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撰写不易,请勿抄袭、洗稿,已上相应措施,违者必究!)
素材口述/李淑芳
整理撰写/淑女故事
我们3楼有一个寡居的女人,名字叫林方园。
林方园年轻时可是一个大美女,身高一米六七,容貌比较洋气,肤白貌美。
就这么一个美丽的女人,却有着让人心酸的童年。
在她小的时候,她爸爸是空军某部的一位副师长。
她七岁的那年,母亲因生病去世了。从此她就没有了温暖的母爱。
后来他父亲又找了一个长相凶巴巴的老大闺女,是一个小学的体育老师。
继母对她谈不上坏,但也谈不上好。好像视她为空气一样,后来继母又生了两个弟弟。她在家中的位置一落千丈。
爸爸工作繁忙,有的时候能顾上管她,更多的时候是顾不上管她。
因为林方圆长得很漂亮,出落的亭亭玉立,在她23岁的那年,部队上的一对团长夫妇,看上了这个女孩。
团长夫妇也是飞行员家庭,看见林方圆模样可人,脾气很好。就认准她是自家儿媳妇的不二人选。
团长家的儿子名叫薛建,十分优秀,特别擅长文稿的编写。
当时他写的通讯报道稿件,在下乡知识青年队伍中,属于凤毛麟角。
后来林方园进了毛纺厂当了工人,团长的儿子薛建,在汽运公司办公室写材料。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天赋,薛建写材料写的好,就属于他的天赋。
到了上世纪八十年代初,薛建由于表现优秀、能力突出,被市委机关的一个领导看重,选拔到政策研究室继续写材料。
薛建的特点是,不但会写,而且还特别会说。
只要是邻居们、同事们见了面,就没有别人说话的份儿,都是他在那儿口若悬河、滔滔不绝。
夫妻两人有了一个宝贝儿子,名字叫薛逸。
薛逸从小聪明可爱,可就是文化课的学习不怎么优秀。好像他的大脑,主要遗传了妈妈林方园的基因,不擅长学习。
薛逸是爷爷家和姥爷家的掌上明珠。等到薛逸考高中出现不顺利情况时,爸妈提出,想让他出国留学。
爷爷和姥爷二人商量决定,尽量资助孙子(外孙)出国留学深造,两家各出留学费用一半。
当年,出国留学正在兴起,如果谁家的孩子能到国外去留洋,那会被全院的人羡慕不已。
薛建提出让孩子出国留学,主要也是考虑到这一点,他太好面子。
因为薛逸的姥爷,曾是副师级飞行员,爷爷是正团级飞行员,每个人的工资都很高。
两位老人拿出了一笔不小的费用,赞助薛逸到澳大利亚去读了高中。
薛建由于工作成绩突出,后来又被领导安排到某报社,担任了副总。
那时候报社还是最火的时候,他的年薪,高达40万左右。
儿子一个人在澳大利亚读高中,语言关就非常难过,学习、生活的花费确实不小。
他每年在澳大利亚成了一部“烧钱的机器。”一年大几十万都不算什么。
后来薛逸勉强读完了一所职业大学,考了一个关于石油技术方面的证书。
并在澳大利亚参加了工作,是在一个加油站做具体技术工作。
又过去了几年,他还取得了澳大利亚的绿卡,一家人为之欢欣鼓舞。
但是妈妈这边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原来薛建家族,都有肝脏病的病史,在薛建50多岁的时候,他的肝部出现了问题,后来演变成了肝癌。
当时他还没有退休,就因病去世了。
老公一去世,林方圆成了一个寡居的女人。
她在这之前,因为牵挂、思念儿子,还因为和继母关系一直不好,她查出得了乳腺癌,在医生的建议下,她做了左侧乳腺切除手术。
时间不长,她老公又因为肝癌去世,她的心情异常悲痛,导致乳腺癌转移。
没办法,又做了右侧乳腺切除手术。林方圆的命运真坎坷。成了一个身体上“有缺陷的女人”。也是一个实实在在的癌症康复者。
没想到的是,林方圆身上还背负着沉重的经济压力。
因为她现在住的,市委大院这套一百七十平的房子,是薛建分的集资房。
当时的总金额是二十来万多一点。
因为他们家的钱,大部分都给儿子在国外留学用了。所以他家的这套房子,到现在贷款还没有彻底还清,还欠着几万块钱。
另外她儿子在国外生活的也很不容易。当时拿到绿卡时,他就已经三十岁了。还没对象呢。
但是薛逸不想找个外国人,他想找一个中国女孩,知书达理的,家庭也比较匹配、门当户对的。
可是说起来容易,真做起来就很难了。
薛逸认识的在澳大利亚的中国朋友,有人出来给他介绍对象,但是可能缘分不到吧,阴差阳错的一直没有谈成。
林方园一个人在这边儿,连病痛、连悲伤、一个人孤独寂寞冷,可以说心里边很苦。
她儿子一个人在澳大利亚,也是挺孤单的,还时时牵挂着母亲。
他想回来一趟都不容易,因为机票太贵了。
有时候林方园也到澳大利亚去住一阵子,但是心情并不快乐,因为当地的语言不通,华人又比较少。所以她在那住着也没意思。住上几个月,她就得回来了。
儿子每年她都不一定能见上一面。薛逸都38岁了,还没有成家,也成了她的心病。
母亲在这边孤苦伶仃,儿子在澳大利亚一个人也孤单的要命,娘俩一商量,儿子打算回国!
开始他的姑姑、姨妈还有健在的姥爷,都不同意他回来。
可是薛逸管不了那么多了,他在那边也快撑不下去了,关键是他非常心疼妈妈——他唯一的亲人,还是个癌症患者,一个人在这边儿没人照顾她。
他毅然决然放弃了澳大利亚的工作,又回到了中国。
邻居们最近看到他们娘俩脸上,都有了久违的笑容。
见了邻居娘俩也愿意打招呼了,妈妈脸上笑呵呵的,儿子脸上阳光灿烂。我们看到了亲情的温暖,看到了如此相依为命的母子情深。
从林方圆母子的故事中,人们可能得出这样的结论,当年独生子女出国,现在隐痛很多。也许是一种错误的选择?你同意这个观点吗?
当年有条件的不少人,送子女出国留学。我就不同意我女儿出国留学。
我觉得中国就已经很好了,你要有能力,你可以上大城市去发展。
你如果没这个能力,还可以在本市朝九晚五的上班,及时地组成家庭、生儿育女,高高兴兴地让老人享受到天伦之乐。子孙还能及时得到父母的支持,何乐而不为?
现在看来,当初有的独生子女家庭把孩子送到国外,也许有人是后悔的。
孩子被送去了国外,就基本等于没有孩子了,你同意这个观点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