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顺序:从唐尧虞舜到宣统退位,简述五千年王朝兴衰

紫语嫣然 2023-03-20 12:35:18

从“三皇五帝”时期的部落联盟,到最后一个封建王朝清朝覆灭,在“三皇五帝始,尧舜禹相传,夏商与西周,东周分两段……”、“唐尧虞舜夏商周,春秋战国乱悠悠……”等各个版本朝代歌的普及下,相信大部分人对于历史上的王朝多少都有所了解,但对于上下五千年的王朝兴衰,恐怕很多人都难以准确的说出来。今天,就让我们来简单回顾一下。(文章略长,还请耐心阅览)

唐朝(约前2168—约前2095)

唐朝是上古时期唐尧所建立的王朝,尧本名祁放勋,是五帝之一、东夷部落联盟首领帝喾之子,十三岁时受封祁地。尧十五岁时,父亲帝喾禅位于兄长帝挚,帝挚改封尧于唐,故也称唐尧,因定都于陶唐,故其部落也称陶唐氏。

帝挚在位九年,因才能平庸,于是禅位于弟弟,唐尧遂成为部落首领。尧执政初期,当时所谓的国家只不过是个部落联盟,直到尧积累了一定经验后,才开始建立政治制度,按照政务任命官员,从而建立了较为系统的政治制度,而这也是奴隶制国家建立的基础。

虞朝(约前2095—约前2067)

虞朝是上古时期虞舜建立的王朝,舜本名姚重华,传说生而重瞳,舜虽然自小受到父亲瞽叟和后母的迫害,但却坚持孝敬父母。20岁时,舜便已经因孝行而闻名,然而由于父亲、继母和弟弟阻挠,始终没有成婚。

后来,年事已高的尧帝欲选择继承人,大家都推荐以孝行闻名的舜,尧帝于是将两个女儿娥皇女英全部嫁给舜,又让其舜职掌五典、管理百官、负责迎宾礼仪,观察其能力和德行。经过考察,尧对舜很满意,于是禅位于他。

舜在位期间,选贤任能,任用八恺、八元治理民事,又任命大禹治水,使得治下政教大行,八方宾服,四海咸颂舜功。

夏朝(约前2070年—约前1600年)

夏朝是大禹建立的王朝,大禹本名姒文命,出身上古时期的夏后氏。舜帝时,大禹接替父亲鲧治理水患,历经艰险消除水患,因此而立功闻名。舜帝在位三十三年,禅位于大禹,十七年后舜帝去世,大禹将帝位让给舜的儿子商均,但各地诸侯却拥戴于大禹,大禹于是正式即位。

大禹晚年,本打算按照推举制度禅位于皋陶,后因皋陶早逝便又打算禅让于伯益,然而在大禹去世后,其子姒启凭借家族势力,杀死伯益夺取首领之位,由此开启“父传子、家天下”时代,并以家族姓氏“夏后氏”作为部落联盟称号,建立夏朝。

姒启这种武力夺权的方式,也酿成了夏朝初期的动乱,其去世后五个儿子争权,太康夺取首领之位后,又因沉迷田猎而被有穷氏首领后羿夺取君位,后羿又因贪图享乐而被大臣寒浞联手妃子纯狐杀死夺权,直到少康时才击败寒浞恢复夏朝统治。

作为历史上第一个世袭制王朝,夏朝共传14代、17位君主。从孔甲去世之后,夏朝的统治力便开始衰弱,与周边方国关系持续恶化,到夏桀在位时,因为征讨那些不臣服的部落,惹怒了不少已经强大的部落,夏朝最终被商部族首领汤所灭。

商朝(约前1600年—前1046年)

舜帝时期,商人始祖契因帮助大禹治水有功受封于商邑,遂以商为部落名。到契的六世孙王亥时,因驯服牛而使得商部落逐渐兴盛强大,到夏朝末年时,商已经成为东方较大的方国,后在首领汤的率领下,于“鸣条之战”攻灭夏朝,于亳邑大会诸侯建立商朝。

商朝早期因为“父子相传”和“兄终弟及”并存的继承制度,从第十位君主仲丁去世后,便因争夺王位而爆发了“九世之乱”,再加上为了摆脱宗室和贵族的掣肘,商王朝的频繁迁都,导致商王朝国势日衰,直到盘庚即位迁都于殷后,才再度趋于稳定。

盘庚去世后,其弟小辛和小乙先后即位,小乙死后其子武丁即位,武丁在位期间励精图治,使得商王朝短暂中兴,不过他所开创的太平盛世并没能延续,由于与国内贵族和外部方国的矛盾,武丁去世后商朝国势再度衰弱。

帝辛即位后,为恢复商王朝的统治权威,于内大兴土木,于外频繁征战,结果导致国内矛盾持续激化,外部方国也逐渐结盟对抗商朝。最终,趁着帝辛向东用兵时,周人联合各部落发动进攻,于“牧野之战”大败商军。至此,前后传承17代31王的商王朝就此覆灭。

周朝(前1046年—前256年)

周人本是商朝西北部的部落,从首领季历之后,凭借着与商王朝的联姻周人开始逐渐崛起,吞并周边小部落。商朝末期,由于频繁向东用兵,放松了对西北的控制,武王姬发与诸侯会盟于孟津,后率兵攻灭商朝,建立周朝。

周朝实行分封制,大封天下建立诸侯国,诸侯共奉周天子为共主,周天子则凭借武力震慑、宗法约束和天赋神权来确立统治权威。然而,从西周中期开始,由于周昭王征讨楚国“丧六师于汉(水)”,周穆王又两伐犬戎、西征昆仑、东攻徐国,周王室武力开始衰退。

此后,周王室面对犬戎进攻不仅武力抵御,周厉王时甚至出动全部军队也没办法击败反叛的鄂国,周幽王更是因为申侯与犬戎合兵进攻而身死国亡。周幽王死后,即位的周平王本就有弑父嫌疑,又任凭晋文侯杀死周携王,至此宗法制彻底崩塌,平王东迁也成为了“礼崩乐坏”的开始,周桓王攻郑失败更是让周天子权威尽丧。

东周以后,“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完全成了空谈,诸侯开始肆意攻伐兼并,天下共主周天子逐渐沦为傀儡,诸侯争霸成为主旋律。前256年,秦国灭西周公国,周赧王病逝,周王室传承中断,传承了32代37王的周王朝就此覆灭。

秦朝(前221年—前207年)

秦国灭亡周王室后,直到秦王政即位后,于秦王政十七年(前230年)发动统一战争,此后历经十年,随着齐王建于秦王政二十六年(前221年)投降,秦国最终一统天下,开创了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王朝。

秦始皇统一天下后,改分封制为集权制,而为了改变长期分裂造成的影响,又通过统一文字、度量衡、货币等制度,完成了形式上的统一,同时通过废除世卿世禄制,推行“黔首自实田”等一系列制度,将秦国的制度逐渐推向全国。

然而,秦始皇的变革给百姓造成了极大的不适应,再加上大兴土木和对外用兵,使得秦国统治岌岌可危。秦始皇病逝沙丘后,秦二世胡亥即位,由于胡亥享乐、赵高专权,秦国统治日益残暴,秦国的统治根基亦被破坏。

秦二世元年(前209年),“大泽乡起义”爆发,此后起义迅速蔓延全国,虽然章邯一度接连击败义军,但随着刘邦于前207年西入关中,秦王子婴投降,立国仅十五年,传承仅三代(含秦王子婴)的秦朝就此覆灭。

两汉(前202年—220年)

秦朝灭亡后,项羽大封天下十八路诸侯,结果就此引发了新一轮诸侯混战,此后历经五年的“楚汉争霸”,随着前202年项羽自刎于乌江,刘邦于定陶正式称帝,定国号为“汉”。

汉朝初期,刘邦对秦朝制度进行部分修改后全盘继承,对内采取“无为而治”,对外与匈奴联姻,使得国力迅速恢复。虽然期间也爆发了“诸吕之乱”和“七国之乱”,但在汉文帝刘恒和汉景帝刘启的治理下,也开创了“文景之治”。

此后,汉武帝通过对内改革,对外征讨匈奴,开创“汉武盛世”,同时使得大一统观念就此正式确立。虽然由于频繁对外用兵,汉武帝后期国力衰退,后经汉昭帝刘弗陵和汉宣帝刘询治理,又实现了“昭宣中兴”。

由于西汉选官制度的不完善,为了限制开国功臣,从汉文帝时期开始便大肆起用外戚,以致外戚成为了一股极为重要的政治势力,以致西汉末年外戚王莽篡汉建新。不过,由于王莽建立新朝后的一系列改革不得人心,新朝立国不久便又天下大乱。

光武帝刘秀起于乱世,灭亡新朝后又击败更始帝,重新恢复汉室政权,史称东汉。东汉初期虽然开创了“光武中兴”和“明章之治”,但由于此后小皇帝太多,以致外戚、士族、宦官之间长期争权夺利,最终因“黄巾之乱”而统治崩溃。

由于朝廷衰败,为平定“黄巾之乱”而将权力下放,结果导致全国群雄并起,后在“十常侍之乱”后董卓入京,汉朝皇帝沦为傀儡,各州郡则因讨伐董卓而割据,汉朝中央集权制度彻底崩溃。建安二十五年(220年),曹丕接受汉献帝禅位,历经29帝(汉四位少帝和孺子婴)的汉朝至此灭亡。

三国两晋南北朝(220年—589年)

汉末乱世以来,历经长期征战,最终形成了曹操一统北方,孙权割据江东,刘备盘踞益州的“三国鼎立”局面。建安二十五年(220年)曹丕篡汉称帝,次年刘备称帝汉中,孙权虽然直到九年后才称帝,但天下始终基本维持着三国鼎立的局面。

魏蜀吴三国之中,以蜀汉国力最弱,尤其是在丞相诸葛亮去世后,由于内外矛盾,国势迅速衰弱,最终于景元四年(263年)被曹魏所灭。

与此同时,曹魏国力虽强,但在魏文帝曹丕、魏明帝曹叡去世之后,宗室日渐衰微,司马氏逐渐掌权,尤其是“高平陵之变”后司马氏彻底掌握曹魏军政大权。咸熙二年(266年),司马炎迫使魏帝曹奂禅位,曹魏灭亡。

司马炎篡魏建晋后,割据江东的东吴也因持续内乱而迅速衰弱,凭借着绝对实力,司马炎于咸宁六年(280年)攻灭东吴,晋朝一统天下。

司马炎一统天下后,虽然开创了“太康之治”,但其“强宗室、弱地方”的做法,却为西晋统治埋下了隐患。司马炎去世后,晋惠帝司马衷即位,因皇后贾南风乱政很快引发“八王之乱”,在持续内乱之中,西晋统治迅速崩溃,匈奴、氐族、羯族等少数民族趁机建立政权。

“永嘉之乱”后,晋元帝司马睿南渡建康建立政权,史称“东晋”,北方则陷入了长期的战乱之中,期间虽然前秦短暂统一北方,但在“淝水之战”后便迅速崩溃。在此期间,由于北方先后建立了十六个政权,故这段时期也被称为“东晋十六国”。

东晋元熙二年(420年),刘裕废晋恭帝自立,建立刘宋,而北方则由北魏于太延五年(439)统一北方,至此进入南北对立的“南北朝”时期。

在此期间,南方先后历经南朝宋、南朝齐、南朝梁、南朝陈四朝,虽然一度极为强盛,但自南朝梁爆发“侯景之乱”后,南朝国力持续衰退,南弱北强的局面就此形成。

在北方,北魏在“六镇之乱”后皇室衰微,朝政先后被尔朱氏和高欢所掌控,后孝武帝元修不满高欢专权,西逃关中投奔宇文泰,北魏就此分裂为东魏和西魏,之后高洋篡夺东魏政权建立北齐,宇文觉则篡西魏政权建立北周。

由于北齐接连出现昏君,在与北周的对峙中逐渐落于下风,最终于建德六年(577年)被北周所灭。与此同时,北周由于皇帝昏庸,也出现了君弱臣强的局面,外戚杨坚最终于大定元年(581年)迫使周静帝禅位,建立隋朝,并于八年后攻灭南陈,重新一统天下。

隋朝(581年—618年)

隋文帝杨坚建立隋朝后,于开皇九年(589年)攻灭南陈,终结了汉末以来长达四百年的乱世。此后,隋文帝厉行改革、励精图治,崇尚节俭、发展生产,开创“开皇之治”,使得隋朝统治迅速稳定。

隋文帝去世后,隋炀帝杨广即位,此后大肆营建东都、修建大运河,同时又接连对外用兵,导致国力过度消耗,最终引发隋末民变,隋朝统治迅速崩溃,他自己也死于大业十四年(618年)的“江都兵变”。同年,李渊于长安称帝,定国号为“唐”,隋朝灭亡。

唐朝(618年—917年)

隋末天下群雄并起,唐国公李渊趁势在晋阳起兵,并在攻入关中后,于武德元年(618年)称帝于长安,建立唐朝。此后唐朝以关中为中心,不断对外出兵,历经六年征战,逐一平定割据势力,天下重归一统。

武德九年(626年),太宗李世民在“玄武门之变”后夺取帝位。李世民在位期间,通过对内文治和对外征战,开创“贞观之治”,其子唐高宗李治则秉承贞观遗风,开创“永徽之治”。

虽然之后发生了“武周代唐”事件,并由此引发了之后“神龙政变”、“唐隆政变”和“先天政变”一系列内乱,但在唐玄宗李隆基即位后,还是使得唐朝国力发展到顶峰,开创了“开元盛世”。

不过,从天宝年间开始,随着国泰民安,唐玄宗逐渐怠政,再加上施政错误,导致藩镇迅速壮大,最终引发“安史之乱”。这次内乱之后,中央政权持续衰微,藩镇割据现象持续加重。

唐朝中后期,虽然也曾出现过唐宪宗的“元和中兴”、唐武宗的“会昌中兴”和唐玄宗的“大中之治”,但却无法扭转中央朝廷持续衰弱,地方割据政权持续势大的局面。天祐四年(907年),藩镇将领朱温篡唐,共历二十一帝的唐朝灭亡。

五代十国(907年—979年)

朱温篡唐后,建立后梁政权,而随着唐王朝的覆灭,各地割据势力也纷纷自立,天下再度陷入战乱,由于在此期间中原先后历经了五个政权,中原地区之外则存在过诸多割据政权,其中尤以前蜀、后蜀、南唐、南楚、北汉等十个政权最为重要,故这段时期被称为“五代十国”。

中原地区,朱温篡唐建立后梁,但因其荒淫无道,结果被次子朱友珪刺杀,由此引发后梁内乱,本就不认同后梁的晋国趁机发兵,攻灭后梁后称帝建国,史称后唐。

后唐庄宗李存勖去世后,后唐也发生内乱,先是李从厚杀李从荣即位,但不久后便因削藩被李从厚联合石敬瑭杀死,李从珂接着又削藩,被石敬瑭联合辽国攻灭,石敬瑭则在辽国支持下建立后晋。

石敬瑭死后,其侄石重贵即位,因意图脱离辽国掌控被辽国攻灭,但辽国因不得民心无法统治中原,河东节度使刘知远趁机入主中原,建立后汉。后汉仅传两代,郭威因受汉隐帝猜忌而反叛,夺取皇位建立后周。

郭威死后,其养子柴荣即位,柴荣虽然雄才大略,但却在北伐燕云时患病去世,后禁军将领赵匡胤发动“陈桥兵变”,篡位夺权建立宋朝。宋朝建立后,赵匡胤采取“先南后北”的策略,逐渐攻灭南方割据政权,但直到宋太宗赵光义于太平兴国四年(979年)攻灭北汉,“五代十国”乱世至此才算终结。

两宋(960年—1279年)

赵匡胤夺取帝位后,为避免晚唐以来武强文弱、叛乱频发的乱象,采取重文抑武、强干弱枝的统治方式,加强中央集权,剥夺武将兵权。宋太宗攻灭北汉后,因伐辽失败,被迫与辽国签订“澶渊之盟”,北宋对外征战基本停止,宋朝开始进入治世。

宋太宗赵光义以后,历经宋真宗赵恒、宋仁宗赵祯两代治理,使得宋朝进入最为繁荣的阶段。然而到了宋英宗赵曙和宋神宗赵顼时期,宋朝初期制定的制度开始产生弊端,内部民生凋敝,外部辽国和西夏虎视眈眈,于是宋神宗任用王安石推行变法,意图改变积贫积弱的面貌。

王安石变法虽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因推行过程中弊端太多,结果不仅导致变法夭折,而且由此引发了长期的新旧党争,国势反而持续衰退。到宋徽宗即位时,由于其贪图享乐,更是搞的民怨沸腾。

就在北宋国势衰弱之际,辽东的女真却开始崛起,然而宋廷却采取“联金灭辽”的国策,反而使得金国看出了北宋的外强中干。结果,金国在攻灭辽国后开始南下侵宋,最终于靖康二年(1127年)攻陷东京汴梁,北宋就此于“靖康之难”中灭亡。同年,康王赵构南渡南京应天府即位,建立南宋。

南宋初期,宋金之间战事不断,在宗泽、岳飞、韩世忠等将领的拼死抵抗下,南宋才艰难生存了下来,后宋高宗为收夺兵权,与金国选择议和,“绍兴和议”后宋金战事停止,南宋偏安一隅。此后虽然宋孝宗、宋宁宗曾两度北伐,但皆以失败告终。

宋理宗后,南宋国势开始衰弱,而北方的蒙古却迅速崛起,没有吸取教训的宋廷又来了一招“联蒙灭金”,端平元年(1234年)金国被灭,南宋开始抵御蒙古。咸淳九年(1273年),襄阳失守后长江防线告破,“崖山海战”之后,南宋最终于祥兴二年(1279年)灭亡。

元朝(1271年—1368年)

元朝是我国历史上首次由少数民族建立的大一统王朝。成吉思汗统一蒙古各部后建立大蒙古国,此后先后攻灭西辽、西夏、花拉子模、金朝等政权,不过大蒙古国的统一并未维持多久。蒙哥汗去世后,阿里不哥与忽必烈争夺汗位,大蒙古国就此分裂。

虽然忽必烈夺取了汗位,但却并未获得广泛认可,术赤后王封地、察合台后王封地、窝阔台后王封地和忽必烈之弟旭烈兀的封地就此独立,分别成立了钦察汗国、察合台汗国、窝阔台汗国、伊利汗国。

南宋景定元年(1260年),忽必烈即位称帝,但直到1271年才改国号为“大元”,并定都大都。元成宗时,四大汗国虽然承认了元朝的宗主地位,但实际上仍然互不统属,且相互之间征战不断。

元朝攻灭南宋后虽然一统天下,但总体来说汉化并不成功,结果从元中期开始,内部皇位继承紊乱、政变频繁,外部统治粗暴民怨沸腾,再加上政治腐败、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严重,最终引发了元末农民起义。

洪武元年(1368年),朱元璋建立明朝,随后北伐驱逐元廷攻占大都,元廷退居漠北,史称北元。“捕鱼儿海之战”后,黄金家族彻底丧失统治权威,建文四年(1402年),鬼力赤篡夺政权建立鞑靼,北元正式灭亡。

明朝(1368年—1644年)

明朝是元末起义军领袖朱元璋所建,最初定都南京,驱除元廷后恢复汉族统治,王朝建立初期经历“洪武之治”统治稳定,但随即因“靖难之役”世系发生偏移,燕王朱棣夺取帝位,并于永乐十九年(1421年)迁都北京。

在明太宗(后改成祖)朱棣、明仁宗朱高炽和明宣宗朱瞻基三代治理之下,明朝历经“永乐盛世”和“仁宣之治”国力达到顶峰,但在正统十四年(1449年)的“土木堡之变”后由盛转衰,且因武将功勋集团损失惨重,文官集团迅速崛起。

此后,虽然明孝宗朱祐樘时实现“弘治中兴”,使得国力短暂振兴,但从明世宗朱厚熜时起,由于皇权与外廷关系决裂,导致宦官干政现象日益严重,再加上政治腐败、党争频繁和小冰期天灾不断,导致国力持续衰退,农民起义不断。

与此同时,辽东女真趁机崛起,推翻明朝在辽东的统治,并在“萨尔浒之战”和“松锦之战”后彻底占据辽东,开始威胁关内明廷。

在内部起义不断和辽东女真的双重压力之下,明朝统治彻底走向崩溃,崇祯十七年(1644年),李自成率起义军攻入北京,崇祯帝自缢,明朝作为正统王朝灭亡。虽然之后宗室于南方建立多个政权,但清军入关后陆续击败弘光、隆武、绍武等政权,随着永历帝朱由榔于康熙元年(1662年)被杀,南明作为割据政权也就此灭亡。

清朝(1636年—1912年)

清朝是我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明朝时期,辽东虽然属于明廷治下,但由于长期实行“以夷制夷”和军管统治,明廷对辽东的控制力并不强。明末,由于天灾影响,努尔哈赤在统一女真各部后,以“七大恨”为由反明,并于万历四十四年(1616年)建立后金,其子皇太极又于崇祯九年(1636年)称帝,改国号为大清。

崇祯十七年(1644年),李自成攻入京城后仅一月,与山海关的明将吴三桂发生冲突,吴三桂遂降清,多尔衮率清军入关,清朝遂入主中原,并在平定大顺、大西、南明等政权,后又于康熙年间平定三藩之乱、统一台湾,完成全国统一。

清朝初期,历经康熙帝玄烨、雍正帝胤禛和乾隆帝弘历三代治理,清朝国力步入巅峰,但从乾隆中后期开始,清朝便由盛转衰。与此同时,西方在工业革命后迅速崛起,清廷逐渐落后于世界。

道光二十年(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此后清廷屡遭列强入侵,虽然也进行了洋务运动和戊戌变法等近代化探索改革,但由于慈禧等保守派的干预,始终无力扭转持续衰败的局面。

清帝退位诏书

清朝末期,由于社会矛盾激化,清廷腐败无能,“辛亥革命”于宣统三年(1911年)爆发,清廷统治迅速崩溃。次年,北洋大臣袁世凯诱使清帝溥仪退位,并颁布清帝退位诏书,清朝就此灭亡。

相较于上下五千年的历史,七千多字也仅能简单描述这些王朝的兴衰和传承,如有遗漏,欢迎大家留言补充,如有错误,也欢迎大家批评指正。

1 阅读:2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