癌症始终是高悬在人类头顶的“达摩克利斯之剑”,以其复杂性与高危害性成为现代医学亟待攻克的重大难题。今天,就让我们从严谨的现代医学维度,全面深入地探讨癌症的历史以及人类目前预防癌症的有效手段。


要预防癌症,得先搞清楚其成因。
1911年,纽约洛克菲勒研究所的研究员佩顿・劳斯猜测病毒可能引发癌症。一位长岛鸡农赞助他一只胸部有罕见肿瘤的普利茅斯石鸡。劳斯从肿瘤提取样品,打散成单细胞移植到其他小鸡身上,小鸡们很快长出肿瘤。他又将细胞组织过滤,留下的微小物质仍能让小鸡患癌。
劳斯发表论文,宣布发现可能致癌的传染介质,推测是病毒,并将其命名为劳斯肉瘤病毒。但当时同僚们认为这只是小鸡的罕见个例,与哺乳动物肿瘤成因无关,对他的发现不屑一顾。劳斯无奈放弃研究。直到1966年,他的成果才获诺贝尔奖认可。

佩顿・劳斯
如今我们不但清楚地知道HPV病毒是引发宫颈癌的主要病因,乙型、丙型肝炎病毒是导致肝癌的幕后黑手,还成功研制出了能够有效预防它们的疫苗,即宫颈癌疫苗和乙肝疫苗。符合接种条件的朋友们,一定要及时接种,不要让劳斯同志的多年努力以及那群为科研牺牲的小鸡白白付出。
除了病毒,还有什么因素会导致癌症呢?化学物质逐渐进入了人类的研究视野。早在1775年,英国外科医生波西瓦尔・波特就敏锐地指出,阴囊癌在烟囱清洁工中极为普遍。经过深入检查,他发现这种癌症的病因是扫烟囱时,工人皮肤褶皱里积聚的煤烟颗粒。

其实,只要每个星期能好好洗一次澡,就可以预防这种癌症,可无奈的是,当时大多数清洁工根本不具备这样的条件。时光来到19世纪末,胰腺癌又成为了一个棘手的难题。数百年来,化学物质致癌证据频现,香烟便是典型。厄斯特・翁德为验证香烟与癌症的关联,研发出提取焦油的机器,购入156只老鼠,给其中86只剃光背部毛发并涂抹焦油。
结果惊人,涂焦油组44%的老鼠患癌,仅10%活过20个月试验期,未涂组存活率却高达58%,证明被怀疑的人类致癌物在动物身上同样致癌。但当时香烟致癌认知未广泛传播,烟草商仗着雄厚资本掩盖真相。《人体简史》第5集中对此有详述,感兴趣的朋友可前往观看。

在之后的几十年里,越来越多的化学物质被证实具有致癌性,比如苯、氯仿、甲醛、石棉等。发展到今天,我们甚至拥有了一张相对完整的致癌物清单。一类致癌物有120种,这些都是明确可以对人体致癌的物质;二类致癌物有81种,它们明确对动物致癌,至于对人体是否致癌需要进一步研究。致癌物等级并不等同于致癌强度,一类致癌物并不一定就比二类致癌物的致癌性更强。
目前已知病毒、化学品会致癌,但其致癌机制不明。1967年,生化学家布鲁斯・艾姆斯研究化学物质致基因变异能力时,意外发现致癌物往往能引起基因突变,这不禁让人思考细胞癌变是否就是特殊的基因突变。当时分子生物学兴起,实验仪器可深入观察细胞核与DNA。

癌症基因突变
毕晓普和瓦姆斯针对劳斯肉瘤病毒研究,该病毒仅4个基因,他们找到相似但少1个基因且不致癌的病毒,锁定多出来的基因。深入研究发现它具致癌性,被命名为SRC癌基因。奇怪的是,此基因对病毒生存无用。科学家猜测它来自鸡,经观察正常鸡细胞,证实癌基因是病毒从鸡基因库“偷取”的。至此,癌基因成为癌症相对单一的解释,毕晓普和瓦姆斯也凭此获诺贝尔奖。
1970年,人类癌症基因“捕杀”行动开启,麻省理工学院的罗伯特・温伯格投身其中。1978年波士顿的暴雪天,在艰难前往实验室途中,温伯格领悟到从人体海量基因里找致癌基因难度极大。他想出将癌细胞基因逐个分类,滴到正常细胞上以寻找致癌基因的办法,虽耗时耗力却切实可行。

RAS基因
温伯格发现人类首个致癌基因——RAS基因。此后几十年,世界各地实验室又陆续发现几十个致癌基因,它们只需一次突变,就可能变为致癌“恶魔”。人类搞清楚了癌变的机制,却也发现了一个令人悲哀的事实:我们花费无数心血寻觅的致癌“凶手”,竟然与人类自身的演化息息相关。
基因突变,一方面帮助人类逐步演化成今天的模样,另一方面却在人体内部悄然埋下了“火药”,只需一个“火种”,便可能引发癌症。而这个“火种”,可以是辐射、遗传、化学品、罕见病毒,也可能是吸烟或者喝酒。搞清楚了这些,我们也就不难明白为什么有些癌症,例如乳腺癌、结直肠癌具有遗传性,以及为什么年纪越大,患癌症的可能性就越高。

至此,我们有了第三种预防癌症的有效手段——体检筛查。要知道,人们不会一觉醒来就突然长出肿瘤,在癌症发展的过程中,你有长达20年甚至30年的宝贵时间去发现它,从而避免在癌症晚期才察觉。防癌是一项综合且系统的工程,涵盖了生活的方方面面。
(一)在饮食领域,构建均衡膳食结构至关重要
应广泛摄入蔬菜、水果、全谷物、优质蛋白质以及像橄榄油、鱼油这类健康脂肪,让各类营养素协同作用,维持身体正常运转。蔬菜和水果富含的维生素、矿物质与抗氧化物质,能够有效抵御自由基对身体的侵害,降低患癌风险,比如西兰花、胡萝卜、苹果、橙子等蔬果都是绝佳选择。与此同时,需严格限制高糖、高脂肪、高盐的加工食品摄入,像快餐、腌制食品、油炸食品这类,它们可能含有致癌物质,长期大量食用会显著增加患癌几率。

(二)适量运动在防癌过程中同样扮演着关键角色
每周坚持至少150分钟的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如充满活力的快走、富有节奏的跑步、畅快淋漓的游泳等,再搭配适量的力量训练,如举重、俯卧撑,能够助力维持健康体重,增强身体免疫力。此外,要尽可能减少久坐时间,积极增加日常活动量,例如选择步行上下楼梯、尝试站立工作、主动承担更多家务,这些看似微小的改变能有效提升身体代谢水平,降低因肥胖引发癌症的风险。
(三)摒弃不良生活习惯对防癌而言刻不容缓
吸烟作为多种癌症的高危因素,戒烟是降低患癌风险的有力举措。过量饮酒也与众多癌症紧密相关,男性每日饮酒的酒精量不宜超过25克,女性则不应超过15克。规律作息不可或缺,每晚保证7至8小时的高质量睡眠,能够让身体生物钟正常运行,促进身体自我修复,强化免疫系统功能。

体重管理同样是防癌的重要环节。将体重指数(BMI)精准维持在18.5至23.9kg/m²之间,借助合理饮食与适量运动,全力避免肥胖,毕竟肥胖与乳腺癌、结直肠癌、子宫内膜癌等多种癌症的发病风险上升密切相关。除关注体重外,体脂率也不容忽视,男性体脂率应稳定在10%至20%,女性则在18%至28%,可利用体脂秤等工具进行定期监测。
减少致癌物接触是防癌的必要防护手段。在室内环境中,务必保持良好通风,最大程度降低甲醛、苯等有害物质的暴露,新装修房屋建议充分通风晾晒一段时间后再入住。户外活动时,要避免长时间暴晒在阳光下,降低紫外线辐射危害,必要时合理使用防晒霜、遮阳帽等防护用品。

倘若工作中涉及石棉、苯、放射性物质等致癌物质接触,必须严格遵循安全操作规程,规范佩戴口罩、手套、防护服等防护用具,并定期接受职业健康检查。定期体检筛查是实现癌症早发现、早治疗的关键防线。一方面,要定期开展全面身体检查,涵盖血常规、尿常规、肝肾功能、血脂血糖等项目,以及心肺听诊、腹部触诊等体格检查,以便及时察觉身体的异常状况。
另一方面,依据年龄、性别、家族病史等个体因素,有针对性地进行癌症筛查,例如女性定期接受乳腺钼靶检查、宫颈癌筛查,男性进行前列腺特异性抗原(PSA)检查等。通过这些综合措施,能够显著提升癌症预防的效果,为健康筑牢坚实根基。接种疫苗、避免接触致癌物、进行体检筛查,再根据最新研究,加上避免肥胖、控制情绪。

如果做到了以上这些,我们就能100%避免癌症了吗?很遗憾,答案是否定的。
就如同有人抽烟喝酒、嚼槟榔、吃咸鱼烧烤、吸入甲醛,却也有可能不得癌症一样。事实上,这就是基于科学的现代医学,它用数据和概率来客观地看待问题,而非简单地给出“是”或“否”的答案。我也不会为了让大家改良生活习惯,就故意恐吓或者夸大其词。因为那是对曾经因癌症破碎的家庭、兢兢业业的医生、默默无闻的科研人员以及为医学牺牲的实验动物的不负责任。
癌症实在是太复杂了,人体更是如此。但好在人类从来没有想过放弃攻克癌症。因为那些投身癌症研究的人们都坚信,即使我们这一代人无法彻底攻克癌症,还会有下一代人前赴后继。
也许在百年后的某一天,会有那么一个人在荒野上为人类战胜癌症而放声大笑。正是抱着这样坚定的信念,现代医学的火种才得以代代相传。相信终有一天,人类一定能够战胜癌症。
文本来源:医学科普联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