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瑛在工作中。孟 钊摄
这天,联勤保障部队第941医院重症医学科主任张瑛迎来一位特殊“客人”——从一线哨所专程赶来看望她的战士。
他们初次相遇,是在海拔5600多米的高原。那里氧气稀薄,气温常年低于零下20摄氏度,呼吸仿佛都带着冰碴;凛冽的寒风裹挟着冰粒呼啸而过,稍不留神就可能受伤。当时,张瑛背着药箱,在乱石嶙峋的“绝望坡”上缓慢向前挪动。
前期,医疗队考虑到张瑛年龄偏大,安排她留守。但张瑛坚决要求随队上哨所,她的理由很简单:自己有丰富的高原病防治经验!
在张瑛心中,每一次巡诊都是对初心的回应——
1996年,张瑛第一次跟随“高原爱民模范医疗队”赴玉树救灾。初来乍到,高原反应让她头痛欲裂、胸闷欲呕,几乎连站立的力气都没有,面对急难重症更是束手无策。看到战友有条不紊地救治患者,一颗种子在张瑛心底生根发芽:我也要像他们一样发挥一技之长,为高原群众服务。
攻克“急性高原病就地送治”难题的老专家杨景义、长期从事高原呼吸病研究的老军医杨生岳……在优秀前辈示范引领下,张瑛蹚冰河、翻达坂、走戈壁,积累了大量高原病防治经验。
一次高原巡诊,某部战士宋浩突然昏迷。“急性高原反应!立即面罩给氧,建立静脉通道……”张瑛迅速给出诊疗意见。经过医疗队全力救治,宋浩呼吸逐渐平稳。天蒙蒙亮,看到宋浩各项身体指标趋于稳定,连续20多个小时没合眼的张瑛才稍作休息。
宋浩醒来后,张瑛耐心宽慰他,用热毛巾为他敷手臂、给他喂粥。“张医生给了我妈妈般的爱,让我的心安定下来。我也要像张医生那样,扎根高原、建功立业。”宋浩说。
看着宋浩回到战位,张瑛很欣慰,也更坚定了一个信念:“我的战位在高原!高原官兵的健康,就是我必须守护的阵地!”
为了这句承诺,张瑛在高原行医近30年,13次带队、28次随队前往海拔5000米左右的点位巡诊,足迹遍布了几十个哨所,不仅走成了“铁脚板”,也走成了“高原通”。时间最长的一次任务,她在雪域高原坚守了近一年。
即使不在高原哨所巡诊,张瑛依然牵挂着那里的官兵。冬天来了,她给战士们寄去唇膏、护手霜、墨镜等物品;季节转换,她发信息提醒战士们注意早晚气温变化;新兵来了,她及时送上自己总结的《高原徒步训练小贴士》《驻训官兵面罩使用指南》等实用手册。
张瑛并非不知疲倦。一次地震后,她右臂受伤仍跪在废墟中救治伤员,事后才说“挺疼”;在某哨所,她连续48小时抢救急性肺水肿战士,累到一出手术室就靠在墙上睡着了……
如今,年过五旬的张瑛依然冲锋在高原病防治一线。有同事说:“这个年纪,可以稍微歇歇了。”张瑛总是笑着摇头:“老高原精神是刻在骨头里的。”
张瑛的手机壁纸,是她曾救治的战士措格特拍摄的高原星空图。张瑛对照临摹了一幅水彩画,并附上一句话寄回哨所:“头顶同一片星空,共守祖国山河。”
不久前,张瑛在一次宣讲会上发言,台下官兵端坐静听。她望向礼堂后方鲜红的军旗,又想起了雪山之巅的星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