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曾经在一本书中读到过一句话:“习惯就是习惯,谁也不能将其扔出窗外,只能一步一步地引它下楼。”
一个人每天怎么过,本质上就是他习惯的集合体。
就说我吧,每天早上雷打不动要喝一杯温水,这习惯坚持了10多年,身体从没闹过毛病。
但我也有些怪癖,每天读书的时候,我喜欢用笔做笔记。哪怕现在都用电脑打字,我还是喜欢手写笔记,一些重要的内容写完后输入电脑备份。
这些习惯看上去都微不足道,却照出我骨子里的秩序感和仪式感。
曾仕强教授有句话让我印象深刻:
“看相,看他的习惯最重要。一个人不能浪费,什么都可以变,勤劳、节俭、用心,绝对不能变,否则就是富不过三代。”
有时候,看清一个人,看他有没有浪费的习惯就够了。
浪费的背后,是敬畏心的缺失
一个人若连擦手纸都要撕一半留一半,甚至用擦过头的纸擦皮鞋,说明他骨子里有股“惜物”的劲儿。
这种习惯看似抠门,实则是敬畏心的体现,敬畏资源,敬畏劳动成果,也敬畏自己的生活。
第一层敬畏,是对物的态度。
一张纸、一滴水、一度电,用多用少看似随意,实则暴露了一个人对资源的认知。
浪费的人,潜意识里觉得“东西多的是,用完再买”,然后就大手大脚;而懂得节省的人,哪怕用一张纸,也会下意识算算它的价值。
我并认为这是斤斤计较,而是他们明白万事万物来之不易。
就像古语说的:“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
第二层敬畏,是对人的态度。
浪费一张纸,看似小事,实则是对造纸工人的付出、运输者的辛劳、售卖者的服务的漠视。
曾仕强说的“不能变”的勤劳和节俭,本质上是对他人劳动的尊重。一个人若连这点都做不到,又怎会真心尊重身边的人?
第三层敬畏,是对命运的态度。
老一辈常说“惜福”,其实就是敬畏因果。浪费看似挥霍的是物质,实则消耗的是自己的福报。
你看那些习惯节俭的人,往往活得清醒。这种人对生活有长远眼光,自然不容易被眼前的诱惑带偏。
浪费的习惯,暴露了自我管理的短板
我觉得曾仕强强调“用心”不能变,恰恰是自我管理的关键。一个人若连一张纸都管不好,又怎能管好自己的人生?
首先,浪费是自律的试金石。
自律不是非得每天早起跑步、读书打卡,而是体现在生活的细节里。
吃完饭顺手擦桌子,洗完手关紧水龙头,这些小事看似简单,却需要时刻提醒自己“别偷懒”。
能坚持这些习惯的人,往往对自己有要求,不会轻易放纵欲望。
其次,浪费是责任感的照妖镜。
一个家庭中,若有人总是忘记关灯、乱丢食物,其他成员难免要替他“擦屁股”。长期如此,必然会滋生家庭矛盾。
在职场上,浪费公共资源的人,往往也是推卸责任的高手。因为他们潜意识里觉得“有人兜底”,所以活得任性。
最后,浪费是格局的刻度尺。
曾仕强说“富不过三代”,本质上是在说“守业比创业难”。第一代创业者往往精打细算,第二代若习惯了挥霍,家底再厚也经不起折腾。
那些在小事上浪费的人,往往在大事上也缺乏规划。他们只顾眼前痛快,却看不见未来的坑。
不浪费的人,往往“拎得清”
我从曾仕强的那句话看到一个关键词:用心。

一个用心生活的人,必然会把“不浪费”刻进骨子里。这种“拎得清”的智慧,体现在3个方面:
1、分得清“需要”和“想要”。
很多人买衣服,是因为“打折”“好看”,而不是“缺一件外套”;点外卖时总要多加一份小菜,结果吃不完倒掉。
而不浪费的人,下单前会先问自己:“这东西我真用得上吗?”这种清醒的消费观,能帮人避开无数陷阱。
2、算得清“小账”和“大账”。
有些人为了省几毛钱,宁可跑三公里去超市买菜,却懒得花十分钟学个新技能提升收入。
我认为真正的节俭,不是抠门,而是把资源用在刀刃上。
3、看得清“自己”和“他人”。
曾仕强说“什么都可以变”,唯独勤劳、节俭、用心不能变。为什么?因为这三点是立身之本。
一个人若能守住这些底线,就不会轻易被外界带偏节奏。反之,若为了面子大手大脚,为了偷懒浪费资源,迟早会活成自己讨厌的样子。
▽
正如一句话说:“宜未雨而绸缪,毋临渴而掘井。”
人这一生,靠的不是运气,而是日积月累的习惯。你如何对待一张纸、一度电、一分钟,背后藏着他的价值观、自律性和人生格局。
那些在小事上“不浪费”的人,未必大富大贵,但一定活得踏实;未必聪明绝顶,但一定值得信赖。
说到底,人生最大的浪费,不是挥霍钱财,而是虚度光阴、辜负真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