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十大上被总理推荐为副主席,资历浅的他推辞,提议李先念更合适

岁月如歌如梦 2025-04-19 17:15:43

1973年,十大会议提前举行了。在准备这次大会时,大家聚在一起商量要提名谁做党的主席和副主席。商量来商量去,最后定了四位副主席。这时候,毛主席提出来,咱们要不要再多加一个副主席呢?因为他看了看这四位,发现里面有年纪大的,也有年纪轻的,就是缺个中年人。他觉得这“三结合”里得有个中年人,所以提议从军队里找个合适的人选。

那时候定的标准是,40岁到60岁算作中年人,超过这个岁数就是老年人,低于这个范围的就是青年人。

说白了,能选的人并不多,得从部队里挑,还得年纪相仿。单看年纪这块儿,纪和汪都没问题,可他俩都不在部队工作。

其实在军队里头,陈锡联和李德生都是可以考虑的人选。要说谁更合适,那沈阳军区司令员陈锡联肯定算一个,毕竟他才57岁,还担任着政治局委员,别的候选人都只是候补委员。但为啥最后没选他呢?可能是上面觉得在京工作更方便开展工作吧。所以,最后还是选了李德生。

现在的李德生,不光是总政部主任,还兼着北京军区的司令员,并且在政治上的位置是政治局候补委员。在政治局那一群人里,他算是年轻的,才56岁。虽说也有比他岁数小的,但那些都不在军队里干。最重要的是,他以前当过三支两军的代表,九大的时候还被调到了中央工作。无论从哪个角度看,他都是最合适的人选。

当总理提名他时,李德生却一个劲儿地推却,还说李先念更适合当候选人。

李先念是个老行家,早在八大会议上,他就和那些资深将领一同被挑进了政治局,当上了副总理,专门管钱袋子的事儿。到了九大,他还是稳稳当当连任。论本事、论年头、论位置,他都是顶呱呱的。但规矩就是规矩,他心里跟明镜似的。所以他就跟李德生直说,主席那边已经点头了,这事儿就别再提了。

李德生后来当上了中央副主席,这其实是当时特定历史背景和需求下的产物。就像王洪文,他一下子就从地方跃升到了中央,在副主席的位子上还排得很靠前。那时候,他年纪轻轻的,还不到40岁,学历也不高,斗争经验更是谈不上丰富,完全是靠那个特殊时期起来的。他这样的背景,怎么能让大家都信服呢?

这事儿让人联想到邱会作在他的回忆录里提到的,关于九大政治局委员和常委是怎么选出来的那些事儿。

那时候,黄永胜身为军委办事组的头儿,还兼着总参谋长的职务,本来是有机会进入中央委员会的。但他心里头有杆秤,觉得比自己资历老的人多了去了,就连好多老元帅都没能进政治局,自己这个上将要是贸然坐那个位子,不得让人在背后指指点点啊。所以,他就客气地回绝了进入常委的提议。

在那几年特殊时期,许多老前辈退了下来,腾出不少关键岗位。这时,一些以前默默无闻的人突然“冒尖”,被快速提拔到了高层。但好景不长,随着工作推进和政治局势的变化,他们又一下子“没了影”。

在那几年,李德生迅速地从正军级跃升至中央副主席的位置。不过,刚上任没多久,因为又一场运动的风波,他选择了辞职。

4 阅读:4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