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国兵临城下,宋真宗御驾亲征,最后没战却签订屈辱条约

麦尔聊 2023-06-15 09:46:19

兵怂怂一个,将怂怂一窝,这句话用来形容宋真宗赵恒再合适不过了,如果他能够像赵匡胤和赵光义当初伐辽时候一样的勇气和魄力的话,那么历史上大概率就不会有澶渊之盟这样的屈辱条约存在,但是宋真宗是一个文弱的皇帝,如果单从政治政策来看,他应该是一个不错的君主,但是如果从雄才大略和军事才能上来看,他确实是有些怂了,正是因为有了这样优柔寡断胆小的皇帝,才会让辽国变得如此嚣张。

赵匡胤和赵光义在位的时候,他们一直有收复幽云十六州的梦想,虽然多次发了,但是最后都没有完成此事,一方面是因为当时刚刚建立政权,国家百废待兴,而且还要完成五代十国的统一大业,所以没有更多的实力伐辽,再加上辽国的兵力确实比北宋要强,因为辽国的环境恶劣,弱肉强食,所以官兵们都非常凶猛,他们那里不适合种植粮食,没有北宋富裕,也造就了他们烧杀抢掠的性子,经常骚扰北宋边界。

宋真宗在位的时候,辽国萧太后竟然带着20万兵马长驱直入,她没有按照平时的作战策略,一个城,一个城的攻进,他直接绕过了河北的几个城,来到了北宋都城开封城下,他们驻扎的地点是在澶州,也就是如今的河南濮阳,当时宋真宗知道了萧太后兵临城下,召集大臣们商议此事,好多位大臣都建议他向南迁都,好在后来宰相寇准坚持要跟辽国一战,而且寇准还建议宋真宗赵恒御驾亲征鼓舞士气。

赵恒原本并不愿意亲征,跟他的父亲赵光义相比,赵恒的性子偏文弱,根本就不善战,可是皇帝御驾亲征,确实大大的鼓舞了士气,可是临了之息,赵恒掉链子了,当时所有的形势都对大宋有利。我们来分析一下当时辽军的状态,辽军虽然善战,但是他们当时在大宋境内,而且他们并没有将北方的城池都占领,可以说他们是腹背受敌,不管他们跟宋朝的大军战争结果如何,他们到时以疲惫之师返回辽国,肯定是会非常艰难的。

当时辽军的主帅萧达凛在外出巡逻的过程当中被宋军射杀,辽军的士气大大受挫,其实此时萧太后的心里完全没有把握,也非常忐忑,再加上他们是深入到别人的地盘去攻打别人,各方面都得不到足够的供给,所以根本就不可能打持久战,总之,不管从哪一个方面来看,辽军都没有优势可言。寇准看到了这一点,所以他仍然主战,这一战说不定还能赢回幽云十六州,了了祖宗的心愿,同时也可保宋朝从此太平,不再受辽国的侵犯,因为收回幽云十六州就意味着有太行山脉的阻隔,辽国想要翻山越岭攻打大宋,难上加难。

虽然寇准主战,但是这一切还是要由宋真宗来决定,但是宋真宗真的带不动,他也许是太过厌恶战争,厌恶战争给百姓带来的生灵涂炭和流离失所,如果真的是这样的话,倒也无可厚非。反正最后宋真宗决定跟辽国议和,而且付出了大量的钱财为代价,相当于是花钱买太平,跟辽国签订了澶渊之盟,辽国就此退兵,两国之间保持了百年的太平。

如果宋朝当时的皇帝不是赵恒,但凡换一个人,哪怕没有赵光义那样的英明神武,能够听从寇准的建议,不是那么贪生怕死,与辽国一战,宋朝的命运可能就会就此改变,但凡事没有如果,宋真宗这么做,确实也少了很多无辜的百姓受到伤害,少牺牲了很多士兵,在当时来看,可能也不是那么糟糕,但是长久来看,一个国家的领土和主权那么容易就受到威胁,就会变得越来越危险,所以,一个皇帝虽然不恋战,但是也不能畏战!

0 阅读: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