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呐喊》是鲁迅先生创作于1918—1922年的小说集,刻画了阿Q、孔乙己这些我们熟知的经典人物。在这部小说集中,鲁迅先生曾表示,自己最喜欢的短篇小说就是《孔乙己》。
短篇小说《孔乙己》横穿了封建社会和民国时期,寥寥数页却写尽了封建礼教的迂腐和民国的动荡与麻木,揭露了特殊时代背景下人性的凉薄。
上初中的时候第一次在课本中读《孔乙己》,我们会觉得孔乙己的悲剧都是他的咎由自取,因为孔乙己深受封建科举制度的影响,虽然是个读书人但却迂腐和自命不凡,内心有着读书人的清高,却又在生活中好吃懒做甚至偷书,我们看到的是封建旧社会对读书人的影响和残害。
多年以后再次细品《孔乙己》,才发现孔乙己作为封建社会灭亡和民国劣根性的亲历者,被冷漠的人们排挤、侮辱直至死去,反映了当时炼狱般的社会环境。但孔乙己却是个在社会底层不停挣扎却又不愿意同流合污的孤勇者。
孔乙己的“孤”孔乙己的真名并不是叫孔乙己,只不过他姓甚名谁早已无人知晓,也无人问津。在冷漠的人们眼中,孔乙己只不过是茶前饭后的谈资和笑料,只要有他在的地方就会有人们嘲笑的声音,而这些嘲笑也让现场的气氛活跃,让店家的生意变好。
咸亨酒店便是孔乙己经常光顾的酒店,但店里的掌柜、小二和客人从来都不关心这个常客,孔乙己和其他人之间犹如隔着看不见的城墙。当时国民的冷漠、麻木在咸亨酒店体现得淋漓尽致,他们不关心别人的痛苦,只知道以此取乐。
因为他姓孔,别人便从描红纸上的“上大人孔乙己”这半懂不懂的话里,替他取下一个绰号,叫作孔乙己。
孔乙己这个名字的由来本就是个让人们取乐的笑话,这个笑话的名字注定让身穿长衫的孔乙己沦为人们的笑柄。
咸亨酒店有三个阶层,第一个阶层是以丁举人这些“穿长衫的”为代表,他们能够踱进店面隔壁的房子里,要酒要菜,慢慢地坐喝。
“长衫帮”在文中作为中国封建社会官僚、地主阶级或有些身份的知识分子,他们在当时的社会有钱有势,来到咸亨酒店无非就是打发时间享受生活。
第二个阶层是穿短衣那些工人。
“傍午傍晚散了工,每每花四文铜钱,买一碗酒,靠柜外站着,热热的喝了休。”
“短衫帮”是中国封建、民国时期劳动工人阶级的代表,他们依靠出卖自己的劳动力维持生活,来到酒店是为了果腹和御寒,以及缓解一天劳动的疲惫。他们虽然身份低微,但同样麻木不仁,虽然身处社会的底层,但没有丝毫的同情心,对孔乙己冷嘲热讽。
第三个阶层便是以孔乙己,酒店里唯一一个穿着长衫却站着喝酒的人。一个不懂得劳动,不知道营生的底层读书人,只能靠着抄书勉强度日。作为知识分子,孔乙己却毫无建树,虽然穷困潦倒,却能够诚实守信按时还清欠款。
孔乙己穿着长衫,却又不是官僚地主阶级,无权无势备受压迫。他站着喝酒同样也不是工人和农民阶级,他却从不开展各项劳动,从来都不依靠出卖劳动力赚钱。孔乙己在当时是个最为特殊的存在,他不属于任何阶层,没有任何的同盟者,是在民国时期处境最为尴尬的人,他不被任何一个阶层接纳,既可悲又可怜。
孔乙己的“孤”不仅仅是自身的只身影孤,还有被各个阶层排除在外的孤立无援。一个小小的咸亨酒店,将国民的冷漠与刻薄展现得淋漓尽致。他们通过放大别人的痛苦,嘲笑他人的不幸来获取自身的快乐。
只有孔乙己独自陪着两个阶级的嘲讽一起傻笑,独自在夹缝中生存,消逝在冷漠的社会中。
孔乙己的“勇”孔乙己第一勇在于即便穷困潦倒,他依旧不愿放下读书人的尊严,虽然长衫又脏又破但又不愿意褪去长衫,即便成为了人们眼中的另类,孔乙己依旧不愿意放弃自身的追求。
孔乙己第二勇在于纵然站着喝酒,也不愿意和短衫帮为伍。因为在孔乙己心中,自己和短衫帮这些依靠出卖劳动力过活的人不一样,至少在精神层次和文化层次就不同,但当时的社会并不由着他这个落寞的读书人任性,没有财富与地位的孔乙己注定成为最勇敢的底层异类。
孔乙己的第三勇在于他是小说中唯一一个会分茴香豆给孩子们的人。在那个冷漠的时期,孔乙己虽然身处社会底层,被各个阶层排斥,但他依旧勇敢的保持了爱心,他能够将自己的茴香豆分给孩子们一人一颗。虽然这个举动是为了打发孩子们,但他的打发方式是将自己原本就不富足的物质分给孩子们。
在咸亨酒店这方寸之间,掌柜掌握着资本,他划分了代表着阶级地位的地域,建立起了服务不同阶级人群的规则与制度,让不同阶级的人在酒店里享受着生活、体会人生百态。
有人说孔乙己好吃懒做,品行不端,因为他是个偷书的人,虽然面对短衫帮的嘲讽孔乙己无动于衷,但面对众人对自己偷书的戏谑,孔乙己第一次开展了强烈的反抗。
“窃书不能算偷……窃书!……读书人的事,能算偷么?”
孔乙己是个手无缚鸡之力的羸弱书生,他本身就不是干鸡鸣狗盗这些事情的材料,但他却对“窃书”非常执着,而且每次窃书不成反被吊着打。
孔乙己真的只是因为下作而行窃吗?不是。因为孔乙己只能以抄书维持生计,但抄书得来的钱又只够他喝酒吃豆,他为了能够获取更多有用的内容,便只能窃书。之所以孔乙己每次都被失主吊起来打,也许是因为孔乙己窃来的书都没有卖掉,每次都人赃并获导致的结果。
而从孔乙己从不拖欠的行为来看,孔乙己并不是一个品行不端的人,再联系到窃书的行为,只能说孔乙己为了生存,才迫不得已行窃书之举。
在那样一个充斥着自私与麻木的病态社会中,孔乙己的一言一行都在被冷漠无情的国民嘲笑,孔乙己的身上寄托着鲁迅先生对国民劣根性的无奈与悲愤。
写在最后虽然孔乙己被认定为是一个不被社会各阶层接纳的人,只能独自徘徊在各阶层之外苟且偷生,终日都在身体与精神的双重折磨中挣扎求生,最后也因为国民的冷漠与自身的格格不入而死去。
鲁迅先生的《呐喊》正是通过孔乙己一生的悲剧唤醒人们心中的良知,打破那个冷漠的世界。
纵使穿着长衫的孔乙己不被“长衫帮”和“短衫帮”所接纳,纵然孔乙己一直被各阶层讥讽与嘲笑,但孔乙己始终都在坚持着自己身为读书人的尊严,同时也在尽己所能关爱那些生活在冰冷社会中的孩子们。
在那个冰冷无情的时代背景下,孔乙己用自己的坚持与微弱的温度试图温暖那些孩子们,他是个不同于那些有权有势“穿长衫的人”的纯粹读书人,也不与那些在冰冷的社会中只会讥讽嘲笑他人的“穿短衣的人”相同。孔乙己是个在冷漠世界中艰难求生的一个活在底层的读书人,也是那个冰冷时代的孤勇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