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子
#本文摘自《来安文史资料》第一辑(1984年12月),作者郭述申、周骏鸣 (原注:郭述申即郭树勋,曾任中共中央顾问委员会委员。周骏鸣同志现任河南省政协副主席。),原标题《半塔保卫战——原新四军第五支队部分同志座谈回忆录》
正文
抗日战争进入战略相持阶段皖东斗争形势与任务一九三八年十月,日寇占领广州、武汉后,抗日战争进入战略相持阶段。
日寇战线长、兵力不足等弱点更加暴露。我党领导八路军、新四军深入敌占区,开辟敌后战场,开展游击战争,人民抗日热情空前高涨。抗日民主根据地逐步建立和日益扩大,追使日寇停止正面战场的战略进攻,将其侵华兵力的三分之二用于敌后战场,进攻八路军、新四军和抗日人民。日寇对国民党则以“中日亲善”、“共同防共”等口号为诱饵,进行诱降。企图分裂抗日阵营,实现其灭亡中国的狂妄野心。
国民党反动集团,在日寇诱降下更加动摇分化,“和则存,战则亡”的投降妥协气氛笼罩一时,反共磨擦事件不断发生。国民党中以汪精卫为首的亲日派叛国投敌。以蒋介石为首的反共顽固派,消极抗日,积极反共、反人民。一九三九年十二月,以胡宗南部进攻陕甘边区,以阎锡山部进攻山西新军,掀起了第一次反共高潮。在华中,李品仙、韩德勤两部在“冬季反共”名义下,准备向我皖东地区新四军第四、五支队实行东西夹击;顾祝同、冷欣等部分别向我皖南新四军军部和苏南第一、二支队进逼。企图割断我新四军与八路军的战略联系,各个消灭我军。
我党于一九三八年十月召开了六届六中全会,针对国民党妥协投降的严重危机,强调必须把反对妥协投降作为当前首要的紧急任务。会议号召:共产党员应该成为执行抗日民主统一战线的模范战士,保持共产党本身在政治上、组织上的独立性,批判了王明的右倾机会主义错误,会议确定了巩固华北、发展华中的战略方针。组织上决定,撤消长江局,成立中原局,刘少奇同志任书记。
六中全会后,党中央、毛主席根据形势的发展,再次号召:“坚持抗战,反对投降;坚持团结,反对分裂;坚持进步,反对倒退。”对全党全军指出:当前的战略任务是:在粉碎敌人“扫荡”,坚持游击战争的总任务下,坚决反对投降派、顽固派的进攻。广泛开展统一战线,争取中间势力,发展进步势力,迅速扩大军队,建立与巩固政权,将整个华北直到江南连成一片,建成巩固的抗日民主根据地。以争取时局好转,克服投降分裂危险,为抗战胜利建立坚固的基础。中央还指出:在坚决反击顽固派的军事进攻时,必须掌握有理、有利、有节的原则,要极大地发挥自己的顽强性,绝不轻易退让,才能巩固革命阵地,击破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一切阴谋。
一九三九年五月初,叶挺军长为贯彻中央东进方针,根据中央指示,亲赴江北,宣布江北指挥部组成。张云逸兼指挥,徐海东为副指挥,赖传珠为参谋长,邓子恢兼政治部主任。命令四支队继续东进。
五月间,方毅同志率领第八团先遣部队东进到津浦铁路以东地区,在来安、六合、天长、盱眙、加山等地广泛进行游击活动,宣传我党抗日主张和政策,联系地方党组织,调查研究情况,为东进打了先锋。七月一日在津浦路西成立第五支队,罗炳辉为司令,郭述申为政委,周骏鸣为副司令,方毅为主任,赵启民为参谋长。经短期整训,支队所属部队先后东进到津浦铁路以东地区。到一九三九年秋,四支队在津浦铁路以西地区,开辟了以藕塘为中心的游击根据地;五支队在津浦铁路以东地区,开辟了以半塔为中心的游击根据地,完成了东进皖东敌后实行战略展开的任务,初步打开了皖东敌后抗战的局面。
但由干受王明右倾投降主义“一切经过统一战线”的思想束缚,不敢放手发动群众和发展部队,不敢坚决反击顽固派的挑衅和进攻,建立根据地的观念不明确,人民政权尚未建立,无可靠的经济来源。桂系军阀(称“桂顽”)和江苏蒋系韩德勤(称“韩顽”)则乘我军东进敌后之机,向津浦路西、路东地区派出专员、县长,恢复反动统治,与我争地盘,妄图挤出我军。日寇也先后对津浦路东西两侧加紧进行“扫荡”,增设据点。使我军一进入敌后,即面临严重、复杂的三角斗争形势,处于十分困难的境地。
一九三九年秋,中央决定:中原局刘少奇同志进入华中敌后,贯彻执行发展华中的方针。十一月,刘少奇同志进抵津浦铁路西新四军江北指挥部,根据四、五支队和地方工作的情况,刘少奇同志指出:应该在皖东全境江苏西部积极开展地方工作,放手发动群众,迅猛发展人民武装力量,创建一个巩固的抗日民主根据地,将四、五支队建设成坚持皖东斗争的骨干和发展苏北的一支重要力量。刘少奇同志特别强调领导干部要明确树立独立自主地发展人民武装、依靠群众创办根据地和坚决反磨擦的思想。刘少奇同志说:要取得抗战的胜利,就要扩大军队,有了兵必然要吃饭,要有饭吃,没有家不行。你们这些同志要抗日不知道要枪杆子,也不知道要创建个家。这个家就是要创建抗日民主根据地。要建立根据地怕磨擦不行。这种简明易懂的语言给干部的教育极为深刻。使广大干部对当时的形势、发展华中的方针,建设根据地和统一战线等根本问题有正确的较全面的理解。
江北指挥部党委根据中原局、刘少奇同志的指示,对各项工作作了全面布置。将四、五支队分区展开。抽调干部和战地服务团组成大批民运工作队(组)深入农村、城镇,放手发动群众,组建各种群众组织,开展统一战线工作,迅速扩大部队,组建游击队。
五支队展开于津浦铁路以东地区。到一九三九年秋,支队全部队伍进入路东后,即以五县(来安、嘉山、盱眙、天长、六合)临界的半塔为中心,以团为单位,分兵于周围八县(新八团位于天长、扬州地区,十五团位于六合、仪征地区,老八团位于来安、滁县地区,十团位于嘉山、盱眙地区,开展各项工作。经过三个月的努力,群众工作、统一战线工作有了迅速的发展,各团都得到了充实和扩大。还组建了支队特务营(五个连,八百人)、教导大队(六个队,五百余人),粉碎了日寇对来安、竹镇、盱眙、嘉山的“扫荡”,坚决反击了顽固派的挑衅和进攻。迅速打开了皖东地区的抗日局面。我们在路东地区得到了广大群众的支持,争取了中间人士的同情,在一定程度上孤立了顽固派,使我在反顽斗争中处于有理、有利的地位。短短三个月的发展大大超过过去两年的成就。
半塔保卫战主要经过一、战前情况
一九四O年三月,在蒋介石策划下,安徽李品仙和江苏韩德勤两顽军对我皖东地区进行东西夹击,妄图消灭我皖东新四军部队,这一形势严重地威胁我军的生存和发展。党中央、毛主席及时指示,应以淮南铁路为界,在此线以西避免武装斗争,此线以东,我应坚决控制,彻底肃清反动地方武装,广泛发动群众,建立政权。对顽军进攻,在有理、有利的条件下,坚决消灭之。
中原局根据中央指示,即令江北指挥部除作好充分自卫反击作战准备外,立即向桂顽呼吁团结抗战,提出以淮南铁路为界,分区抗日,我不向西,彼不向东为条件谈判。桂顽对我谈判提议竟置之不理,继续挟其优势兵力向我进逼。中原局和江北指挥部决定,集中主力津浦铁路西,先反击对我威胁最大的桂顽以巩固路西阵地,再挥戈向东,击破顽敌进攻。根据中原局决定,三月上旬,罗炳辉司令员率五支队主方(新老八团全部,十团一个营,十五团两个营)赴津浦路西,陶勇亦率原活动于仪、扬地区的苏皖支队去路西。路东我军各部仍坚持原地抗日反顽,做群众工作。正当我军在路西胜利反击桂顽之际,韩顽乘我路东空虚,发起对路东我五支队指挥机关所在地的半塔集为重点的全面进攻。路东地区反顽斗争就此激烈地展开。
韩顽在路东地区的兵力部署是:独立六旅十八团、十六团、十三团驻我半塔东及东南方向约四十余华里之汊涧、东旺庙、马集一线;盱眙县县长兼常备旅旅长秦庆霖部三个团,驻我半塔北及东北方向约九十余华里之盱眙城、河稍桥、马坝一线;增调之一一七师六九七、七九八团,三月十八日开进到半塔东北四十余华里之张公铺一带;另有国民党特务武装忠义救国军和嘉山、来安、天长、仪征、六合等县的常备大队,各有约二百至五百人左右,人数不等。韩顽在路东地区总兵力万余人,武器装备良好。
我军的部署:江北指挥部邓子恢主任,五支队政委郭述申、副司令员周骏鸣、主任张劲夫和路东省委书记方毅率司令部、政治部机关和特务营二连、机枪连一部分及司令部通信排,政治部执法队驻半塔西南七至十五华里左右之苏营和冯营;教导大队六个队(三个军事队、二个学生队、一个女生、少年队。除三个军事队外,大都没有炮)约五百人驻守半塔集;十团团部及两个营约一千二百人,活动于白沙王、仇集、涧溪一带;十五团两个连和一个刚改编的游击队共约二百余人,活动于竹镇、雷官集一带;特务营一、四连及机枪连一部分活动于四十里桥、西高庙一带;三连(刚改编的游击队)驻半塔南之高山集;另有各地游击队数百人。我军在路东地区总兵力约三千人,但新战士多,有的部队没有经过训练和战斗锻炼,武器装备劣干顽军。
二、作战经过
一九四O年三月二十一日拂晓,韩顽一一七师以六九七团(团长顾锡九)、六九八团(团长姓梅)两个团(代号“梅九部队”)的兵力,向我半塔集发起突然进攻。与此同时和稍后,韩顽独立六旅向半塔南及东南方向之高山集、桥王、竹镇集等地我军发动进攻;韩顽之秦庆霖常备旅向半塔北及西北方向之西高庙、古城、白米岗等地发动进攻。我路东军民,对韩顽远离敌占城市和交通线,消极抗日,而当我军进逼敌占城市和交通线积极抗日之时,韩竟调动八个团的兵力,万余之众,向我五支队后方机关和坚持各地抗日的部队发起突然袭击,妄图一举消灭我军,为其投降日寇作准备的无耻行径,无不义愤填膺,当即奋起抗击,展开以保卫半塔为中心的反顽战斗。正如当时一首《半塔守备战歌》中所唱的:
三月二十一,
顽固分子进攻半塔集,
用机枪、大炮、炸弹向我袭击。
发兵攻我半塔集,
还要占我路东路西。
路东军民快起来,
大反击。
半塔集及其周围地区,是当时路东地区进行抗日活动的中心,我新四军第五支队领导机关所在地。半塔集是一个东西长、南北短的小镇,四周有一条无水的浅沟,沟的内侧有一道年久失修、残缺不全的矮墙。驻守半塔的教导大队,就利用这条干沟和断墙构筑了简单工事。半塔西南是通往五支队领导机关的道路,西北光山是半塔的制高点。后面是二道光山,左后是贾大山。南面地势较低,东及东北是一片乱坟岗和小树林。
半塔保卫战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积极防御,第二阶段是全面反击。第一阶段的主要战斗有半塔、竹镇、桥王、西高庙、古城、白米岗等战斗。韩顽的主攻目标是半塔集。
二十一日拂晓,韩顽“梅九部队”首先从半塔东北向我接近。我哨兵发现敌情,随即报告了正在查哨的教导员唐克同志,唐克迅速来到阵地前,就听见东北方向乱坟岗里有敌人,正在喊“目标—一正前方……”,随即枪声响了,他立即派通讯员报告了大队长黄一平同志。黄唐二人马上各率一个军事队迅速进入阵地,还击敌人,随后进入阻击的还有军事队和学生队。从东北方向来犯之敌,在炮火掩护下,向我发起冲锋,离我阵地百把米远时,被我英勇反击打退。在战斗间隙里,各队迅速组织抢修和加固工事。紧接着,敌向我发起第二次冲锋,又被我打退。中午,敌以约两个连的兵力,抢占了半塔西北制高点光山,形成了对半塔的包围,并以重机枪火力封锁半塔和支队指挥机关驻地苏营的通路,当时情况十分危急,在苏营指挥所的周骏鸣副司令员当机立断,抓住敌人立足未稳的战机,亲率特务营二连由半塔西北山后,隐蔽接近敌人,并令教导大队派部队正面配合。二连从山后向占我光山头的敌人,突然发起冲锋。与此同时,教导大队一队排长王英带一个排从正面反击。两面夹击,占据山头之敌纷纷脱逃,未及逃跑的连忙跪下,举起双手讨饶:“新四爹饶命!”我俘敌排长、士兵各一名,敌退至贾大山。二十一日这一天,我击退敌三次进攻,控制了半塔所有的制高点,打通了半塔与苏营的通路,半塔转危为安。
当时,我竹镇之十五团两个连,在韩顽独六旅十八团重点进攻之下,从竹镇退至石涧子构筑工事。顽十八团以两个营兵力向我阵地冲击,我坚守至第二日天明反击,俘敌数名。缴获物中,有敌十八团团长石左明皮包一只,内有图章、信件及偷袭我军之电话稿等罪证。我方伤亡十余名。下午两点,敌以全团兵力反扑,后面有十六团作预备队。因众寡悬殊,在我完成预定任务后,撤出石涧子。
在韩顽向半塔发动进攻之前,从北面向半塔方向运动之秦庆霖部即以两个营的兵力占我四十里桥。我特务营当晚与敌激战,歼敌一个连后,退至西高庙。二十日黄昏,占四十里桥之敌两个营和盱眙之敌四个营,两路向我西高庙进攻,企图攻占西高庙后,配合进攻半塔之敌,向半塔进逼。我特务营英勇坚守了西高庙阵地牵制住敌人。
五支队首长当日将战况电报中原局和江北指挥部,并采取了两项措施:1、坚守半塔集;2、调整半塔外边的部队向半塔靠拢:命令石涧子撤出的两个连和当地两个游击队向半塔靠拢,活动于竹镇与苏营之间,以保证半塔和支队部右翼的安全,相机袭击进攻半塔之敌;同时急电令在涧溪、白沙王活动的十团两个营星夜赶到古城待命。
二十二日中原局、江北指挥部来电指示:“动员和组织一切力量,坚守半塔,待路西主力挥戈东援,歼灭韩顽”。当日下午,支队首长认真研究了指示粮神,分析了敌我情况。决定半塔守备部队需固守七天以上,才能保证援军的到达。并根据这个决定,重新调整部署,命已到达古城的十团两个营赶至西高庙,接出特务营,然后向半塔靠拢。
我十团两个营由涧溪、仇集、白沙王赶到古城,配合古城游击队,击退嘉山周少藩的常备大队和秦庆霖之一部对古城的进攻,俘敌一个排。在接到支队首长命令后,由古城出发于二十三日清晨赶到西高庙,配合特务营,击退进攻西高庙之敌。尔后,特务营弃守西高庙,赶到半塔西南,作为支队的机动部队,驻高瓦房。十团进到半塔东北约八华里之大田营附近,阻击占我西高庙企图攻我半塔以北地区之敌;同时,向进攻半塔之敌进逼,威胁敌之侧后,与我在半塔南面敌之侧后活动的十五团两个连和游击队相呼应,形成了对包围半塔之敌的南北钳击的形势。
围攻半塔之敌,二十二日,从东、北两面向我攻击数次,均被击退。与此同时,敌独六旅十八团猛攻我驻守在半塔东南十二华里之高山集的特务营三连,高山集被敌占领。
根据支队首长决定,赵启民参谋长于二十二日晚进入半塔集,向教导大队传达了中原局、江北指挥部指示和支队部调整兵力部署的决定,分析了敌我情况,研究了坚守半塔的条件和问题。采取的措施是:要发扬吃苦耐劳的精神,不怕疲劳地连续作战,动员自卫队(民兵组织)参战,解决兵力不足的问题;必须节省弹药,把特等射手(包括自卫队中的猎手)组成射击小组,有效地杀伤敌人,严禁部队随意打炮,配备大刀、长矛和手榴弹,准备近战,以白刃歼敌,夜间派出若干战斗小组袭击敌人,消耗、疲惫敌军;加修工事,加固防御阵地;把女生、少年队撤到支队政治部,担负救护任务。
二十三日,敌又从半塔东及南方向我攻击数次。顽军屡遭挫折,士气低落,进攻势头大为减弱,被我一击即溃。
二十四日以后,由于敌猛攻半塔三日未下,我对敌南北夹击形势又已形成,半塔地区的战斗,主动权开始操于我手。但我仍固守阵地,不主动出击,以待援军到后,集中兵力歼敌。各阵地上均组织了射击小组,严密监视敌人。敌人一露头就射击,一枪一个,打得敌人白天不敢出来活动。夜晚,我则派出战斗小组,袭扰敌人驻地,疲惫敌人。敌我双方形成对峙状态。
在战斗间隙里,我不断向敌人喊话,展开政治攻势。我向敌人不断指出:“我们是抗日的新四军!”“中国人不打中国人,你们是中国人,为什么打我们?”“弟兄们,调整枪口,留着子弹去打日本鬼子吧!”在我军的打击和政治攻势下,顽军士气低落,军心动摇,冲锋时,在督战队的威胁下,前进十分缓慢。敌军官也向我们喊话:“我们有挂面、老母鸡汤、有现大洋。过来吧!”我则向敌士兵喊话:“别受你们长官的骗,别替他们卖命送死!”后来敌士兵也向我们喊话:“新四军弟兄,我们不打了,你们也别打我们了。”
在半塔保卫战期间,我桥王游击队和白米岗卫生队,在暂时与上级指挥机关失去联系的情况下,发挥了各自为战,不畏强敌,不怕牺牲,机智灵活,英勇战斗的优良传统,坚守阵地,有力地打击敌人。简况如下:
桥王战斗。在顽军进攻我半塔的第三天,占我竹镇独六旅十八团又向我桥王(半塔东南十九华里)游击队进攻。桥王是一家地主(顽乡长)的土围子,四角有四个炮楼,住着我民运组及一个四十来人的小游击队。战前,顽乡长及其家属突然借故逃跑。民运组长及游击队指导员刘洪同志(女)派专人到支队部汇报了敌情。郭述申政委当即回信,指示说:顽军此次进攻,半塔是主要目标,但桥王对此次战役有重要意义,要打好。并运去步枪子弹一百发。民运组根据郭政委来信精神进行了动员,大家情绪很高。因子弹少,又准备了些石头,分成四个战斗小组,守四个炮楼,决心与阵地共存亡。四个战斗小组在炮楼上守了一夜。天明,敌攻上来,先是喊话,进行政治欺骗,”企图诱我上当。被我揭穿后,敌人开枪射击,接着发起冲锋。我游击队英勇沉着,敌人不靠近,不打枪。敌在一天内两次冲锋,均被打下去。夜间,敌人用公鸡浇上汽油点上火扔到我炮楼上,一草顶炮楼起火。我一面救火,一面抗敌,牺牲和负伤各一人,继续坚守炮楼。拂晓前,敌人因攻取不下,闻我援军即将到达,遂撤退。敌撤退后,我也撤出与部队会合。桥王游击队一天一夜的战斗,牵制敌人一个团的兵力,受到罗炳辉司令员的表扬。
白米岗战斗。三月二十三日,敌秦庆霖部。以两个营的兵力,趁我十团离开白沙王、仇集一带驰援半塔之机,包围了我白米岗十团卫生队。卫生队长赵瑞生(赵峰)同志,带领不足五十人的医务人员、伤病员和两名通信员、一名饲养员,用两支长枪、一支短枪、一门土炮(装碎石子,没有铁砂),轻伤病员手拿木棍坚守阵地。机智勇敢地和敌人奋战了三天三夜。二十六日拂晓,我十团一个连,在嘉山游击队的配合下,将敌击退,解了白米岗之围。
此时,我新四军江南指挥部指挥陈毅同志电令苏中挺进纵队兼程前来增援。挺进纵队副司令员叶飞同志率挺进纵队一、二团各两个营和特务营,三月二十三日,从苏中吴桥地区出发,西渡运河,越天扬公路,昼夜兼程,急援半塔。过天扬公路时与一小队日军和几十名伪军相遇,我将其大部消灭,活捉日军士兵一名。二十四日,在我前进方向约三十华里的一带村庄,发现驻有顽军忠义救国军行动总队千余人。我军即主动出击,歼敌大部。二十六日,在马集(竹镇东约十几华里)附近与前来阻击我军之敌独立六旅十三团、十六团相遇,激战三个多小时,歼敌一个营,重创敌军,我也伤亡八十余人。我挺进纵队在四日之内,连打三个胜仗,攻势猛,对敌震动很大。
将近一周的战斗,韩顽在半塔和其他地区均无进展,我不仅守住了主要阵地半塔集,并给敌人以重大杀伤。韩顽为转变其不利局面,又从运河调来常备十旅来增援,妄图再次进攻。但此时,我从苏中星夜赶来增援半塔之挺进纵队已到达六合县境马集一线;路西反击桂顽进攻的战斗获胜后,江北指挥部张云逸指挥和五支队罗炳辉司令员率主力亦兼程东返。三月二十七日,我东返主力先头部队到达张山集(半塔西南四十华里)。
我军即将开始反击,韩顽溃败之势已不可挽回。韩顽鉴于我东西援军逼进,惧遭复灭,于是全线动摇,仓惶后撤。我军开始了战役反攻。
在江北指挥部的统一指挥下,我军于三月二十九日开始,分三路全线反击。
罗炳辉司令员率五支队新、老八团及特务营和陶勇、卢胜、梅嘉生率苏皖支队为中路,直插半塔东北之王店集、莲塘、张公铺一线,追击从半塔溃逃之敌。在莲塘与岗村一线,与前来掩护半塔撤敌之韩顽常备十旅激战,将敌击溃,俘敌副营长以下七十余人。尔后,追击至马坝、观音寺及蒋坝对岸之三河南岸一线。
西北路。我十团两个营向西北追歼逃敌秦庆霖部之涧溪,与其主力洪营激战,全歼洪营,俘营长洪瑞以下三百余人,攻取涧溪。尔后沿淮向东推进,乘胜攻占秦顽巢穴盱眙城。从路西东返的第二营于四十里桥击溃秦庆霖、周少藩(嘉山顽县长)两部,俘敌近百。尔后,到盱眙归建。秦部向东溃逃。
东南路。四支队七团越过铁路后,直插马集、竹镇一线。配合挺进纵队攻打独立六旅,在马集会师。后又配合挺进纵队向北攻取汊涧,并向桐城方向追击逃敌至黎城、金沟等地。十五团两个连与游击队在六合县消灭了敌六合县常备大队,占领竹镇,与从路西东返一、三营会合,攻打浮山之敌,敌撤逃。
十五团亦向桐城方向追击逃敌至三河右岸。
以保卫半塔为中心的路东地区反顽作战,我军共歼敌有生力量三千余人,缴获大量武器弹药。韩顽主力溃逃至三河以北。路东土顽被全部消灭,顽政权被一扫而光。路东地区反顽作战胜利结束。
半塔保卫战胜利的原因和意义一、原因
一九四O年三月前,我军对路东地区的反顽作战,政治、思想上和实际工作上均有准备。但于顽军在兵力上以数倍于我的优势,发动突然袭击,使我军在半塔保卫战发生时,仍处于暂时被动的地位。由于中原局刘少奇同志的正确领导和广大军民的英勇奋战,在战斗的进程中逐步取得了主动权,最后取得战役的全胜。
1、中原局刘少奇同志到达皖东后,坚决执行党中央关于巩固华北、发展华中和独立自主的建立抗日民主根据地的方针,批判了王明右倾投降主义路线,纠正了王明路线影响下的错误思想和做法,初步打开路东的局面,是取得半塔保卫战胜利的根本和基础。没有中原局、刘少奇同志到达皖东后的三个月的工作,就没有那样好的局面,要取得半塔保卫战的胜利也是不可能的。
2、坚决反磨擦方针的确定和深入的思想教育,是取得这次胜利的保证。一九四O年二月,即在桂韩两顽加紧准备向皖东进攻之际,刘少奇同志在路西召开了中原局会议。会议确定了坚决反磨擦的方针。刘少奇同志根据当时形势指出:我们应该立即准备反磨擦,不磨便没有根据地,非磨不可。邓子恢同志在五支队“二七”政工会临近结束时到达半塔,向参加会议的全体代表和机关干部传达了中央和中原局的方针,对此次反顽作战起了直接的动员作用。会后,邓子恢同志写了一本教材,题为《我们的出路》,对部队进行了教育,提高了部队的阶级觉悟,加深了反顽作战的思想准备。
3、我五支队遵照刘少奇同志坚决反磨擦的指示,打退了路东各地顽固势力的武装挑衅和进攻,尤其是对名为借道半塔,实则企图到仪、扬地区与我对抗,挤我出路东的淮泗地区第六行政督察专员公署专员兼保安旅长盛子瑾部队,坚决予以消灭。三月四日,当盛部经过半塔时,经我周密布署,在半塔智擒了盛子瑾,迫使盛部二千余人向我缴械。这一胜利,震撼了敌人,削弱了顽军力量,提高了我军士气,使我在兵员、武器装备上得到了补充,壮大了我军力量。
4、中原局和江北指挥部对半塔作战,明确指出要采取固守待援的方针和积极防御的战术,这是我变被动为主动,取得最后胜利的关键。半塔保卫战发生的当天,五支队首长即电报中原局和江北指挥部,并及时得到坚守待援的指示,五支队首长坚决执行了这一指示,及时调整了部署,集中兵力,固守半塔阵地,从而逐步掌握了主动,为兄弟部队增援和路西主力回戈东返,进行全面出击,争取时间,对战役的全胜起了关键作用。
5、我军指战员英勇作战、人民群众的支援和兄弟部队的增援,是取得半塔保卫战胜利的主要因素。半塔守备部队(教导大队)以不足五百人的兵力,守了七天七夜,打得沉着、机智、勇敢。在半塔外围的其他部队,能够团结战斗,不怕牺牲,英勇作战,尤其象桥王游击队、白米岗卫生队等部队的坚守阵地,为保卫半塔作了重要贡献。地方党和人民群众积极支援部队,运送粮食,传递情报,抢修工事,送饭送水,护理伤员,特别是半塔地区的农民自卫队积极参战,其中如杨言德、张晶之、徐德、王化农等猎手,在半塔守备战中起了重要作用。新四军江南指挥部陈毅同志先后电令江北的苏皖支队和挺进纵队积极参战。苏皖支队参加了路西作战后参加了路东反击战。挺进纵队西进的迅猛攻势有力地配合了半塔保卫战,尔后又参加了路东反击战。四支队七团参加路西作战后,不顾疲劳,随五支队到路东参加反击作战。各兄弟部队的支援与协同作战,有力地保证了战役的全胜。
二、意义
半塔保卫战的胜利,对我在淮南地区取得反顽作战的全胜和创建淮南根据地起了关键作用:
1、由于我守住了半塔,取得了时间,保证了我路西部队对桂顽作战的胜利,实现了我先打桂顽,后打韩顽的战役意图,从而掌握了反顽斗争的主动权,并以半塔保卫战的胜利为开端,路东反磨擦斗争由防御转入反攻,最后把韩顽赶过三河,夺取了路东地区反顽斗争的全面胜利。这一胜利,粉碎了韩顽和桂顽对我实行东西夹击,妄图把我赶出皖东,消灭我江北部队,以破坏抗日,准备投降的阴谋。
2、半塔保卫战创造了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范例;创造了在遭到顽军优势兵力围攻而不能击退的条件下能够固守待援、争取时间,打守备战的经验;取得了在敌后进行抗日反顽斗争和动员群众进行人民战争的经验。叶飞同志说,他后来在苏北指挥保卫郭村的战斗中就运用了半塔保卫战的经验,特别是守备战和发动群众建立根据地的经验。陈毅同志说:“半塔守备战是固守待援的范例,在华中先有半塔,后有郭村”。还说过,有了半塔,就有了黄桥。对半塔保卫战给予很高的评价。
3、半塔保卫战的胜利,保障了反顽战役的全胜,因而促进了淮南抗日根据地的迅速建立。路东建立根据地的工作,随着反顽战役的胜利展开。很短时间内,即先后建立了嘉山、盱眙、来安、天长、六合、高邮、仪征、高宝等八县政权。邓子恢同志起草,以五支队政治部名义发布了第一个布告,宣布了我党我军的各项政策。路西地区也随之建立了各级人民政权。至此淮南根据地便完全建立起来。
淮南抗日根据地是在中原局、刘少奇同志领导下建立起来的华中第一块根据地,它对华中各根据地的建立起着先导作用。我们以这块根据地为立足点,向西防御,向东发展,开辟了淮宝,支援了苏北,对发展和巩固华中敌后根据地作出了应有贡献。为实现中央从华北到江南打成一片的方针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一九八〇年三月二十一日
原注:本文原载一九八一年四月出版的《老战士诗文集》第一集。本辑选自中共滁县地委党史资料征集领导小组办公室一九八二年七月《淮南革命史资料选编》第五期。
资料来源:
《来安文史资料》第一辑(1984年12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