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网络上引发热议的两名211毕业生的自白视频,瞬间走红。这两名211大学的毕业生快30岁了,其中一个大学毕业已经5年,曾经在互联网大厂工作,但存款只有5000元;另一位是硕士,毕业2年了,还在火锅店干保洁。
对于此事,很多自媒体开始了励志煽情,要么就是说存款不是衡量人生成功与否的标准;要么就是宣扬所谓真正跌到谷底后,她们不再在乎他人评价,也不再按照社会常规模板去要求自己,反而多了选择。

我当然不反对要给到大家希望,毕竟梦想还是要有的,万一实现了呢?但是我们应该意识到的是,这个世界有成功就一定会有失败,这就像我们在学校里教育学生:不可能谁都是第一名,同样的道理,这个世界上的人千千万,如果把成功与失败量化的话,我们总能从第一排到最后,所以明明对有些人来说,这一生就是平凡普通的一生,我们干嘛还要残忍地把一个虚幻的肥皂泡呈现给他,要知道肥皂泡早晚是要破灭的。
其实大学生薪资水平不高,尤其是工作换来换去始终无法确定自己的职业方向,包括很多的人选择创业却最终也是竹篮打水一场空,无不说明我们的大学跟这个时代已经脱节,换句话说,在传授知识的同时,给到大学生就业、创业方面的指导太少太少。

我觉得未来大学必须要从以下两方面入手,给到大学生未来的腾飞助力:
第一:知识的综合运用而不是知识本身的传授!在互联网高度发达的现在,知识更新换代的速度简直不要太快,如果还指望单纯传授知识,让大学生死记硬背知识就可以毕业,那简直就是在浪费人生。如果是职业技能学校,那我认真钻研一项技能,并且能够达到相当熟练的水平,那叫术业有专攻,无可厚非,但是在综合性大学,如果我们还是一味的死教死学,那最终培养出来的很有可能就是拥有高学历证书的与时代脱节的人,因为很明显,知识本身很快就不够用了,就更新了,也就意味着大学生知识本身的优势,几乎是瞬间就会消失。
所以做为大学,做为大学老师,我们应该做的是要引导天之骄子们去运用知识,不管是天文地理还是生物科技,只有不断的去应用,去跟实践相结合,我们才能真的突破理论的桎梏,在现实层面去发掘知识本身所无法涵盖,甚至超越知识层面的东西,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创新,创新一定是来源于实践,而不是来自于教室。

大学教师的职位不应该太过固定,而应当让学生走出去,同时也可以把各行各业的成功人士请进来,因为我们应该清楚,可不是所有的大学毕业生都能走进企业,走进公司,坐在办公室里办公,有相当部分的人最终很有可能会走向创业的道路。
但是从现实情况来看,大学生想要创业的比例相当高,但是最终真能够实现创业的可能十分之一都没有,同样在真正实际参与创业的大学生当中,能够最终成功的比例也是相当之低,由此说明对于大学生来说,创业这么课程基本上属于空白。
所以我们应该做的是把社会各行各业的成功人士请进大学课堂,让他们现身说法,让学生有机会通过跟成功人士面对面的交流,对于创业过程当中的各种想不到的东西有一个基本的预判,同时根据成功人士的现身说法,高校应该跟社会对接,为大学生提供创业实战的机会,而不是像往常一样,把大学生往社会上一推了之。

大学培养的不是书呆子,而应该是能够以不变应万变,能够让天之骄子们坦然迎接和应对未来的各种挑战,所以说大学生5年攒5000的新闻,应该是一个警醒,如果我们把这当成是一个个例就这样放过去,那么以后每年百万千万的大学毕业生涌入社会,必将带来一个又一个的不确定,不是他们的不自信,而是我们并没有给到他们足以自信应对未来的本事和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