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八大以来历任白银市委书记》
在甘肃这片广袤的土地上,有一座被誉为"铜城"的城市——白银。这座城市见证了丝绸之路的繁华,也承载着红色革命的记忆。然而,鲜为人知的是,在这座工矿之城的发展历程中,曾经有一位女性掌舵者,她的到来,打破了白银市近60年来的男性"独尊"局面。更令人唏嘘的是,在这些执政者中,竟有人从权力巅峰跌入深渊。究竟是什么样的历史机缘,让这座西北重镇的领导群像如此跌宕起伏?
一、工矿之城的崛起
1956年的一个夏日,甘肃省政府发出一纸文件,白银从此有了自己的"身份证"——白银市。这座年轻的城市,就这样在黄河上游悄然诞生了。
说起白银这个名字,还有一段鲜为人知的往事。上世纪50年代初,地质队在这片土地上发现了储量丰富的有色金属矿。当时的地质专家们发现,这里不仅有铜矿,还蕴藏着白银。这个发现让中央决策层倍感振奋,一致决定以"白银"为这座新兴工业城市命名。
然而,命运总是充满戏剧性。1958年春天,一场特殊的会议在兰州召开。与会人员谁也没想到,这次会议将彻底改变白银的发展轨迹。会议一致通过:将白银从县级市提升为地级市。这个决定背后,是国家战略布局的深远考虑。
那时的白银,俨然成了西北工业版图中的一颗璀璨明珠。中国最大的铜业基地——白银有色金属公司在这里拔地而起。一时间,全国各地的技术人才蜂拥而至。1959年,第一炉铜水从白银冶炼厂流出,白银由此获得了"铜城"的美誉。
正当白银的工业发展如火如荼之际,一个意想不到的机遇降临了。1965年,国家实施"三线建设"战略,白银被列入重点建设城市。一批批重要的工业项目,如雨后春笋般在这片热土上拔地而起。
白银的工业实力由此更上一层楼。这座城市不仅拥有了西北最大的铜冶炼基地,还建成了化工、机械、建材等完整的工业体系。许多工厂的技术水平在当时甚至领先全国。
进入新世纪,白银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2006年,国务院批复了"兰白都市圈"规划,白银成为这一经济圈的重要一极。这座工业城市的战略地位更加凸显。
2008年,一个振奋人心的消息传来:白银入选全国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试点。这不是一个"枯竭"的坏消息,而是转型发展的新机遇。国家的政策支持和资金扶持,为白银的产业转型注入了强心剂。
如今的白银,已不再是单一的"铜城"。这里有了高新技术产业园区,有了现代物流中心,还规划建设了文化旅游产业园。工业基因与创新活力在这片土地上交相辉映。
二、首位女性掌舵者
2017年的春天,一则任命消息在白银市引起轩然大波。时任甘肃省委组织部副部长的苏君,正式走马上任白银市委书记。这一任命,打破了白银市建市以来近60年的"男性掌舵"传统。
"没想到我们白银迎来了首位女书记!"一位在白银工作了30多年的老干部这样感叹道。事实上,在西北地区的地级市中,女性担任市委书记的案例也屈指可数。
苏君的到来,为这座工矿城市带来了新的气象。在她走马上任的第一个月,就马不停蹄地深入基层,走访了白银市的五个区县。从景泰县的农业产业园到会宁县的易地扶贫搬迁点,从靖远县的光伏发电基地到平川区的煤炭企业,处处都留下了她调研的足迹。
2018年的一天,苏君来到白银区水川镇考察。当地一位老支书回忆说:"苏书记不是走马观花,而是认认真真地了解我们的产业发展情况。"在她的推动下,水川镇成功入选第二批全国乡村旅游重点镇,带动了当地农民增收。
在苏君任职期间,白银市的产业结构发生了显著变化。她提出"工业强市"战略,但这个"工业"已不再局限于传统的有色金属冶炼。2019年,白银市新能源产业园正式投入运营,一批新能源企业落户白银。
"要把白银的蓝天保护好",这是苏君经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2020年,白银市启动了史上最严格的环保整治行动,对全市86家重点排污企业进行了全面整治。这一举措虽然在短期内影响了部分企业的生产,但为白银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基础。
在城市建设方面,苏君同样留下了深刻印记。2021年,白银市启动了"城市更新"工程,对老旧小区进行改造,新建了一批公共文化设施。其中,投资2.3亿元建设的白银市文化艺术中心,填补了白银市没有大型文化场馆的空白。
在抗击新冠疫情期间,这位女书记展现出了非凡的魄力。2022年春节前夕,白银市出现疫情,苏君立即启动应急预案,采取果断措施,使得疫情在最短时间内得到控制。
2022年8月,在完成了近5年的任期后,苏君调任甘肃省生态环境厅党组书记。离开白银时,她说了一句话:"白银是一座充满活力的城市,这里的干部群众都很优秀。"
在苏君任职期间,白银市的地区生产总值从2017年的498亿元增长到2022年的635.53亿元,年均增长率保持在5%以上。这些数字背后,是这位女性掌舵者为白银发展倾注的心血。
三、红色基因的传承
1936年10月9日,一个注定载入史册的日子。在会宁县城外的川口村,中国工农红军三大主力胜利会师。这一天,会宁这个名字,永远地镌刻在了中国革命史上。
"红军来了!红军来了!"当年亲历会师场面的老人回忆说,那天整个会宁城沸腾了。徒步数千里的红军将士,终于在这里胜利会合。这个在甘肃偏远山区的小城,因这次历史性的会师,成为了中国革命史上的重要坐标。
2011年,时任白银市委书记张智全在一次讲话中说:"会宁会师是白银最宝贵的红色资源,我们要把这份红色基因传承好。"在他的推动下,会宁会师纪念馆开始了全面改造升级。
2012年,投资1.2亿元的会宁会师纪念馆新馆正式开放。新馆采用了现代化的展陈手段,通过声光电等多媒体技术,让参观者身临其境地感受长征的艰辛和会师的喜悦。这座纪念馆,每年接待参观者超过50万人次。
2015年,会宁县被列入全国首批"红色旅游城市"名录。这一殊荣的背后,是白银市多年来对红色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在会宁,每年都要举办"重走长征路"活动,来自全国各地的青年学生在这里追寻革命先辈的足迹。
2018年,白银市启动了"红色基因传承工程"。在全市范围内,建立了100个红色文化教育基地。从会宁会师纪念馆到红军长征胜利纪念碑,从虎豹口战役遗址到打拉池烈士陵园,每一处红色遗址都被精心保护,成为生动的革命传统教育课堂。
在红色文化教育基地建设中,一个特别的项目引人注目。白银市组织了一支由退休教师和历史研究者组成的"红色讲解员"队伍。这些讲解员深入挖掘革命历史故事,用生动的语言向参观者讲述那段峥嵘岁月。
2020年,白银市又创新性地推出了"红色文化+"计划。将红色文化与乡村振兴、文化旅游相结合,既保护了革命遗址,又带动了当地经济发展。会宁县的川口村,就是这一计划的受益者。这个见证了红军会师的小村庄,如今已经成为远近闻名的红色旅游村。
2021年建党百年之际,白银市举办了一系列重大纪念活动。其中,"重走长征路·共铸中国心"大型实景演出,吸引了全国各地的游客。这台演出完全还原了当年红军会师时的场景,让观众深切感受到了革命先辈的伟大精神。
如今,走在会宁的街头,随处可见红色文化的印记。街道上的革命历史主题雕塑,商店里的红色文创产品,都在诉说着这座城市与红军的不解之缘。每年"八一"建军节前后,更是有大批游客专程来此,追寻那段烽火岁月的记忆。
四、发展困境与转型
2008年的一天,白银市委常委会议室里气氛凝重。一份环境监测报告摆在与会者面前:白银市空气中的重金属含量远超国家标准,部分工业区地下水已经受到污染。这座以重工业起家的城市,正面临着严峻的环境治理难题。
"再不治理,我们的子孙后代就没有家园了。"一位在白银工作了40年的老厂长这样说道。确实,多年来的粗放式发展,让白银付出了沉重的环境代价。
2010年,白银市启动了首轮环境治理工程。投资23亿元,对白银有色集团等重点企业进行了技术改造。然而,这次治理的效果并不理想。原因很简单:单纯依靠末端治理,无法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2015年,一个重要的转折点到来。白银市被列入国家首批工业转型示范区。这意味着,白银必须寻找一条新的发展道路。当年,市里组织了一个由50多名专家组成的课题组,深入研究产业转型升级方案。
然而,转型之路并不平坦。2016年,白银市第一家光伏企业投产,但很快就遭遇了市场困境。这次失利让决策者明白:转型不能急于求成,必须找准方向。
2018年,一个振奋人心的消息传来。国家发改委批准白银市建设"绿色产业示范园区"。这个园区的定位很清晰:既要保留传统优势产业,又要大力发展新兴产业。
在新园区里,一批高新技术企业相继落户。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一家新材料企业,他们研发的石墨烯产品打入了国际市场。这让人们看到了白银产业转型的希望。
2020年,白银市提出了"一主三新"的产业布局:以新材料产业为主导,同步发展新能源、新装备制造和数字经济。这个规划充分考虑了白银的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
但是,转型过程中的阵痛依然存在。2021年,为了完成环保指标,白银市不得不关停了一批高污染企业。3000多名工人面临再就业问题。市里专门成立了工作组,通过技能培训、岗位对接等方式,帮助这些工人转岗就业。
2022年初,白银市又遇到了新的挑战。受国际大宗商品价格波动影响,传统有色金属产业遭遇寒冬。但这一次,由于产业结构已经优化,白银经受住了考验。新兴产业的快速成长,弥补了传统产业的下滑。
如今的白银,正在走出一条独具特色的转型之路。在工业园区里,传统的烟囱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一座座现代化的智能工厂。在城市的天空中,蓝天白云已经成为常态。
五、未来展望
2022年8月,新任白银市委书记杨建武上任伊始,就带队考察了兰白经济区重点项目。在一个项目建设现场,他说了一句意味深长的话:"兰白经济区是白银发展的重要机遇,我们要紧紧抓住这个机遇。"
事实上,早在2006年,国务院就批复了"兰白都市圈"规划。但直到2020年,这个规划才真正进入快车道。当年11月,甘肃省政府出台了《关于加快推进兰白经济区高质量发展的意见》,为白银带来了新的发展契机。
2023年春天,一列动车组列车在中兰客专上疾驰而过。这条新建成的铁路,让白银到兰州的车程缩短到半小时以内。一位在兰州工作、白银居住的市民感叹道:"现在上班跟坐公交车一样方便。"
交通的便利,带来了产业的互联互通。2023年,白银市新引进了12个来自兰州的科技项目。这些项目大多与新材料、新能源相关,进一步丰富了白银的产业结构。
在文旅融合方面,白银也有了新的突破。2023年5月,黄河石林景区迎来了一个重要时刻:年接待游客突破100万人次。这个被誉为"中华自然奇观"的4A级景区,正成为带动白银旅游业发展的新引擎。
"我们要把黄河文化和工业遗产结合起来。"2023年,白银市文旅局提出了这样的构想。很快,一个创意项目应运而生:将废弃的老厂房改造成工业博物馆,让游客在这里感受白银的工业文明。
2024年初,白银市又有了新的动作。市里专门成立了"兰白经济区协同发展工作专班",统筹推进与兰州在产业、交通、生态等领域的深度合作。
在高质量发展方面,白银市提出了"345"发展战略:打造3个千亿级产业集群,培育4个新兴产业,建设5个特色产业园区。这个新战略,为白银未来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2024年3月,一个重要项目在白银市开工建设:总投资50亿元的新能源装备制造基地。这个项目的落地,标志着白银在新能源产业领域又迈出了重要一步。
同时,白银的城市面貌也在悄然改变。2024年,白银市启动了"城市更新2.0工程",计划用三年时间,完成100个老旧小区的改造,新建50个城市公园,让这座工业城市变得更加宜居。
在乡村振兴方面,白银也有了新的探索。水川镇的乡村旅游经验正在全市推广,一批特色农业产业园正在建设之中。从田园综合体到农业科技园,白银的乡村正在焕发新的活力。
放眼未来,这座具有光荣革命传统的工业城市,正在书写新的篇章。中兰客专的开通、兰白经济区的深度融合、文旅产业的蓬勃发展,都在预示着白银发展的新机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