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越“不听话”,心理反而更健康?罗翔老师解读

幻想未来说娱 2025-02-23 15:20:18

小时候,你有过这样的经历吗?

明明只是因为多问了一个“为什么”,却被父母一句“闭嘴,听话”怼了回去。

你像被按了停止键,而父母则显得理所当然。

从那时起,“听话”可能成了家庭里一种重要的评价标准。

但成年后的我们再回过头想想,这样的“听话”教会了我们什么?

听话就能让孩子更好吗?

罗翔老师的一番话给了我们一个新的视角。

为什么“听话”的孩子未必心理健康?

在很多家庭里,父母总喜欢把“听话”和“懂事”画上等号。

孩子听话,意味着让人省心,意味着“好孩子”。

但罗翔说得很透彻:当父母要求孩子“听话”时,背后其实是为了满足自己的安全感。

孩子按照父母的意愿行事,父母会觉得“控制力”在自己手中,家庭顺风顺水。

可是,听话的孩子真的稳赚不赔吗?

心理学家发现,过于听话的孩子往往成长为“过度取悦型”的成年人。

他们习惯于拿别人的期待来定义自己,甚至对别人的赞许和认可形成依赖。

久而久之,他们可能缺乏真正的主见和自我,而父母却未必意识到,这种“听话”正在慢慢削弱孩子心中的自信。

生活中你或许也见过这样的人:在单位里特别努力,却总是害怕做错事;在关系里过于迁就,却因此感到疲惫。

他们小时候也许就是那个父母口中“最听话的孩子”。

父母的“听话焦虑”:如何从自己身上找到答案?

为什么父母总希望孩子听话?

归根结底,父母也有自己的“焦虑”。

不少人会回忆到自己的童年——那个被父母训斥、管教、甚至是责骂的过去。

而他们带着这种教育方式,延续到了自己对孩子的要求中。

一位朋友曾聊到自己的妈妈。

小时候,妈妈最常说的一句话就是:“考第一没什么好炫耀的,因为别人会更好。

长大后,她一直心存恐惧,总觉得自己不够好。

现在轮到她教育自己的孩子了,她也会不自觉地要求孩子去迎合她的目标,生怕孩子未来“不够优秀”。

但在她按照自己幻想的“好孩子”标准去要求的时候,忽视了孩子心里隐藏的抗拒与反感。

其实,改变这份“听话焦虑”的关键,不是从孩子身上找答案,而是从自己身上去寻找。

当父母能接纳自己“不够完美”的状态时,也就能接纳孩子的不完美,允许他们有一些“不同意”“不服气”。

教育的平衡点:适度管理和孩子的独立人格发展

那么,是不是说父母就该对孩子完全放手?

当然不是。

教育需要“度”——既不能太过放纵,也不能一味控制。

简单点说,树的成长不能靠捆绑也不能靠撒手不管,它需要修剪旁枝,但更需要根系的自由发展。

如何找到这个“度”呢?

我身边有位朋友的做法很有意思。

她家有个9岁的小女孩,一天吵着说要学做菜。

朋友的第一反应是反对,担心油锅太危险。

但转念一想,她决定给孩子这个机会,于是买了一本儿童食谱,设计了部分简单的步骤,比如清洗蔬菜、搅拌面糊等,让孩子参与其中。

孩子成功做了一份早餐,虽然口味平平,但信心满满,也渐渐对厨房有了更大的兴趣。

这就是所谓的“边界感”:让孩子去尝试稍微超出自己的能力范围,但始终保持父母的指导和陪伴。

这不仅不影响孩子的独立性,还能促进彼此的信任感。

树苗的成长:父母该如何成为适度施肥的园丁?

罗翔老师用了一个很生动的比喻:孩子就像一棵小树苗。

父母要做的事情是什么?

浇水施肥,修剪旁枝,确保它能健康地往上长,但最终,树苗的发展方向在于它自己的根系。

没有一棵树能保证长得完全直,更没有一棵树完全不需要修剪。

如果父母只想着强行塑形,很可能适得其反。

相反,真正健康的教育是允许它在“不直”的过程中找到属于自己的平衡。

所以,父母的责任到底是什么呢?

或许不是从外界给孩子输送更多压力感,而是提供一个“稳的土壤”——让孩子知道,无论他们是“听话”还是“不听话”,这个家庭都值得信赖。

教育最难的地方也许在于,我们总希望有一个“万无一失”的方法,但答案往往没有那么简单。

每个孩子都是一个独立个体,而父母最大的使命可能是接受这场不完美的对话,接受孩子“不听话”的一面。

听话,并非教育的终极目的。

成长的本质是让孩子在不断试探边界中找到真实的自己。

当父母能卸下自己的“听话执念”,孩子才能真正自在地生长。

这种自在,或许才是健康的根本,也是家庭幸福的真正源泉。

0 阅读: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