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则天已经改朝换代,为什么最后还要把天下还给李唐?

历代经典历史 2024-10-25 02:55:56

一、武则天还位于李唐王朝的过程

武周政权的 15 年为何算在唐朝历史之中?原因就在于武则天的权力来源于唐朝,最终又回归到唐朝手中。在废立中宗、睿宗两兄弟的过程中,武则天就在筹备着篡朝夺位,她所做的一切,都是在为称帝做准备。正如《叶法善与李唐王朝前期的政治》中的记录 :“自高宗显庆二年(657年)直至玄宗先天二年(713年),对于李唐王朝来说是个非常时期 :宫廷权力斗争接连不断且最为剧烈,整个政坛波谲云诡,政局动荡而多变。

武则天先是秉权篡政;接着,废了中宗李显和睿宗李旦;最后,是改唐为周,自封皇帝。”直至此刻,武则天实现了她的梦想,为整个中国开辟了一个先河,她所做的一系列改革,给被门阀和世家控制的唐朝注入了新的血液,她的改革极大地改善了民生福祉,且不是在她称帝后开始,而是在高宗时期就开始的。因此,武周王朝实际上只是李唐王朝中途的一个改变和迁徙,为了寻找更正确的前进方向。

在武则天执政的 45 年间,科举制度进一步发展,她所创的殿试和武举大大造福了后世,提高了科举重用寒门士子的概率,为这个被束缚的帝国带来了改变和转折。《武则天与侨姓琅邪王氏复兴:以王方庆为例》中说:“学术界一般认为,出身庶族的武则天对反对自己的士族势力尤其是关陇集团进行了残酷打击。”

可见,对于唐代初期依靠门阀贵族建国却被束缚和控制,致使国家朝政日渐腐朽却无力改变的李唐王朝来讲,实在是需要这样一个“改朝换代”来重获新生的,与其说武周是武则天的武周,不如说武周是李唐的武周。因此。武周代唐又被称为“武周革命”

晚年的武则天也陷入了“李”“武”之争,但是从大体而言,武则天更倾向于自己的儿子,但仍想保留武姓的尊位,甚至有将唐高宗与其第四子李旦改姓武并册立为皇嗣的极端行为,但当时的朝臣并不认可这种做法,以长幼有序为理由,坚持认为应该由当初被废为庐陵王的前唐中宗、武则天的第三子李显继位,在经过多方争执讨论后,最终女皇听从了宠臣狄仁杰的谏言,接回庐陵王,仍以李姓即位。

对于这段史实,《论狄仁杰的谏诤风采》中有更为详细的记载 :“圣历元年九月十五日,回到洛阳半年后,李显终于被再次册立为皇太子,这也是恢复李唐王朝的前提。”由此,女皇还位的事实已经不可转变,在失去政权 15 年后,李唐王朝在没有经过战争的情况下顺利完成政权的再度转移。武则天在即将离世之际,还原了宗庙中祭祀的制度,仍然归属于唐朝陵墓,重新回归了作为大唐皇后的身份。

从另一种层面来说,武周王朝因她而生,也因她而亡。“武则天此举被证明是成功的,武周政权未遭遇多数李唐朝臣的坚决反对,武唐政权在此基础上实现平稳交替过渡。换句话说,武周政权得以顺利建立的一个重要前提是保留李氏宗庙于国家祭祀体系之内,承认武周政权实乃继承李唐而来,并将延续李唐香火。”这是李永在《宗庙与政治:武则天时期太庙体制研究 》中的观点。至此,郭沫若先生口中“政启开元,治宏贞观”的伟大过渡时期最终结束了。

二、武则天还位于李唐王朝的政治原因

唐朝是中华文化的巅峰时期,特别是在唐太宗和唐玄宗统治时期,唐朝的发展达到了历史的巅峰。武则天以李唐的“则天大圣皇后”的尊荣,亲手废掉两个儿子,篡唐为周,成为中国历史上唯一的一位女皇帝。她在唐太宗李世民贞观之治的基础上励精图治,延续了唐朝的繁荣富强,史称“贞观遗风”,与此同时,也为其孙唐玄宗李隆基创造辉煌的开元盛世奠定了坚实基础。然而,武周晚期宫廷政变不断,导致了大规模的内乱和外患,这也让朝臣们有了机会迫使武则天还位于李唐王朝。

(一)武氏子孙没有可堪托付的人选

在武氏家族中,缺乏能够施展才华的人才,较为接近朝堂中心的都不具有成为帝王的资格,而李氏的儿子与武氏侄子相比则更倾向于正统地位,作为一位母亲和一位帝王,自然更倾向于李氏子孙,尤其是李氏子孙中仍有才华斐然的人。还政李唐,是无奈之举,也是必然选择。武则天算起来一共有四个侄子,相对而言跟武则天关系比较近的是武承嗣和武三思。其一是武三思,因是武则天的侄子而被启用,在武则天没有坐上皇位之前曾经做到过卫将军、兵部和礼部尚书等有实权的职位,并监修国史,但为官期间并没有大的建树。

天授元年(690年),在武则天登基为帝分封宗亲时被封为梁王,而后谄媚武皇、讨好李显、杀害朝臣、野心勃勃、居心叵测。其二是武承嗣,他在武则天为天后时被作为亲信提拔,为武则天登基出谋划策、宣扬造势,一时之间风头无两。他于光宅元年(684 年)被封为礼部尚书和同中书门下三品,又在垂拱元年(685 年)南北封为同凤阁鸾三品,此后更是一路升迁,甚至做到了文昌左相这样的高位。他因被武则天宠幸手握权柄,但为人嚣张跋扈、残害忠良、阿谀拍马、妄图登临高位,并非帝王之材。而相比而言,李显、李旦两兄弟虽然懦弱庸碌,难为明君,却也可为仁君。更何况,在一位母亲的心里,儿子的地位总是天然的高于侄子。

(二)李唐皇室的政治认同感

回归李唐王朝是李唐皇室的政治需要和利益需求,也是天下臣民的内心诉求,武则天作为武周的第一位皇帝,她的权力从李唐王朝手中夺取而来,因此新武周在一个王朝必备的基本性的各方面制度以及社会民众基础、统治集团内部的构成上都保留了前朝固有的传统。在改朝换代后,民众的生活与往昔并无太大差别,女皇的建树更多的是在原有基础上的改革,而非大刀阔斧的革命。且“前朝”距离尚且不远,王朝复辟的愿望仍然强烈,李唐宗室剩余的人都私下预谋复辟,民众的心中李唐王朝才是结束乱世的正统。

前唐中宗和唐睿宗虽然被废,但仍然是女皇的亲子,新王朝的皇嗣和亲王,他们的地位仍是不可撼动的;而武承嗣、武三思等武氏侄孙辈无论是生理伦常还是社会属性以及宗庙承嗣方面的亲疏关系都远远不能相比,自然在接受唐王朝几十年统治的臣民心中的地位亦远不如正统皇子,更何况有“贞观之治”珠玉在前,百姓对唐朝的统治还未失去信心,更没有推翻其统治的想法。在此情况下,庶族出身的武氏完全没有与李氏抗衡的资本,这场权力斗争的博弈终将以失败告终。武则天晚年传位于子的决定,代表着人心向背和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李唐王朝当时并未到覆灭的时机,此时坚持夺权可谓是不占天时地利人和。

(三)保守派和世家门阀的反扑

随着武则天的年龄增长,在传位之争的重要关头,她的身体状况逐渐恶化,渐趋虚弱的精神不足以支撑偌大的朝堂。敏锐的守旧派政治家们嗅到了复辟的希望,暗中四处奔走,联合支持李唐王朝的旧臣筹谋夺位,他们从多个角度展开攻势,使得武则天的统治基础逐渐陷入危机。李显被立为太子后,武则天迟迟不肯退位,在被废的阴影下,史料记载 :“神龙元年,张柬之、崔玄暐等率羽林兵迎皇太子入,诛易之、昌宗于迎仙院,及其兄昌期、同休、从弟景雄皆枭首天津桥,士庶欢踊,脔取之,夕尽。坐流贬者数十人。”

终于,在公元 705 年正月,张柬之、崔玄暐联合桓彦范、敬晖、袁恕己等人发动政变,逼迫女皇下台,奉皇太子李显复位,也就是后来的唐中宗。而女帝,则被尊为则天大圣皇帝,史称“神龙政变”。同年二月,唐朝国号恢复,一应规制依照前朝旧例,至此,武周王朝 15 年的短暂统治彻底画上了句号。武则天从权力的舞台退居幕后,做起了含饴弄孙的太后,可笑的是,她仍保留着“则天大圣皇帝”的称号。

(四)武周政权的不合法性

武则天获得皇位的方式和途径未得到全国臣民的认可。武则天虽然成功地控制了唐朝的核心政权,并将其更名为周,然而她并不是依靠自己创建一个强大军政团体并通过军事力量和武装斗争推翻唐朝并建立新的王朝,仅仅因为她是太宗和高宗两朝的后宫嫔妃乃至皇后,在后宫浸染多年并培植了前朝势力,且得益于李治对她的深厚信任以及借由平庸的儿子进一步掌控朝政,她才逐渐实现了夺权和政权更迭。在封建社会中,这种夺取政权的方式被视为非法篡位,在她成为女皇的过程充满了权谋、残酷的镇压和血腥的屠杀,这使得她难以赢得天下万民的心。

对此,《武周时期石刻投龙纪的文本价值》中讲:“武则天虽已篡唐立周,但统治基础不稳,人心仍多归向李唐,故而武则天即位之初,一方面大力推行酷吏政治,使用血腥手段屠戮李唐宗室,利用周兴、来俊臣、万国俊等人诛杀忠于李唐王朝的士族门阀、文士儒生,排除异己。”值得一提的是,当时唐王朝的统治状态相对稳定,它并非完全衰败,尽管存在一些问题,但这些问题尚未完全暴露出来。而在她取得皇权后并没有完全把握对旧政权的继承性和统治力,也没有对旧政权的各项制度做出颠覆性的建设,而是采取一种渐进方式来巩固和加强封建制度,从而实现自身政治目的,因此学术界普遍认为武周仅仅是唐王朝的涅槃期或过渡期。

三、武则天还位于李唐王朝的文化因素

(一)父系家长制的传统观念限制

武则天归还政权给李唐王朝,是出于母子皇位继承的传统社会观念,以及宗庙承嗣中母子的顺位关系,以及父系家长制的封建宗法的考虑。父系家长制作为封建宗法的基础,同时受到传统社会观念的限制,因此母子皇位继承比姑侄皇位继承更具有合法性和社会认可。“妻、子女和奴隶都是父家长的世袭遗产,父权支配着他们,并且对他们握有生杀之权。我国古代和世界上其他民族一样也存在着这种家庭形式,对后世发生重要影响。”父母与子女才是人伦纲常中的顺位关系,唐朝皇帝的即位与传子都有严格规定。若武周王朝得以延续,皇位传给了侄子,由于宗庙承嗣中母(父)子的顺位关系,新一任武周皇帝不能为在当时被称为旁支的姑母立宗庙,“且姑侄之与母子孰亲?陛下立子,则千秋万岁后,配食太庙,承继无穷;立侄,则未闻侄为天子而树姑于庙者也。”

即使坚持以开国皇帝之名立了宗庙,也不能由侄子进行祭祀,按照伦理应由嫡系子孙祭拜,况且女皇不是未婚女子,让她独自立庙显然很不合适,按照传统规矩,作为女皇的配偶和孩子,唐高宗、唐中宗、唐睿宗以及太平公主等其余子嗣都应被迎入武氏祖庙,然而,作为不同姓氏且具有夺位之争的王朝皇帝,这种做法显然算得上是一种羞辱。对此,贺润坤老师是这样分析的 :“其将使武则天及唐高宗皇帝在武氏皇族宗庙中无立足之地,成为孤魂野鬼,鬼魂‘不血食’,其后果等于绝嗣,这是当时连普通百姓都非常忌讳之事,更何况大权在握的女皇。”

因此,这完全是一个不可解的命题。那么即使是考虑到子孙后代祭祀祖先的问题,也不可能立侄子为嗣了,这可能才是武则天最终决定还位于李唐王朝最重要的深层原因。

(二)武则天还位于李唐王朝的宗教背景

武则天与佛教总是相辅相成,她的成功离不开佛教,同时,她也进一步发扬宣传了佛教。“佛教在武则天的一生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她本人佛学造诣较高,并善于借助佛教经典为自己的统治服务,使佛教成为其统治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她提倡利用佛教,不但巩固了武周政权,而且使佛教成为驯服、驾驭人民的工具,同时也促进了佛教在中国的繁荣和发展。”在武则天交还政权后,中宗、睿宗和玄宗三位帝王也以打压佛教的方式来向世人宣告李唐政权的恢复。

相对而言,武则天对于道教的态度是因时而变的,道教势力的发展就表明了武则天还位的趋向性。对比她夺位时大肆宣扬佛教、打压李唐的信仰道教有极大的区别,面对还政的决定,武则天的做法也是宣扬道教,举行典礼祈福,而她对于宗教态度的转变,充分彰显了其政治倾向的转变。这一事件在《武则天的宗教政策》一文中有更明确的指向 :“从时间来看,此事发生在立李显为皇太子后不到两年,从内容上看,祈福主要是武则天对道教表示茂诚崇敬之意。”

武则天卓越的才智和政治手腕,让她更好地治理了国家,也为她登上皇位创造了机会,她推行了一系列有效的政策,抑制了当时士族内部的争斗,使唐朝国力蒸蒸日上。她的统治,代表着庶族地主与门阀士族的权力斗争,极大地改变了魏晋以来的门阀恶风,使中国历史的政治架构做出了新的改变。同时,她也积极推动女性地位的提升,取消了对妇女的诸多约束,为后来女性地位的提高奠定了基础。父系封建社会在儒家思想的影响下,男女社会地位和分工差异明显,且随着历史发展渐趋严重,然而,武则天的出现打破了这种固有的思维定式,为女性地位的提高作出了积极贡献,成为摆脱传统思维桎梏的先锋,为民族意识觉醒点燃了第一盏明灯。

然而,在她夺位期间也采取了很多激进手段,使得她的统治沾染上暴力和血腥的色彩。从历史的发展和长期的治理来看,她还位后的唐朝,时局相对较为动荡,这也让她的治理留下了一定的争议。

0 阅读: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