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中国人对古诗的感情是很深的。老祖宗留下的诗篇富有意境,富有内涵,这是独一无二的中国美。古诗中有感人肺腑的真情,古诗中有壮怀激荡的豪迈,古诗中也有唯美的乡村画卷。这些古诗中,我独喜欢那些描写田园风情的古诗。唯美、自然、带着淳朴浓郁的乡土气息,这是一种发璞归真。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这是唐代著名田园诗人王维所创作的田园诗《鹿柴》。也是我在小学学习田园诗时期的佳作。寥寥片语,就将诺大的山林夜景展现的淋漓尽致,而且语境优美,展现出一种万籁俱寂的夜景。大自然是一个有利于各种物种生息繁衍的空间。在自然中,有生命的呼吸,有自然的美丽。有动的风,有静的山,有流淌的小河,还有似锦的繁星。然而我们人类在忙碌的学习和生活中,却常常忽略了感恩自然。因此,当我几近贪婪的阅读田园诗词的时候。我真的有些羡慕田园诗人的生活。他们有一颗感悟自然,敬畏自然的心,才能将普通的自然描绘的如此唯美动人。他们每天都在游山玩水吗?他们不会为生活而劳碌吗?不是的,他们在日常的生活和工作当中更多的用心灵与自然相契相通,真正的用心灵感悟自然的活力,让自然之风融入到自己的精神境界之中,才有了这些不朽的田园诗篇。
还记得电视剧《新三国》中,刘备三顾茅庐的时候,山野村夫唱的那几句歌谣吗?“苍天如圆盖,大地似棋局。荣者自安安,庸者定碌碌。”多么豁达的心胸,多么自信的歌谣。山野村居容易培养出心胸豁达的人。他们每天与山交流,与水对话,抬头望天,俯首看地。每天与自然交流,这才是返璞归真。人是自然界的动物,人应当有充分的时间与自然交往,去静静地思考。然而城市中,却缺少了与自然交流的机会。因为,在乡村中,天是蓝的,是深邃的。而城市中的天由于污染,却是灰的,是混沌的。乡村中的地是广袤的,是清香的泥土。而城市中的地是柏油石子。人造的和自然的确实是有很大差别的。
当人与自然有了更深层的交流,人们会发现身边的美,一种微小的生命,也是一种美。叶绍翁在一首《游园不值》中写到:“小扣柴扉久不开。”我非常喜欢这一句,作者访友,寻友不遇。形容敲门的动作用了“小扣”这个词。这恰到好处的形容了作者访友那种轻松,愉悦的心情。即便是没有达到访友的目的,也没有破坏作者的心情。因为作者的心不仅仅在访友的过程中,他的心已经与山水田园融为一体。
他所关注的更多的是周围的乡村景色,因此,他才没有因为访友不遇而失落,反而因为“一枝红杏出墙来。”而感到收获了以外的惊喜。但我们读者不要忽略了一点,画中的红杏花是美的,因为经过了色彩的渲染,加上了画家的心境,更因为我们是在欣赏作品。而现实中的红杏花仅仅是一支普通的花,由于作者没有进入花园,只是在园外,所以,这支杏花周围的环境很可能是泥泞的泥土,普普通通的木栅。所以,在没有好的环境衬托下,这支红杏并不异常美观。跟何况,作者是来寻友的,并不是来赏这支红杏的。而作者却恰恰因为这支红杏而诗意大发。这岂不正说明了叶绍翁热爱自然,善于发现自然美的性格特点吗?
孟浩然在一首《过故人庄》中写到:“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美丽的田园风光感染着作者的心境,使我们感受到了舒畅的心情。与朋友对饮,把酒言欢,尽情的释放自己的心情,在畅所欲言中找到了一种释放的快乐。这就是古诗中的乡村,毫不做作,毫不追逐华丽,用朴实的真诚歌颂自然万物的伟大。
我们生活在大自然中,大自然给了我们生存的一切条件,又为我们天造地设了美丽的田园风光。古诗中的乡村,是一种返璞归真;古诗中的乡村,是一种感恩自然的伟大情怀。
原野于丙申年正月十三 夜
桃花》 开时色白谢是红, 也学崔护城南行。 宦娘转世谁家里? 千年相似只东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