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643年,唐太宗李世民亲率30万大军,东征高丽,当大部队行进至海边之时,太宗皇帝看着一望无际的大海,海面上浊浪排空,波涛汹涌,顿感焦虑,心中萌生退意。众将也是面面相觑,30万大军一片沉寂。此时薛仁贵已看出太宗皇帝的焦虑和担忧,便和手下的张士贵耳语一番后便对太宗皇帝说道:渡海之事不足为虑,微臣得知离此不远处有一位仙人,他本领通天,可让五岳让路,江海开道!太宗皇帝听后欣喜万分,于是命薛仁贵立马带路,前去拜访仙人。薛仁贵便带着太宗皇帝和一众随从前往,只见路边都被帷幔遮蔽,不知何处,不久之后便来到了一处富丽堂皇的宫殿内,但是却不见仙人,薛仁贵便说道请陛下在此处暂歇片刻,仙人出门闲游,不用多久便会归来。太宗皇帝听后更是大喜,于是召集随行的文臣武将齐聚于此,赏酒赐宴,欲待仙人归来,不料酒酣之际突然听见外面波涛汹涌之声,桌案随之倾倒,人不能立,皇帝大惊,便令随从出门查看,此时薛仁贵命人揭开帷幕,太宗皇帝一看震惊不已,原来他们已在茫茫大海之上,载满30万大军的船只穿梭在海浪之中,此时太宗皇帝一扫前面的焦虑和退意,率领大军顺利渡海!
这就是三十六计中瞒天过海的计谋典故。《三十六计》第一计中记载:备周则意怠,常见则不疑。阴在阳之内,不在阳之对。太阳,太阴。
意思是:防备太过周全,则容易让人思想麻痹,而司空见惯的事情则不容易引起对方的怀疑,以致对手丧失警惕。最隐秘的计谋就是隐藏在公开的事物中,而不是在隐秘的事物中。最司空见惯的事情中往往容易隐藏着最秘密的计谋!
瞒天过海为三十六计中的第一计,意在通过伪装的手段迷惑对手,并寻找机会击败对手,其核心思想在于常见则不疑,人们往往对于司空见惯的事情不会起疑,所以我们要学会利用别人的习惯和环境来隐藏自己的计谋。
楚汉时期的潍水之战就是对瞒天过海计谋很好的运用,公元前203年,韩信和龙且各领大军对峙于潍水两岸,双方都不敢轻易出兵,于是韩信便命人在潍水上游慢慢地将水堵截,楚军这边发现水位下降后便禀告于龙且,但是龙且说道水位下降我已注意到,现在时值深秋,水位下降乃正常现象。第二天韩信便领兵过河进攻楚军,并佯装失败,向后撤退,龙且不假思索便倾巢而出,率兵过河追击,此时韩信命上游的士兵挖开堵截的沙包,瞬时间涛涛江水汹涌而下,龙且大军多数未能过河,大数部队在河中被冲走,致使楚军大败。
此战中韩信便是敏锐的意识到深秋之际河中水位正常的降低并不会引起对方的怀疑,便命人在上游堵水,却不将水全部截断,而是造成水位正常下降的假象,龙且也已正常现象为虑致使大败!
最后补充一点,瞒天过海中的“瞒”并不是目的,而是手段,“过海”才是最终的目的,所以我们在运用瞒天过海这一计谋时候需要明确手段和目的,不要本末倒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