不得两存者耳!每览荆邯说公孙述以进取之图,近风家叔父表陈与贼争竞之计,未尝不喟然叹息也。夙夜反侧,所虑如此,故聊疏愚言,以达二三君子之末。若一朝陨殁志画不立,贵令来世知我所忧,可思于后。

江东士族不愿北伐,又让与诸葛恪素有交情的丹杨太守聂友写信劝阻(众皆以恪此论欲必为之辞,然莫敢复难。丹杨太守聂友素与恪善。书谏恪曰)

诸葛恪把自己的文章送给聂友:你说的虽然也有道理,但没有看到长远大局,仔细看看我的文章,你就会明白了(恪题论后,为书答友曰:“足下虽有自然之理,然未见大数。熟省此论,可以开悟矣)

诸葛恪为啥执意要在极短的时间内再度发起战争呢?

三点原因:

1、魏国刚进行了大规模的人事调整,诸葛诞与毌丘俭互换辖区,诸葛诞为镇南将军,都督豫州;毌丘俭为镇东将军,都督扬州(诸葛诞战于东关,不利,乃令诞、俭对换。诞为镇南,都督豫州。俭为镇东,都督杨州),魏军调防,正是出兵的良机。

2、诸葛恪想趁势一举把江东豪族的兵权夺走,收归中央,大战开启后,诸葛恪就要求驻守江陵的施绩一同出兵,之后令施绩和诸葛融一起留置在柴桑附近,却让诸葛融代理施绩的职任,剥夺其兵权。施绩和诸葛恪兄弟的矛盾可以移步这篇:江陵、夷陵之战:吴国军二代的集体亮相(曹魏后期的名将是谁?)

3、蜀汉鸽派的费祎遇刺身亡,鹰派姜维终于有机会可以大举出兵北伐,姜维派人联络了诸葛恪,约定两边同时进兵!(关于蜀汉的这段历史咱们后面会详写)

至于说诸葛恪有没有篡权的野心,很难说。咱们这个系列一直有一个基本观点:人性是复杂的。

诸葛恪既有叔父诸葛亮那样的雄心壮志、也继承孙权的遗志,要收江东士族的军权,加上刚愎自用的性格,使得这次出兵的动机相当复杂,当然从他之前的监禁孙氏宗亲,大权独揽(都督中外军事,兼任荆州牧、扬州牧)的种种举动,北伐成功后,难保诸葛恪不会启动篡位程序。

至于吴国大臣所说的军士疲惫,咱们看一组数字。

十二月的东兴之战,诸葛恪仅出兵四万,这次却征发二十万人伐魏!(是违众出军,大发州郡二十万众)

剩余的十几万人可没有参加东兴大战,是生力军!但即使这样,江东仍然出现了骚动(百姓骚动,始失人心)

你一个江北派,凭啥让江东本土士族为了你的梦想、野心去卖力?!

即便是孙权,四征合肥也无功而返!

208年孙权打过一次,被蒋济忽悠了。

215年与刘备议和后,孙权再次征讨合肥,这次更惨,被张辽八百破十万,导致很长一段时间,江东再也不敢对合肥用兵

233年孙权第三次亲征合肥,发现旧城被满宠拆了,新城还没看到就退兵了。

孙权最后一次亲征始末(如果陆逊得到更多权力,他能否北伐成功呢?)

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手下这些将领出工不出力。但是东兴之战,咱们也看到了,吴军还是有能打的人,陆战并不弱!

这次北伐出兵极盛!是吴国有史以来投入兵力最多的一次,诸葛恪吸取孙权之前多路出击的教训,只攻合肥一个点。

手握二十万大军的诸葛恪信心满满,欲先到淮南炫耀武力,驱略百姓(恪意欲曜威淮南,驱略民人)

部将劝他:“如今引军深入,敌人领地里的百姓一定会逃走,恐怕士兵辛苦而收获很小,不如停下来包围新城。新城被围困,敌人的救兵一定会到来,那时再设法进攻,一定会有大的收获。”(今引军深入,疆场之民,必相率远遁,恐兵劳而功少,不如止围新城。新城困,救必至,至而图之,乃可大获)

诸葛恪采纳了这个计谋,回军包围合肥(恪从其计,回军还围新城)

如果魏军真如吴军所料,主动来援,以二十万之众围城打援也许能取得不错的战绩。

曹魏得到诸葛恪围攻合肥的消息后,司马师的确派出了援军,令太尉司马孚率二十万增援淮南。但是魏军到达寿春后就不再前进,诸将提出迅速增援合肥,司马孚反对:进攻的一方,是要消耗大量人力才能成功的,暂且使用诈巧,不要与敌人力争(孚次寿春,遣毌丘俭、文钦等进讨。诸将欲速击之,孚曰:“夫攻者,借人之力以为功,且当诈巧,不可力争也)

魏军刚遭败绩,防区又做了大幅调整,司马孚求稳是有道理的,他的策略就是满宠的老战法,通过合肥消耗吴军的战力,然后伺机决战。

但是魏军这次也很冒险:

1、淮南将领都被诸葛诞带走,而毌丘俭还没来得及重新布防。驻守合肥新城的是刚被毌丘俭提拔上来的张特,官职仅是一名牙门将(牙门将负责领一营兵,也就是一千人)

2、诸葛恪这次出动了空前规模的二十万大军,合肥仅有三千守军。

但是张特再次证明了,在古代,只要守军有决心、有信心,就能守住坚城!(很多时候,咱们要多对比,邓艾入蜀真的是他打的好嘛?不如说是蜀汉上下早就失去了抵抗的决心,否则仅凭邓艾的残军怎能攻下成都?)

眼看魏军主力不敢靠近合肥,诸葛恪只能指挥二十万大军先攻合肥。攻城本就艰难,且非吴军的强项,士卒疲劳,死伤随处可见(攻守连月,城不拔。士卒疲劳,因暑饮水,泄下、流肿,病者大半,死伤涂地)

各营军官所报病人数目越来越多,诸葛恪认为手下将领在说假话,扬言要把他们杀掉,于是谁也不敢再去汇报(诸营吏日白病者多,恪以为作,欲斩之,自是莫敢言)

孙权之前担心的情况出现了:权嫌恪刚很自用。

如果诸葛恪不那么刚愎自用,暂且收兵,之后的战局对吴国其实会非常有利,两年后淮南第二叛就要爆发,那时候出兵,合肥唾手可得!

这次举倾国之兵北伐对诸葛恪来说意义重大,自知攻魏失策的他,担心之前积累的威望会损失,还会授人以柄,坚决不同意撤兵,又以攻城不下为耻,怒形于色(恪内惟失计,而耻城不下,忿形于色)

朱异提了不同看法,诸葛恪就勃然大怒,立夺其兵权(将军朱异有所是非,恪怒,立夺其兵)

朱异出身吴郡朱氏,青州牧朱桓之子,骠骑将军朱据之侄 。

随后在诸葛恪的严令下,吴军堆筑土山,架设各种攻城工具开始强攻(而恪起土山急攻,城将陷,不可护)

合肥守军损失过半(特与将军乐方等三军众合有三千人,吏兵疾病及战死者过半)

张特派出郑像、刘整突围求援,为吴兵所获,不屈而死。

无奈下张特使出缓兵之计,告诉吴军:“如今我已经无心再战了。但魏国法律规定,被围攻超过百日而救兵仍然未至者,虽然投降,其家属也不治罪;我自受围攻以来,已经九十多天了,这城中本来有四千余人,战死者已超过一半,城虽然失陷,但还有一半人不愿投降,我要回去劝说他们,逐一辨别好坏,明天一早送名单过来,请先把我的印绶拿去当做信物。”(特乃谓吴人曰:“今我无心复战也。然魏法,被攻过百日而救不至者,虽降,家不坐也。自受敌以来,已九十馀日矣。此城中本有四千馀人,而战死者已过半,城虽陷,尚有半人不欲降,我当还为相语之,条名别善恶,明日早送名,且持我印绶去以为信。”)

诸葛恪居然轻信张特,遂停止了攻城(乃投其印绶以与之。吴人听其辞而不取印绶。不攻)

吴军错过了攻取合肥的最好机会!

张特趁夜拆下房屋建材来修补城墙破损之处。等到隔天,张特修好城墙,便告诉吴军:“我但有斗死耳!”吴人因为被戏弄而猛攻,吴军昼夜攻城,疲劳不堪,无法作战(顷之,特还,乃夜彻诸屋材栅,补其缺为二重。明日,谓吴人曰:“我但有斗死耳!”吴人大怒,进攻之,不能拔)

本就伤亡惨重的吴军士气更加低落!

都尉蔡林屡次献策,诸葛恪都不采纳,一怒下策马投魏(都尉蔡林数陈军计,恪不能用,策马奔魏)

蔡林将吴军的窘迫详细告知司马孚,司马孚听罢,意识到吴军士气已濒临崩溃边缘,决战的时刻终于到来,当即命毌丘俭等人率主力军出战合肥,迎击诸葛恪,同时下令文钦绕到吴军归路截击(魏知战士罢病,乃进救兵,钦督锐卒趋合榆,要其归路,俭帅诸将以为后继)

诸葛恪被迫率兵撤退,被魏军斩首万余人(恪惧而遁,钦逆击,大破之,斩首万余级))

回国后为了稳定权力诸葛恪开始实行高压统治,结果激起了孙氏宗亲和江东士族的不满,吴国的血腥内斗即将展开。。。。。。

0 阅读: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