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 年 4 月 28 日,美国哈佛医学院的 Claudio Hetz 及 Laurie H. Glimcher 以共同通讯在 Science 在线发表题为「Proapoptotic BAX and BAK Modulate the Unfolded Protein Response by a Direct Interaction with IRE1α」的研究论文,该研究发现 BAX 和 BAK 在内质网膜上起作用,激活 IRE1α 信号,并在核心凋亡通路成员和 UPR 之间提供物理联系。
这篇文章在当时的学术界引起了巨大的反响,截至目前该论文的被引次数已达 627 次(数据来源于 ResearchGate)!但最近该篇文章却陷入了造假风波,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图片来源:Science
撤稿风波,作者却早已功成名就?
2024 年 4 月 19 日,该文章宣布被撤稿,官方所给出的撤稿理由为「论文中多处图片存在问题,无法再支持原研究结论,存在数据异常和造假」。据悉,文章的通讯作者(第一作者的合作导师)为哈佛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免疫学和传染病系 / 哈佛医学院医学系的 Laurie H. Glimcher 教授。
图片来源:网络
令人感到惊奇的是, Laurie H. Glimcher 居然还是四院院士(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美国国家医学院院士、美国艺术与科学院院士和美国哲学学会院士),并曾荣获多项荣誉,包括世界杰出女科学家成就奖(2014 年)、美国免疫学家协会终身成就奖(2018 年)等。
此外,自 2016 年起她还担任世界顶尖癌症研究机构——丹娜-法伯癌症研究所(Dana-Farber Cancer Institute)所长,并成为该研究所首位女性所长。在她的领导下,丹娜-法伯癌症研究所得到了快速发展,在过去五年里,美国 FDA 批准的癌症治疗药物中,有一半以上是由丹娜-法伯癌症研究所的研究人员帮助开发。然而,最近她和她领导的研究所深陷学术造假的风波。
图片来源:AMiner
据悉,2024 年 1 月,丹娜-法伯癌症研究所的四名高级研究人员就被指控涉嫌学术不端,涉及论文数量多达 57 篇(大多数是由于一图多用等问题),这其中也包括 Laurie H. Glimcher 的论文。在此后不到一个月的时间里,丹娜-法伯癌症研究所就宣布将撤回其中 6 篇论文,另外还有 31 篇论文将被更正!
院士的文章居然还会被撤稿?
在上面提到的这篇 Science 论文中,研究团队在缺乏促凋亡 BCL-2 家族成员 BAX 和 BAK 的双敲除(DKO)小鼠中研究了未折叠蛋白反应(UPR)信号事件。研究发现,BAX 和 BAK 在内质网膜上起作用,激活 IRE1α 信号,并在核心凋亡通路成员和 UPR 之间提供物理联系。此次撤稿,也意味着上述发现并不成立!
其中,早在 2022 年就有研究人员注意到该论文结论无法被复制,并且结果可能因主观数据选择而存在偏差。此次撤稿事件,也使其成为了 2024 年第一篇被撤稿的 Science 论文!
图片来源:网易
近年来,学术不端行为层出不穷。此前,美国斯坦福大学前校长 Marc Tessier-Lavigne 就被指控篡改图像和论文数据,在经过 8 个月的审查后,于 2023 年夏天辞职。
除了 Laurie H. Glimcher 院士的文章被撤稿,还有其他的院士论文同样遭到撤稿!例如,近期 Nature 就撤回了纽约大学医学院 Dan R. Littman 研究组的题为「DDX5 and its associated lncRNA Rmrp modulate TH17 cell effector functions」的研究论文,该论文由于至关重要的实验结果无法重复,被迫撤稿。尽管所有的作者都同意撤稿,但是第一作者拒绝撤稿。值得注意的是,Dan R. Littman 教授作为该文的通讯作者,也同为美国科学院院士!
图片来源:Nature
除此之外,国内学术论文造假事件也屡见不鲜,而学术大牛的造假新闻也饱受社会关注,从过往的事件来看,很多科研大牛出现学术造假,其实他们对原始数据和实验都不太清楚,对于质疑并不能及时做出相应的回复。例如,北京大学童坦君院士署名通讯作者的论文就被披露存在大量图片重复使用,并导致结论不可靠而遭到撤稿!
图片来源:网易
文章撤稿的原因有哪些?
近年来,学术界造假事件的频频曝光,很多心理脆弱的科研小白纷纷表示信仰崩溃,学术氛围空前紧张,很多实验都不敢让人代做了。其实,“撤稿”在学术圈也不算是小概率事件,但总的来说撤稿的原因无非以下两种:
1、有的涉嫌「学术不端」,例如P图、篡改或凭空捏造数据等行为,这属于有意为之;
2、有的属于「学术不当」,例如操作失误、仪器设备状态不好、试剂不稳定,这属于无意过失。
尽管只是一字之差,但事件的性质却相差甚远。造假当然不能被原谅,但是因为「学术不当」导致的被撤稿,有些却让人觉得非常惋惜!例如,2017 年 1 月 3 日,威斯康星大学麦迪逊分校 DERIC L. WHEELER 团队在 Science Signaling(IF = 7.8)在线发表题为「The receptor tyrosine kinase AXL mediates nuclear translocation of the 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的研究论文。然而,该文章却在 2021 年 11 月 9 日被撤回,主要原因是文章众多图片被复制、错误标记或有其他异常。
图片来源:Science Signaling
论文图片问题似乎已经成为撤稿的常见原因之一。2018 年 10 月,比克和同事在《分子和细胞生物学》(Molecular and Cellular Biology)发表的一项研究发现,2009~2016 年间发表在该期刊的 960 篇论文中,有 59 篇(6.1%)存在不当图片重复使用(Inappropriate image duplication),其中,41 篇更正,5 篇撤稿,13 篇没有采取行动。他们推测,同期在 PubMed 数据库发表的论文大约有 3.5 万篇论文都存在严重的不当图片重复使用而需要撤稿!
图片来源:Science Signaling
如何才能避免文章被撤稿?
越来越多的学术造假事件,不仅给学术生态带来了不良影响,而且还会导致公众对科学研究的信任度下滑,对科研发展贻害无穷。那么如何才能避免文章被撤稿呢?
从作者的角度来看:在文章投稿和发表之前,全部作者都需要认真对研究工作进行自我评估(包括数据和真实性、图片重复使用、是否遵守相关伦理准则等),仔细检查数据和结果的一致性和可信度,并及时纠正错误,从而避免不必要的撤稿情况。尤其是通讯作者更需要对文章进行把关,这也是对自己学术信誉的保护!此外,作者切记不可进行数据造假、篡改或重复发表等违反道德和伦理规定的行为,这一点尤为重要!
从期刊编辑和审稿人角度来看:首先,学术期刊编辑应秉持对作者和期刊负责人的态度认真处理每一篇稿件,做好学术期刊论文质量的第一道“把关人”,严格审核论文的真实性和原创性,从而确保学术论文的高质量和可信度!其次,审稿人在稿件评阅的过程中,需要严格按照期刊的要求进行,同时要认真细致地对稿件提出意见,从而切实提高文章的评审质量并确保审稿意见的公平公正。
图片来源:网络
结语
人类是善于遗忘的生物,但只要发生过,就永远难以抹去存在的痕迹。尽管一次撤稿的事件所带来惩罚可能是短暂的,但是后续影响却是长远和无止境的。因此,无论是科研小白还是学术大牛,都需要确保研究内容的真实性,避免伪造数据、篡改实验结果等行为,要认真且负责任地发表对自己的学术成果,这样才能避免「论文撤稿,永远的痛」出现!
参考资料:
[1] Claudio H, et al. RETRACTED: Proapoptotic BAX and BAK Modulate the Unfolded Protein Response by a Direct Interaction with IRE1α. https://www.science.org/doi/full/10.1126/science.1123480
[2] Brand TM, et al. RETRACTEDThe receptor tyrosine kinase AXL mediates nuclear translocation of the 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 (Retracted Article). https://www.science.org/doi/10.1126/scisignal.aag1064
[3] Huang W, et al. Retraction Note: DDX5 and its associated lncRNA Rmrp modulate TH17 cell effector functions.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586-018-0311-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