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晚机器人不只会跳秧歌,9.9万起售,还开出近90万年薪在上海招兵买马!

科技新洞察 2025-02-20 22:33:02

还记得今年春晚上和撒贝宁在舞台上跳“秧歌”的机器人吗?

那个身着大花袄、动作流畅的人形机器人让不少观众眼前一亮。

它不仅是节目中的点睛之笔,也成为大家饭后热议的话题。

有人觉得这是一场人工智能与传统文化的有趣结合,还有人对机器人的技术内核更感兴趣,甚至盯上了它潜在的市场价值。

而现在,这款曾经上过春晚的机器人已经登陆电商平台,定价99000元起售。

关于机器人售价,一些网友调侃:“不就一个‘会跳舞的高科技玩具’吗,凭啥要卖这么贵?

”其实,这背后有不少技术含量。

以售价9.9万元的Unitree G1为例,它身高127厘米,重量35公斤,搭载智能传感器、3D激光雷达与灵巧的“机械手”。

别看它外形貌不惊人,它的运算能力、动作传递和环境适配能力已经达到一个很高的水平,甚至有潜力成为未来的生活助手。

不过,想在电商平台抢购的消费者可能要耐心等一等了。

据官方客服的回复,这款产品上线短时间内就被抢光,另一款售价65万元的高端型号也因供不应求暂时下架调整。

可见,这些机器人虽然价格不菲,但已经成了某些“极客玩家”的“心头好”。

不仅是春晚上的机器人引发了围观,更大的话题在于这种人形机器人的未来。

它只是一个开端,背后是一个潜力巨大的行业。

有研究机构预测,到2025年,人形机器人的市场将有可能迎来爆发。

那时,不少品牌的产品会走向量产,甚至开始扎根于普通人的生活。

想象一下,也许几年后,人形机器人会进入家庭,代替我们做一些日常工作。

扫地、搬运行李,甚至帮忙做饭、护送孩子上下学,这些场景或许不再是科幻电影里的桥段。

过去,机器人更多用于工业生产,但现在随着芯片、传感器和算法的不断优化,这种技术开始从工厂走向家庭。

一些国际知名企业已经在全力推进这项技术,而国内企业也不甘落后。

除了春晚上的宇树科技,其他公司也在抢占这条赛道。

未来几年,机器人是否能真正像智能手机一样走进千家万户,可能会成为一个热门课题。

在市场还处于萌芽阶段的背景下,人形机器人相关企业对人才的需求也在不断上涨。

今年2月,宇树科技宣布在上海招聘,开出了非常诱人的薪资条件——最高年薪可达90万元!

这样的高薪岗位出现在科技公司里并不稀奇,但它们的具体要求也让很多人啧啧称奇。

以“生成式AI算法工程师”为例,这个岗位的月薪可以达到4万元到7万元,还享有13薪等福利。

这意味着,优秀的求职者每年到手薪资可能超过90万元。

岗位要求也很明确:不仅需要从事大模型开发工作,还要将这些技术应用到机器人控制算法中。

此外,宇树科技还在招募“嵌入式硬件工程师”、“机器人感知算法工程师”等岗位,月薪普遍在1.5万元到7万元之间。

尤其是“机器人感知算法工程师”,工作内容涉及多种复杂传感器的融合和研发,是未来机器人如何“看世界”的关键所在。

公司给出的福利也很周到,包括节日礼金、健康体检和各种补贴,还提到可以为员工提供广阔的发展平台。

一位看过招聘信息的网友说:“这些条件非常吸引人,有种加入未来行业开拓大军的感觉。

虽然眼下人形机器人离我们似乎还有些距离,但一些迹象已经表明,它们终会走入日常生活之中。

也许从家务机器人开始,逐渐走向医疗、教育等领域。

有趣的是,很多专家认为,未来人形机器人的普及程度可能会像今天的智能手机一样高。

试想一下,早上机器人帮忙准备早餐,提醒你当天的行程;白天它充当你的移动助手,做一些需要精力的重复劳动;晚上,它可能会和你玩一些家庭小游戏、陪孩子写作业。

这些场景想想就很新奇。

但不可否认,人形机器人的普及也会带来不少争议,比如它们会取代多少人的工作?

它们的维护成本是否划算?

我们是否能够接受它们成为“家庭一员”?

这些问题可能需要时间来解答。

春晚上的机器人或许只是未来生活的一角。

它们不仅是一场科技秀,更是一种生活方式的预告片。

从舞台到市场,再到普通家庭中,这种转变需要技术的突破,也需要社会的接受度。

回头看,可能正是这一小步,让我们迈向了一个新世界。

0 阅读:1

科技新洞察

简介:从人工智能到生物技术,带你轻松入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