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上市了几款自主新能源车,都有成为“街车”的潜质。不久前欧盟通过的禁售燃油车协议,对于自主新能源,是泼凉水?还是助推剂?
作者:老马
图片:网络
过完年,新的一年才算正式开始。各行各业也逐渐恢复了元气,车市也在慢慢变得火热起来,新车依然市场的主旋律,特别是新能源车,热度一直居高不下。最近又有几款自主新能源新车上市,虽然级别不同,价格相差很多,但都有成为热销车的潜质。
除了国内市场,国外新能源领域可能也要发生剧变,《2035年欧洲新售燃油轿车和小货车零排放协议》的通过,对于国内新能源的发展,会产生怎样的影响?哎,真是操不完的心。咱们先来看车,再来聊政策的影响。
理想L7
指导价:31.98万-37.98万元
我们总是把“蔚小理”几个品牌放在一起,俨然有点“新势力BBA”的意思了,不过近来理想的发展势头,好像要把另两个品牌甩开,新车是叫好又叫座。不得不说,产品定位精准,无论在什么时候都是制胜法宝。
从理想ONE开始,理想就在一直深耕家用市场,就是要把产品打造成“移动的家”,而且新一代产品已经有了多种“户型”,有L9这样的“大三居”,有L8那样稍小一些的三居,现在又有了L7这种“大两居”,满足不同消费者的需求。
外观不用多说,还是家族式设计,这“套娃”玩得溜,虽然让人L7、L8、L9傻傻分不清楚,但成功打造出了家族化脸谱,也能更好地降低成本。从车身尺寸来看,L7和L8长宽高相差无几,轴距完全相同,因此可以将L7理解为L8的五座版本,少一个座就便宜了两万块钱,还是挺划算的。
内饰也是和L8、L9完全一样,全车大彩电,以及不错的音响系统,让车辆随时化身移动影音室,给孩子放点喜欢的动画片,路上也能让大人轻松不少,就是不知道这样会不会晕车。
同时理想依然是将舒适做到了极致,第二排座椅支持电动调节,坐垫长度达到520毫米,角度可以25度到40度之间调节,此外第二排右侧还提供了电动腿托,可一键开启“皇后座”模式。智能化方面,L7同样有着出色的软硬件配置,应该可以达到目前较高的水准。
动力方面,还是1.5T四缸发动机作为增程器,前后双电机组成电动四驱系统作为驱动动力。其配备42.8千瓦时的电池组,CLTC纯电续航里程210公里,CLTC综合续航里程为1315公里。驱动电机综合功率330千瓦,综合扭矩620牛·米,0-100km/h加速5.3秒。
综合产品力和价格来看,理想L7在同级别确实非常出色,难寻对手,称为标杆式的产品也不为过,估计月销很快会达到万辆级别。L7的上市,不仅丰富了产品阵容,为用户提供更多选择,也让理想的价格进一步下探,同价位的其他中大型SUV现在应该很慌了。不知L7、L8、L9这三叉戟,会在年终交出怎样的成绩,我们拭目以待。
吉利熊猫mini
指导价:3.99万-5.39万元
介绍完“大餐”,再给您上一道清爽的“家常菜”:吉利熊猫mini。无论价位区间,还是设计,它明显就是冲着五菱宏光MINIEV来的,但这会儿才上市,是不是有点晚了?一是同价位已经有了不少品牌和产品力都不俗的对手,二是如今市场正在经历消费升级,微型纯电代步小车的热度有所减弱,这些都是不利因素。
当然,这些也无需我们来操心,不管怎么样,新车的上市,都为消费者提供了一个新的选择。因为这个价位、这个级别车型的设计空间并不大,所以大家的长相基本都是大差不差,方正的车身有着更好的空间利用率,能操作的也就是一些细节方面了。
圆形的前大灯,看着比MINIEV更加憨态可掬,前格栅处内凹的设计,和大灯形成了不错的呼应。车身侧面线条比较丰富,提升视觉效果。车身尺寸方面,其长宽高分别为3065/1522/1600(1610)mm,轴距为2015mm。车尾的设计与车头产生呼应,尾门中间的凹陷提升了车尾的层次感。
内饰比MINEV更偏向传统轿车样式,9.2英寸窄条液晶仪表以及8英寸悬浮式中控屏,日常使用更加方便。配置方面,新车提供手机App远程控制功能,可实现远程寻车、车况查询、远程解锁、远程开启空调和后备厢等。同时还配备了电动车窗、倒车影像、后倒车雷达等配置。不过要注意的是,原车标配是没有8英寸中控屏、手机无线互联和倒车影像的,这些配置包含在价格为1500元的萌趣科技包中。
动力方面,熊猫mini有20千瓦和30千瓦两种功率电机选择,电池容量有9.61千瓦时和17.03千瓦时两种,续航里程分为120公里和200公里,其中200公里版本具有直流快充。
外观更可爱,内饰更实用,而且品牌力够强,吉利熊猫mini又是一款日常代步微型纯电车的好选择。产品力没问题,若是再加强宣传力度,应该能够在市场中分一杯羹。
智己LS7
指导价:30.98万-45.98万元
尽管销量不佳,但智己还在孜孜布局新能源市场,或许春天就在不远处了。
在L7之后,智己的第二款车LS7也上市了,新车定位中大型纯电SUV,也是主打“大五座”,但与定位家用的理想L7不同,智己LS7更加偏向运动化的风格。整个车身是轿跑化的设计,车头比较低矮,带转角的前大灯与下方L形的日行灯形成上下呼应,前脸没有那么前卫科幻,但别有一番味道。
侧面线条流畅,肌肉感十足,甚至有种大型GT跑车的感觉,让人很有驾驭的冲动。辐射在尺寸方面,LS7长宽高分别为5049/2002/1731(1763、1773)mm,轴距为3060mm。
车尾同样颇具运动氛围,大倾角的后风挡、大尺寸镂空扰流板、带折角的贯穿式尾灯和小鸭尾,以及犀利的下包围,一看就不是善茬。但这个设计总有些似曾相识,不知道DBX的车主看了会怎么想。
车内比外观更有科技感,横贯中控台上方的“带鱼屏”具有升降功能,T字区的大尺寸屏幕,以及像是飞机操纵杆的半辐方向盘,这设计,让人一看就知道是一款新能源车。同时大面积的皮质包裹,以及精致的缝线,还有车顶的翻毛皮材质,都给到了这个价位车型该有的豪华感。
在座椅上,LS7玩出了点花样。独创智控全平折叠副驾座椅,折叠起来可以让坐垫和靠背“脸 贴脸”,再加上1955mm的超长滑轨,使得副驾座椅可以收折到仪表台下,为后排乘客腾出更多空间,满足更多场景需求。至于它能怎么用,各位就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吧。
动力方面,LS7有单电机两驱和双电机四驱版本,有90千瓦时和100千瓦时两种电池容量,其中100千瓦时+单电机后驱版本,CLTC续航里程为660公里,后置单电机最大功率250千瓦,最大扭矩475牛·米。而双电机四驱版本则有着更强的性能,其系统总功率425千瓦,总扭矩725牛·米,零百加速只要4.5秒。
同级别同价位的纯电SUV选择不少,现在又多了一个智己LS7,市场更热闹了,与一般的新势力不同,智己是背靠大树,在技术和资金等方面有着先天优势。而智己锁定的竞争对手就是特斯拉,与之相比,最大的问题就是品牌认知度,这方面做好了,再成为一个比亚迪第二也并非不可能。
秦PLUS DM-i冠军版
指导价:9.98万-14.58万元
特斯拉的鲇鱼效应或许已经传导到了10万级市场,秦PLUS DM-i的价格如今已经降至10万以下。
由于成本问题,同级别混动车都会比纯燃油车卖得贵,这应该也是不少消费者在选车时的顾虑,甚至部分精打细算的朋友会算一算,到底多长时间才能把这部分差价给省回来。而秦PLUS DM-i冠军版的到来,为我们省掉了这些麻烦,大幅降低的售价,让我们只花燃油车的钱,就能买到一辆更省油的混动车。
之所以名字中带有“冠军版”,是为了纪念秦PLUS在去年拿下紧凑型车月销冠军。这确实是一个值得庆贺的成绩,要知道,长久以来,紧凑级轿车市场都是由合资车型霸榜,自主产品即使上榜,也与前几名相距甚远,直到秦PLUS打破了这种状态,所以说产品是核心,好的产品大家都会认可。
设计上秦PLUS DM-i冠军版与在售车型几乎没有变化,依然是龙颜前脸+饱满厚重的车身,看来更多的新鲜感,要等到中期改款车型了。不过新车加入了全新的墨玉蓝色涂装,看起来更有质感。
车内新增了暖阳棕配色内饰,座椅加入打孔设计,同时那块被不少人吐槽的内嵌式小液晶仪表,也升级为了8.8英寸的悬浮式,更有科技感的同时,也更便于观察。此外,顶配车型还换装了全新造型的方向盘,提升车内视觉效果。
动力方面延续了现款车型的配置,由1.5L骁云插混发动机、EHS电混系统和电池组成的插混系统,分为55公里和120公里两种纯电续航里程,两种配置车型电机的动力参数有些不同,120公里续航版本不只是电池更大,电机动力也稍强一些。
产品方面只是细微调整,不过降价可是实实在在的,起售价不到10万,这性价比真是没谁了,看来秦PLUS DM-i的火热态势还将持续下去。自主阵营短期内应该没有谁会成为它的对手,与合资热销车缠斗的任务,还是要交给秦PLUS,至于会实现怎样的成绩,我们拭目以待吧。
欧洲禁售燃油车,自主品牌的机遇还是挑战?
众所周知,在政策的带动下,我们国内的车企积极投入新能源产业中,目前在国内市场中,自主品牌新能源车型对合资以及进口产品形成了压倒性的优势,可以说已经实现了弯道超车。而且近几年,尤其是去年,关于自主新能源车出口的报道大幅增加,而且不少品牌都成功打入了欧洲这样的高势能市场,而我们产品出色的表现,和各种高新科技,也在海外收获了不少好评,这在以前是完全不敢想象的。
不过最近发生的一件大事,可能会让全世界的新能源格局发生改变。当地时间2月14日,欧洲议会在法国斯特拉斯堡通过了欧委会和欧洲理事会递交的《2035年欧洲新售燃油轿车和小货车零排放协议》。到2030年,欧盟范围内销售的燃油轿车需实现较2021年下降55%的减排目标,小货车则需实现50%的减排目标。到2035年,产生二氧化碳排放的燃油车和小货车将不得对外销售。不过,已经售出的燃油车仍可合法上路行驶,并在二手车市场上正常交易。
那么这项协议的通过,对于我们自主车企会有什么影响?我们要从两方面来看,要我说,既是挑战,也是机遇。之前我们总说海外车企新能源化的步伐太慢了,可能会被时代抛弃,现在有了约束性的要求,将迫使其加大对于新能源车的研发力度,从而拉动整个欧洲汽车市场,甚至全球范围内的电动化转型。
大象转身不易,可一旦转身,那就不是小事,现在有了压力,这些动辄有着数十年,甚至百余年技术积累的车企想要打造出好的新能源产品,应该不是什么难事,必将会对自主品牌出海,甚至会对自主品牌在国内的布局和销售造成冲击,这几年自主品牌建起的新能源围墙,可能就不会那么牢固了,这是挑战。
一般来说,挑战和机遇是并存的,海外车企发展的同时,自主品牌不会停滞不前,已经在这条赛道上跑在了前头,那就停不下来了,而且积累越发雄厚,前进的速度也会越来越快,那些后起步的车企想要追上,也绝非短时间内能够达到的。
并且新能源是一个综合体,光有汽车产品还不够,它需要整个产业链的支持与协同发展,还需要电力等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可以说越早布局越有利,而在这些方面,我们早就已经形成了成熟的市场,或者说发展模式。
就拿动力电池来说吧,据全球资讯机构SNE research发布最新统计数据,2022年全球动力电池总装车量(EV、PHEV、HEV)为517.9 GWh,而我们电池企业已夺取超过六成份额,并且优势还在继续扩大。2021年,我们企业的全球整体市场份额仅仅是接近一半。
此外,碳酸锂电池或者是三元锂电池它的原料最高产量都出自于我们。其中碳酸铝50%的产量在我们,氢氧化铝78%的产量也在我们。而且我们的锂回收技术还处于世界顶尖技术,欧洲国家要是想做到新能源汽车的转型便需要通过我们。
因此全方位来看,我们在新能源领域的领先地位不太容易被超越,一些关键技术和原料上,咱们掐着脖子呢。当然,我们也不能因此而被蒙蔽了双眼,还是要看清现实,有些核心技术我们也被别人掐着脖子,比如说车载芯片。总的来说,就是自主车企不必焦虑,保持谨慎乐观的态度,继续新能源领域的研发和投入,特别是核心技术,争取做到真正的全栈自研,到时候谁也无法影响我们前进的脚步了。
三个司机观点:
不管怎么样,咱们已经成为了新能源大国,但想要成为“百毒不侵”的强国,还有一段距离。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希望不久的将来,我们可以看到自主品牌能够和丰田、大众这样的巨头一样,把产品卖到世界各地,并且是既有销量,又有口碑的那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