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从来不知道,自己的孩子什么情况下会突然跑走……那天我急得喊遍了整个胡同,这时他突然出现在小卖部门口。”尹玉辉笑着讲起这段经历,眼中却流露出复杂的情感:无奈、坚强、还有一丝骄傲。
尹玉辉家公司的办公室里,地上晾晒着未干的书法作品,墙上挂满了亮丽的画作。
这些作品不属于别人,全是她23岁儿子楷祯的艺术创作。
楷祯是一名孤独症患者,他的世界里艺术独具一格,现实复杂却充满了希望。
孤独症,常常让外人觉得这些孩子活在自己的世界里,就像天上的星星一样,明亮却遥不可及。
楷祯3岁时确诊孤独症,这让尹玉辉一度心碎。
她曾以为楷祯只是个"特殊的小天才":不看动画片却爱看新闻联播,天不到两岁就能记住天气预报的顺序。
如今,这些特质在他的艺术中得以展现,有了不同寻常的光芒。
从楷祯确诊那天起,尹玉辉决定不放弃任何机会,无论是生活自理还是融入社会。
她带着楷祯不间断地参加各种康复训练,学习穿珠子、拍皮球、穿越障碍物,从中找寻他的每一点进步和可能性。
等到楷祯达到上学年龄,她为他争取到在普通学校“随班就读”的机会。
为了这些,她做了无数功课,与教育机构和老师反复交流沟通。
楷祯的初中开始于特教学校,这里给了他成长的特殊保护。
尹玉辉认真遵循“好照顾、好帮手、好公民”的特教三部曲,给楷祯设立的生活目标是“不走丢,不饿着”。
她不仅关注孩子的学习,更着重培养他的生活技能,让他能够在未来独立生活。
7岁时,尹玉辉开始教楷祯骑自行车。
这样既可以锻炼协调能力,又能帮助他学会认路。
上初中后,教他坐公交成了新目标。
每次出门,尹玉辉会故意多走几站,教他在陌生环境中如何回家。
母子俩甚至故意分乘两趟车,练习楷祯独自变换路线和应对突发情况。
尽管如此,意外还是发生过。
楷祯10岁时,母子俩在北京东四胡同骑车,绕来绕去尹玉辉一回头,儿子不见了。
经过一番找寻,她在派出所找到了儿子。
他竟然凭记忆骑到一个小卖部门口停下,一直等妈妈回来。
这样的经历虽然使人心惊,却也是一种成长的磨练。
“丢与找的过程,是我们共同进步的过程,”尹玉辉说。
尹玉辉的努力不仅是为了楷祯,还希望为其他孤独症家庭提供一些实践经验。
她在微信朋友圈毫无保留地分享楷祯的点滴进步和经验。
楷祯高中毕业后,找到了新的爱好——画画,如今他的作品已经被专业机构收藏。
为了进一步帮助"星星的孩子",尹玉辉组织了一场公益画展,所得善款用来捐助其他孤独症儿童。
她还参与并发起了多项公益活动,比如心智障碍青年图书加工技能培训,让更多孩子感受到工作的成就感。
现在的楷祯,不仅能独立坐车出行,甚至可以一个人去买快餐,独立坐高铁回老家江苏。
他的独立能力,让尹玉辉感到欣慰与自豪。
而这一切,源自她日复一日对儿子的耐心引导和无尽的爱。
“‘星星的孩子’会不断进步,只要我们不放弃。”尹玉辉坚定地说。
这些孩子需要时间和耐心,但他们终将能够在某一领域发光发热。
尹玉辉的故事告诉我们,爱和坚持可以创造奇迹。
正如她相信的那样:只有家长、孩子和社会共同努力,这些被称为“星星”的孩子,也可以拥有属于他们的璀璨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