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钱 江
胡耀邦之子胡德平(右一)与胡耀邦传记主要撰写人合影。左起:唐非、张黎群夫人王玉如、张黎群、张定、李公天
2025年是胡耀邦诞辰110周年,也是经中央党史和文献部门审阅的3卷本《胡耀邦》出版10周年。到目前为止,这部胡耀邦传记发行广泛,是深受读者欢迎和信赖的版本。
这部人物传记的署名为:张黎群、张定、严如平、唐非、李公天主编,唐非、严如平执笔撰写。全书的写作和修改超过15年。
2003年,在3卷本《胡耀邦》出版前12年,传记署名中名列第一主编的张黎群辞世。为什么将他推为传记写作群体的第一人呢?道理说来也简单,因为张黎群是胡耀邦传记撰写工程的奠基者和组织者,是撰写团队的灵魂。他在20世纪50年代任《中国青年报》总编辑,改革开放后任浙江大学党委第二书记、中国社会科学院青少年研究所所长、中央纪委教育室主任等职。
他和老首长胡耀邦相知一生,二人的交往是古往今来人世间友谊的又一个动人事例。
胡耀邦力助张黎群逃过一劫1918年5月,张黎群出生在四川省蒲江县农村一个富有之家。他在旧中国的黑暗中选择了一条新道路,18岁投身革命。1937年春,19岁的张黎群来到延安,先后在陕北公学、马列学院学习。
与张黎群一起到延安的几位同学进入中国人民抗日军事政治大学(简称“抗大”)学习。四川老乡有时聚在一起聊天,常去找张黎群的有杨华村、刘家言、廖仁等人。这些青年人对经历了长征的老红军颇有些神秘感,张黎群常听他们说起,抗大有个胡耀邦走过长征,是老红军,年龄不大,讲起课来滔滔不绝,还喜欢和来延安的青年学生聊天。
从马列学院毕业后,张黎群来到重庆,在周恩来领导的南方局工作。解放战争中,他进入山东战场办报,济南解放后任团市委书记。1950年调团中央,1951年4月参加创办《中国青年报》,任总编辑(后任社长)、团中央办公厅副主任。
1952年8月,胡耀邦从川北来到北京,担任团中央第一书记,张黎群从此和他工作在一起。人世有缘,两人一见如故。一般的仗义执言,一样的火热心肠,人世间一段肝胆相照的故事由此展开。
团中央主办的报刊、书社和中央团校,是胡耀邦去得最勤的地方。如果加以比较,他更是常去中国青年报社,找负责人谈话,向编辑、记者作报告。20世纪50年代的中国青年报社印了一本《胡耀邦同志谈办中国青年报》,约4万字,大部分是他来报社谈话的内容。
胡耀邦任职期间,团中央宣传部门负责人每周到他办公室参加例会,讨论和研究问题。张黎群认为,胡耀邦是“内行领导办报”。“我对这位近在咫尺的‘同行’,尊之如师,亲之如友。我认为他是一位(作为)政治家的新闻学家,(作为)新闻学家的政治家。我处处留心,万分认真地向他学习办报之道。”
《中国青年报》迅速成为国内具有重大影响的报纸,涌现了一批优秀的记者和编辑。他们之所以脱颖而出,与张黎群的领导和鼓励是分不开的。张黎群豪爽奔放,疾恶如仇,对社会丑恶现象勇于批评。1957年5月16日,他在新闻工作座谈会上发言,提出了加强新闻报道、全面反映社会生活的建议。这使他马上置身于非常险恶的境地。反右派斗争风暴随即席卷而来,中国青年报社划出17个“右派”,眼看下一个就是张黎群。
反右派斗争行于风口浪尖之上,结束了在苏联访问的胡耀邦回到新疆乌鲁木齐,打电话回北京,听说团中央“反右”的“成绩”,不禁失声道:“损失惨重啊!”
胡耀邦在电话中说:“你们把那么多笔杆子打成右派,你们还编书编报吗?停下来,停下来。不要再抓下去了,我回北京再说!”
张黎群危在旦夕。有两个人伸出援救之手,在危难时刻挽救了他。
一位是他在延安时代的好友,时任毛泽东的主要秘书之一、中共中央办公厅副主任的田家英。看到《人民日报》刊出张黎群在首都新闻工作座谈会上被扭曲了原意的讲话片段,田家英情知不好,给张黎群打去电话:“老兄,你把关于办青年报的意见,统统送来一份。”
过了几天,田家英又打电话对张黎群说:“你认真检查办报思想。我向小平同志一再解释:张黎群绝不可能反党,绝不会是右派。”
当时的田家英深得毛泽东信任,协助他处理大量日常事务,在中央决策层人所共知。田家英站出来向邓小平说话,分量不轻。
另一位伸出援助之手的就是胡耀邦。他从新疆回到北京,也赶到邓小平处,向老上级陈明情况。他说,张黎群不会是右派,他不可能反党。
邓小平问胡耀邦:怎么看张黎群在新闻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
胡耀邦说:“有些话是过头一些,那是张黎群的性格。他一时糊涂,说了俏皮话。”
邓小平听了田家英、胡耀邦两个人的话,表态说:既然如此,要认真检查,但是总编辑不能当了。
张黎群因此逃过一劫,但不得不离开中国青年报社,到陕西米脂县担任县委副书记。
胡耀邦关心逆境中的张黎群张黎群要去陕北了,胡耀邦找他谈话。向来讲话淋漓畅快的胡耀邦,这次谈话却东拉西扯。说来说去,主要意思是,吸取教训,从头做起。张黎群后来说,胡耀邦这番谈话基本上站不住脚,不少话言不由衷,不能令他信服。但在当时,胡耀邦还能说什么呢?
张黎群向胡耀邦表示,想转入工业建设部门工作。
胡耀邦劝阻了他,让他先去陕北。张黎群又一次体会到陕北的贫穷,还经历了“大跃进”的荒唐。他和县委书记一起,抵制虚报粮食产量。在眼看又要出事的时候,县委书记在电话里向地委领导央求:“我已经虚报产量四分之一了,不敢弄虚作假太厉害了!”
电话戛然而止,上级命县委书记去省里参加“反右倾”会议。张黎群后来回忆,“上天见怜,苍天有眼”,这位书记车到延安,倾盆大雨冲垮公路,不能前进。就在这时,中央纠正高指标的指示下达,陕西省委召集的汇报会中途被取消了。张黎群写道:“我要拜谢陕北人民,他们使我大彻大悟,做合格的共产党人,一定要永远坚持讲真话,坚决摈弃讲假话。”他把这番经历后来都告诉了胡耀邦。
1960年,张黎群调回北京,到中央工业部任职。一次,他到胡耀邦家中和老首长聊天。胡耀邦问他:“你当七品芝麻官的收获是什么?”张黎群应声而道:“当官不为民做主,不如回家卖白薯。”胡耀邦闻言大笑。
张黎群不久后到四川成都任西南局办公厅副主任。1962年七千人大会后,调查研究之风上扬,张黎群在《重庆日报》和《成都晚报》上开辟《巴山漫话》和《夜谈》专栏,写了20来篇短文。
不料“文革”爆发后,张黎群被诬为“西南三家村”骨干,遭受了野蛮迫害,曾被关押在三国时庞统中箭的四川省德阳县白马关庞统庙,长期“劳动改造”。
当此之时,专案组成员到河南潢川的“五七”干校向胡耀邦搞“外调”,要从他那里弄些能够加罪张黎群的材料。
专案人员对胡耀邦说:“张黎群窃据《中国青年报》总编辑位置八年之久,形成一条修正主义办报路线。你应该向我们揭发他的这些反党罪行!”
胡耀邦说:“他还没资格犯修正主义路线的错误。因为他只是团中央眼皮底下一个直属部门的负责人。如果说《中国青年报》那时候有过这样的错误,那么这个责任应该由我来承担,因为我是团中央的第一书记。”
胡耀邦的话掷地有声,专案组办案的人心里不痛快,回去以后提审张黎群,指着鼻子叫骂:“‘胡黑邦’真是顽固透顶!他自己都泥菩萨过河了,还大包大揽地死保你哩!”
身陷困境的张黎群听到这番话,心里一阵感动。
2000年7月19日,胡耀邦传记主要撰写人合影。左起:李公天、张定、张黎群、黄天祥、严如平
胡耀邦鼓励张黎群办企业和大学遭受长期的关押之后,张黎群从1972年起逐渐恢复自由。恢复自由后,他立即和胡耀邦建立了通信联系,往来信件内容多为相互鼓励。
胡耀邦听说张黎群被解除了关押,投身工业建设了,于当年6月18日给张黎群写信:“我很高兴看到你‘毅然承担’那个使人们感到惊奇的工作,尤其高兴的是看到你准备要‘争取办成大庆式的企业再走’。我们这些人要见马克思的日子并不长了,为了给人民做点好事,何必斤斤计较。做什么才带劲呢?斤斤计较做得好上加好,才是值得我们注意的所在呵!”
1972年8月26日,胡耀邦致信张黎群:“什么时候,我们切实搞调查研究,坚持实事求是,严格进行科学分析,事情就办得好一点,也经得起历史的检验;什么时候主观地、唯心地、盲目地跟着别人乱叫乱喊,不管对人对事,一定要出乱子,一定要遭受历史的惩罚。”
1977年11月,张黎群来到北京,到中组部接受新任务。这时担任中组部部长的胡耀邦对张黎群说:现在有浙江大学和北京工业大学需要党委书记,你任选一所。
接下来,还不待张黎群选择,胡耀邦就为他选好了,去浙江大学。当时,浙江大学归属中国科学院领导系统,胡耀邦要张黎群立即去找中国科学院负责人胡克实和李昌,落实接手工作。
浙江大学归属教育部领导后,张黎群回到北京,先后担任中国社会科学院青少年研究所所长、中央纪委教育室主任等职。在北京的日子里,张黎群时常去看望胡耀邦,他们相知甚深,有很多交谈。
《怀念耀邦》专辑和胡耀邦传记主要组织者1989年4月15日,胡耀邦逝世,举国同悲。张黎群闻讯赶到胡耀邦家中悼念,见到了胡启立。他们谈起胡耀邦,胸中涌起无限感慨。
胡启立向张黎群提议,约请耀邦当年的战友和老部下,对耀邦的事业、人格品质,以及他的言谈笑貌,写一些回忆文章,以备将来为撰写传记积累第一手资料,使胡耀邦的精神财富得以继承和弘扬。
张黎群承担这个责任,先后找到曾在共青团系统工作的张定、李公天、严如平,随后增加了唐非(曾任《中国青年报》副总编辑),在当年夏天着手编撰《怀念耀邦》纪念文集。到1990年胡耀邦逝世一周年时,征集到19篇文稿。这些文章,实际上就是胡耀邦传记的滥觞。到21世纪即将来临的时候,他们编辑了4卷本,有100多篇文章、共100多万字的《怀念耀邦》,为撰写胡耀邦传记奠定了基础。
这时,张黎群提议:在《怀念耀邦》文集基础上,继续向前一步,写出胡耀邦传记。这将是我们对胡耀邦的最好纪念。
张黎群说:我们4个人都在胡耀邦直接领导下工作过,对胡耀邦有亲身感受,有生活实际。我们能够写出我们眼中的胡耀邦。这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他说:我们4个人加起来超过300岁了,平均年龄75岁。孔夫子说“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我们在晚年就把写胡耀邦的传记作为事业吧。我们4个书生现在就干,我们的努力会为将来历史学家撰写专著打好基础。
没有经费支持,他们每月的工资就是经费。他们走访胡耀邦的老战友、老部下,数次到河北、江西、湖南等地访问调查,还用信函、电报、电话广泛征求史料。胡耀邦夫人李昭给予大力支持,他们可以随时踏进胡耀邦的家,了解和查阅材料,和一些老战友共同回忆情况和细节。
他们经常骑自行车、挤公交车,到图书馆、资料室、档案室查找和抄录胡耀邦的讲话、发言以及其他材料。他们这几位都不会使用录音、录像、复印设备,都不会用电脑,因此使用手抄、复写的方式,一字一字地起草文稿,时常看花了双眼。
张黎群曾问大家:“写胡耀邦传记是什么样的课题?”
他自己回答:是研究进入20世纪的华夏大地上,从世纪初到80年代,一位伟大人物的成长和治国活动史。这个使命我们承担得起吗?困难是很大很多的,我们这几下子恐怕是不够用的。然而,我们担上肩了。虔诚的、美好的、善良的愿望,往往是志气和勇气的源泉。“我们蘸着‘求是’的墨水写传记,谓之不写则已,一写必真。”
传记起草工作始于1998年。张黎群主持设立传记框架,几位老人对每一篇、每一段落、每一问题都聚在一起讨论修改,从篇章结构、史料运用、行文表述,都不断修改。经商定,唐非执笔写童年到“文革”部分,严如平执笔写此后的部分。
张黎群是大家信任的定稿人。
2003年,近百万字的传记初稿差不多写出来了。但就在这时,85岁的张黎群因病辞世。他临终留言,希望由张定负责,团结战友们坚持下去,将胡耀邦传记修订好。
2005年胡耀邦诞辰90周年,胡耀邦传记正式出版第一卷。此后,几位作者不断地修订胡耀邦传记,但这支撰写队伍的人数逐渐减少。2009年,唐非逝世;2012年,张定逝世;2014年,李公天逝世。终于,作者之一的严如平在84岁时看到了《胡耀邦》3卷本的正式出版。
2015年,胡耀邦诞辰百年之际出版的3卷本《胡耀邦》传记,在叙述胡耀邦历史的时候,也展示了这些老共青团员与胡耀邦的真诚友谊、情怀。
本文为《党史博览》原创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摘编等。侵权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