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1月23日,安徽合肥29岁的海归女硕士小琳(化名)在结婚前夕从家中窗户跳下,结束了自己的生命。这个刚办完婚礼登记的海归硕士,用最决绝的方式结束了筹备中的幸福。手机里最后一条消息停留在凌晨三点:"妈妈,我真的撑不住了。"
小琳本科毕业于伦敦城市大学,硕士就读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8年通过校招进入中国建设银行安徽分行工作。2023年11月,她因筹备婚礼向领导请假,但遭到拒绝。据其母亲刘女士称,请假被拒后,小琳被要求整理三年的纸质档案,并在两天半内被直属上级陈某某“谈话十多次”,最长一次持续20分钟。聊天记录显示,小琳多次向家人倾诉“被讲的拉肚子”“坚持不了了”,甚至怀疑自己误吸毒品并报警。
事发前一天,小琳曾通过内部软件请假,称“爸妈控制我,朋友也在看着我”,并请求领导到家中帮助。次日清晨,她跳楼身亡。法院调取的监控显示,陈某某在事发前三天多次与小琳长时间谈话,但陈某某辩称谈话内容仅为“业务风险梳理”,且单位内部调查认为其无过错。最终,法院判决建行安徽分行无法律责任,但出于人道主义支付家属28万元抚慰金。小琳母亲不服判决,表示将上诉。
事件的核心矛盾在于职场行为是否构成霸凌。家属认为,频繁谈话、施压工作、拒绝合理请假等行为导致小琳心理崩溃;而单位坚称流程合规,谈话属正常工作沟通。小琳生前聊天记录提到“同事眼红其升职”“被领导逼走”,但法院认为这些证据不足以证明单位存在过错。
如何应对职场霸凌
保留证据
记录每一次异常沟通的时间、内容,保存聊天记录、邮件、监控录像等。小琳案件中,家属正是凭借微信记录和监控视频争取到部分事实认定。若遭遇语言侮辱或威胁,可录音或寻求同事作证。
寻求外部支持
向公司人力资源部门或工会投诉,要求介入调查。若内部渠道无效,可向劳动监察部门举报,直接拨打 12333 劳动保障热线。联系心理咨询师或公益组织,缓解情绪压力。小琳生前曾因失眠就医,但未及时获得专业心理援助,这加剧了她的绝望。
善用法律武器
根据《劳动法》和《民法典》,劳动者有权拒绝侮辱性工作安排。若遭遇恶意调岗、克扣工资等,可申请劳动仲裁或提起诉讼。尽管小琳案件中单位未被追责,但近年中国多地已出台反职场霸凌条例,例如2024年江苏实施的《妇女权益保障条例》明确禁止职场性别歧视与精神压迫。
调整心态,必要时离职
职场霸凌常利用“服从文化”逼迫受害者自我怀疑。需明确:工作不应以牺牲健康为代价。如环境无法改变,及时止损。有网友评论:“丢人总比丢命强,扛不住就辞职”
小琳的悲剧揭示职场霸凌的隐蔽性与破坏力。当制度未能充分保护劳动者时,个体更需主动捍卫权益。无论是保留证据、寻求援助,还是勇敢离开有毒环境,每一步都是对生命的负责。
作是为了生活,但生活从不该被工作吞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