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年4月23号那天,王允和吕布他们一伙人,一块儿把董卓给干掉了。
接着,王允接手了“录尚书事”的职务,全面掌管了朝廷的大小事务,还派了使者张种去安抚山东地区。他就这样开始领导各位公卿,协助年幼的皇帝治理国家。
现在,情况非常乐观。
可是,才过了短短一个多月,到了六月份的头一天,长安城就被攻破了。吕布脚底抹油,溜之大吉,而王允呢,不幸被敌军给抓住了。
就一个多月的时间,变化大得惊人,这期间究竟发生了啥事儿呢?
【形势大好:时来天地皆同力!】
董卓一命呜呼,长安的老百姓都高兴坏了,纷纷庆祝。杀掉董卓的大功臣王允和吕布,瞬间成了大家心目中的大英雄!
那些在董卓的恐吓下整天提心吊胆的官员和大臣们,现在都特别佩服和支持王司徒。
说到武装力量的变化,那真的是比预想的还要好。
原先,董卓的手底下有三拨主要的兵马:一是董卓自己亲信的凉州军队;二是原本归丁原管,现在吕布带着的并州军队;三是原来何进他们管的禁军。
在那里,并州的军队,当然是跟着并州人王允和吕布走。
那些老禁军,本来就不是董卓的亲信部队,他们没啥固定立场,跟谁都是一样打仗。说白了,他们的任务就是保护朝廷,所以谁掌权,他们就跟着谁混日子!
原本属于董卓直接统领的凉州部队,这时候也开始四分五裂了。
那时候,董卓手下的凉州大将分布是这样的:董越守在渑池,段煨这个中郎将呢,在华阴;牛辅这个中郎将则驻在安邑,这三位算是顶梁柱。另外,还有个凉州的大佬胡轸,加上那个打败过曹操、孙坚的猛将徐荣,他们的势力也不小。至于李傕、郭汜、张济这些人,那时候都是牛辅的手下,算是校尉级别的“二把手”。
在五个人里头,胡轸、徐荣和段煨很快就站到了王允掌权的朝廷那一边,就只有董越和牛辅两个,死活不肯投降。
好在,那两个死硬派在凉州的大头头,没多久就完蛋了!董卓一死,董越就赶紧去找牛辅商量对策。
牛辅竟然听信了算命先生的瞎扯,一气之下把董越给宰了!
后来,牛辅的军营里有人偷偷溜走了,这一跑可把整个营地都给搅和乱了。牛辅心慌意乱,以为整个营地的人都背叛了他,于是慌慌张张地带上几个贴心手下,丢下大军自己先跑了。一路上,这几个贴心手下见钱眼开,盯上了牛辅身上的财宝。他们一合计,干脆把牛辅给宰了,然后拎着他的脑袋直奔长安而去。
结果就是这样,那两个一直倔强不肯听话的主要将领,莫名其妙地就没了!
李傕和郭汜,这俩人是牛辅的手下,他们回来后一看,发现没人领头了,就赶紧跑去跟朝廷说,想让朝廷放过他们一马。
这样一来,董卓的军队呢,要么就已经投了王允那边,要么就是没了头领,乱得跟一堆沙子似的!
这就是人们常说的,好运来时万物都助力!
【作死的王允1:不合时宜的执政风格,由深受寄望到渐失众心】
王允性格刚直,特别痛恨坏人。一开始,他怕董卓像豺狼一样凶狠,所以就暂时忍耐,想办法对付他。董卓被除掉后,王允觉得自己再也没有什么可担心的了。但在朝廷里,他总是板着脸,不够和蔼,做事一板一眼,不懂得变通,不采用那些能应急的计策。因此,手下的人都不太愿意亲近他。——《后汉书·王允传》
以前,王允为了除掉董卓,一边表面上装着顺从董卓,一边私下里联系那些对董卓有怨言的人,他确实挺会随机应变的。
不过,董卓一死,王允就像变了个人似的。
他不再跟那些士大夫交心聊天,说起话来也没个好脸色,总是板着脸,“做事一本正经,严格按照规矩来,不搞那些临时变通的法子”。
做事得稳当,手握原则不放松,不走那些捷径歪道,说白了就是按规矩出牌,不搞特殊照顾,这可是当官的该有的好品质。
但现在可不是太平盛世,反而是人心惶惶的时候。咱们不能走那些“变通路子”,就是说,不能为了应付事儿就破例,更不能去迎合那些当官的、世家大族的私心!
说起来,那时候的王允,在朝廷里其实是手握不少能用的势力的!
皇甫嵩和朱隽,那可都是能稳住大局的老将和功臣;杨彪呢,更是不得了,“四世三公”的背景,谁见了都得客气三分,算得上是响当当的人物。其他那些有权有势的士大夫,也是多得数不清。
要是能把这些人拉过来,好好利用他们的本事、名声和手上的资源,那王允就能靠着他们稳住局面了!
不过,王允那套老派的“严谨持重”做法,让大家都不太愿意跟他亲近!
这些人对王允没有像对董卓那样深恶痛绝,但基本上也可以说是没啥好感了。
之后,李傕和郭汜发动了叛乱,王允那时候几乎没有啥帮手站出来帮他。而且,那些本来可能站他这边的人,后来大多也都很快地向李傕他们投了降,让他们掌控了朝廷大权。
说白了,这些人并非缺才少能、没声望、没资源,关键是王允没把他们用上!
得提一下的是,王允派了他同郡的宋翼和王宏去三辅那块地方。那里人口众多,物资也充裕得很。不过奇怪的是,这两个人一直没上战场打仗。
【作死的王允2:不收军心】
那些当官的文人咱们没法拉拢,但军心咱总得想办法稳住吧!
之前咱们说过,王允带的队伍那时候人员挺混杂的。里头有原本跟着丁原的并州兵,还有原先是何进手下的禁军,再加上胡轸、徐荣他们带来的部分凉州将士。
这些人嘛,有的以前是董卓的铁杆手下,有的则不是。但说来说去,他们都有一个共同之处:那就是跟你王司徒都不咋熟络!
因此,得想尽一切办法来团结士兵们的心,这事儿得好好办!
吕布出了个主意:把从董卓那儿抢来的金银财宝,分给那些大臣和将领们,这样一来,大家的心不就都向着咱们了嘛!
不过,王允直接给拒绝了!
而且,王允从心底就对吕布没啥好印象,他就觉得吕布不过是个平平无奇的武夫罢了。
这样一来,吕布和王允之间的关系就变得不那么亲近了。
说实话,王允这人,压根儿不懂啥武艺,也没拉帮结派找其他将领帮忙,吕布就是他手里头唯一能指望的武将!
王允没能赢得大臣们的真心支持,士兵们的心也没被他抓住,结果他把自己搞得很孤立!
另一边,王允硬是把那些原本像一盘散沙似的对手,给神奇地整合成了一股团结的力量!
【作死的王允3:将一盘散沙的潜在对手逼成铁板一块】
现在,王允碰到的最大隐患,就是那些以前董卓手底下的凉州部队。
大臣们提议:把董卓的手下全都宽恕了吧!
不过,王允挺有心思:这帮人本没什么错,只不过是没办法,跟了董卓混而已。咱们给他们扣上叛逆的帽子,然后再赦免,他们可能还会觉得咱这是临时起意,心里头不踏实。干脆,还是给他们来点小惩罚,得了。
王允的那个念头,其实也不能说它不对,只是吧···他好像忘了给出明确的处罚措施。
没错,凉州的老百姓能瞧见“跟自个儿差不多的例子”:那些巴结董卓、在朝廷里干坏事的官员,最后都被扔进了大牢,丢了性命。
因此,凉州军的心里头就像悬着一块大石头,总感觉有把刀随时可能落下来,让他们整天心惊胆战的!
随后,凉州军的兄弟们没等太久,就收到了另一个震撼的消息:他们要解散了!
王允打定主意,要招呼关东的那些将领带兵过来,把凉州军给遣散了!
有人聪明地说:关东那几路军队和凉州的军队,以前老是打来打去,有深仇大恨呢!你要是叫关东的那些将领去把凉州军给管了,凉州军的人说不定就闹起来了!还不如让皇甫嵩带着董卓以前的部下,就在那儿待着别动,这样大家心里都踏实!
王允心里琢磨着:咱得说清楚,关东那些将领可都是咱们的哥们儿!凉州军要是老赖在这儿,还占着那么个要害地方,关东的哥们儿能不犯嘀咕嘛!
哎,说起来王司徒可能还不知道呢,那关东诸将啊,早就没影儿了!想当年,大家伙儿一块儿反董卓的时候,那关东诸将内部就已经斗得不可开交了,现在哪还有心思管你啊?
王允这家伙,为了去巴结一个早就没了的朋友,结果把本来可能各自为政的潜在对手都给逼得抱成一团了!
这样一来,凉州军里头就传开了:说是朝廷打算借着关东那些军队的手,把凉州人给一锅端了!
凉州那边儿的事儿,啥都安排妥当了,就差个“挑头儿”的人了。
这个人会站出来挑头,其实是王允给逼的!
之前说过,牛辅没了之后,李傕、郭汜他们一帮人就向皇帝求情,想让朝廷放过他们一马。
但是,王允却说:董卓那会儿死了,我不是已经放过一次大赦了嘛,一年里搞两次大赦,这不合规矩呀!
这样一来,李傕和郭汜只好落荒而逃了!
在路上,他们碰到了贾诩。
贾诩说:“咱们这样单个儿逃跑可不行,随便一个看门的都能逮住你们!咱们得拧成一股绳,打回去,给董太师出口恶气!就算到时候打输了,再跑也不晚嘛!”
接着,李傕和郭汜两人招呼手下,拉起队伍,直接就开打了!
【作死的王允4:持续给对手“送礼”】
李傕和郭汜造反那会儿,手头拢共就一千多号人马。
这时候,王允要是立马派兵去围剿,把他们扼杀在萌芽状态,那绝对是没问题的!
比如说,这时候派吕布带着并州的士兵前去,基本上就能搞定,没啥大问题!
不过,王允决定派“凉州大佬”胡轸和杨定去说服他们。
胡轸和杨定,这两位都是凉州的大人物,但他们和王允司徒向来不对付,关系一直不太好。
再说,“凉州大人”他本身就是凉州人嘛,这种情况下,他当然跟凉州的兄弟们是一条心,站一边的!
王允可能料到胡轸他们不太乐意造反,所以在派他们出任务时,态度相当生硬,脸色也很难看,简直凶巴巴的!
这不就是担心敌人夜里睡不好,故意给他们递个枕头去吗!
因此,他俩出去一趟,其实就是去把老部下们都召集回来!
王允可能还觉得不够解气,于是派董卓以前的部将胡轸和徐荣去平定叛乱。
毫无疑问,胡轸投奔了李傕他们那些凉州的哥们儿!
可能是因为徐荣本就是辽东出身,所以他打起仗来特别拼命。
徐荣虽然厉害,打赢了曹操和孙坚,但他的凉州手下却不想“自相残杀”。结果,徐荣没多久就战死了,他的手下也都投了李傕。
这样一来,凉州军队快速膨胀,人数猛增到十多万,直接朝着长安进军了!
眨眼之间,情况就完全不一样了!
【吕布的奋战:勇冠三军而不能力挽狂澜;治军有失而酿成大错】
现在,轮到吕布上阵亮相了。
郭汜到了城的北边,吕布见状,赶紧打开城门,带着手下冲了出来,他大声喊道:“先别动手,咱们一对一决个高下!”要用单挑来定输赢!
到了汉末三国那段真实历史里头,就上演了那么一场独一无二的单打独斗。
吕布这人可不是浪得虚名,他随手一矛就把郭汜给扎中了。
郭汜的手下兵马很快就赶了上来,一把把郭汜给拉了出来,救了他一命。
接下来呢,情况还是老样子,凉州军仍旧围着城不放!
说实话,吕布在江湖上闯荡了这么久,心里明白,光靠一对一的打架,是不可能真正决定胜负的,更别提靠这个扭转整个战局了。
吕布跳出来要求一对一较量,这跟后来张辽在合肥防守时,挑战孙权单挑的套路差不多。目的都是想给敌军来个下马威,提振自己的士气,好为接下来的守城之战增添胜算!
到了这一步,王允和吕布,他们其实还是有机会翻盘的。
长安确实是个大都市,城墙坚固得没法攻破。
凉州军队在野外打仗挺在行,可就是没有攻城的家伙什儿,现在还真拿那城没办法。再说了,他们匆忙间把人凑一块儿,这十几万人吃饭可是个大问题,军粮供应不上啊。
不过,到了第八天,吕布手下的老士兵突然把城门一开,放李傕的军队进了城!
吕布拼尽全力战斗,但局势已经对他非常不利,没办法只能撤退。
七年后,来到了下邳这个地方。吕布又因为自己的手下打开城门向敌人投降,结果他又一次被打败了。
看来,吕布带兵,问题真的挺大!
在离开前,吕布朝着王允大声喊道:“咱一块儿撤吧!”
王允态度坚决,说他打算豁出命在这儿,接着劝吕布得想想关东的那些英雄们,还有天子也得放在心上。
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王允心里还是盼着关东的那些将领们能有所行动啊……
到这一步,王允和吕布算是栽了跟头。
现在,时间已经走到了六月初一,想想看,从四月二十三董卓被杀那天算起,也就一个多月的时间。
【王佐之才非王者之才】
不少人老觉得纳闷:要是给还没除掉董卓那会儿的王允评个分,他脑子灵光得很,起码能给85分以上;可要是看他除掉董卓以后的表现来打分,那智谋简直就是大不如前,连吕布都不如了。
为啥差别会这么大呢?
王允是不是挺有本事的?
不用咱们多说,他肯定是个非常有本事的人!
早些时候,有名望的郭泰就称赞说:“王生进步神速,是个能辅佐他人的大才。”
之后,董卓把所有事情都扔给了王允去处理,这也能看出董卓有多看重王允的本事!
但是,王佐之才并非等同于能够成为王者的人才。
董卓一命呜呼后,掌权的人当然不是小皇帝献帝,而是轮到了王允!这样一来,王允就从辅佐大臣变成了真正的当权者。
王允这个人啊,特实在,忠心耿耿,做事一板一眼,严守规矩和制度。
王允这个人,做事一本正经,稳重得很,从来不玩那些见风使舵的把戏。他有自己的底线,坚持原则,从不给任何人开后门,不搞特殊照顾。
王允一直秉持着个原则,那就是没有功劳就不给奖赏,他既不随便送东西,也不去巴结那些公卿大臣和将领们。
王允坚守一年不轻易大赦的规矩,硬是不肯放过请求投降的李傕和郭汜两人。
要是“王佐”干这些事,那肯定是挺棒的。毕竟,他既守规矩,又不搞小圈子拉私情,还帮领导背黑锅。这样的帮手,谁不稀罕呢?
不过,对于真正的王者而言,这样做,简直就是把自己往火坑里推,搞得自己孤零零的!
王允的行为,说白了,他还是把自己看作朝廷里的一个普通官员,压根儿没觉得自己是个得在乱世里单打独斗的英雄!
挺遗憾的,王允不光自己这样,还傻乎乎地觉得袁绍他们那些关东的将领也都跟他一样,老是挂在嘴边说关东的将领们怎样怎样,但其实根本没人来给他搭把手……
因此,王允确实是个能当“王佐”的料子,本该是个顶尖的帮手。但遗憾的是,等他自己来挑大梁时,缺点就全露馅了,干得一塌糊涂!
实际上,好多原本挺厉害的职业经理人,一旦自己去创业,那表现可真是让人失望透顶,估计情况都差不多吧!
希望你一直往前冲,不断提升自己,越变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