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美军对也门胡塞武装行动的不断升级,驻韩美军与驻日美军开始紧急向中东调动。72小时内,美国动用了至少6架C-5和C-17大型运输机,从日本横田基地、嘉手纳基地以及韩国乌山空军基地起飞,直奔印度洋上的迭戈加西亚基地,为即将到来的大战做最后准备。
根据《欧亚时报》报道,美国对胡塞武装的军事打击已经进入一个前所未有的新阶段。原本部署在东亚的爱国者-3反导系统,甚至包括部署在韩国极具争议的萨德系统,均被调往中东。这种跨战区大规模防空力量调动,显示出美国对于接下来可能爆发的地面战争已有充分准备。
驻扎在亚太的卡尔·文森号航母战斗群也已驶入中东海域,联合美军中东现有战力,一场多国联军参与的高强度军事行动正在蓄势待发。按照美国的作战构想,本次行动大致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由空中力量对胡塞武装进行全面轰炸,重点摧毁其雷达探测系统、导弹发射平台和无人机阵地,消除其远程打击与监控能力。这一阶段中,位于萨那和荷台达的胡塞弹药库与军事基地已成为重中之重。
第二阶段,美军特种部队与阿联酋支持的也门南方委员会将发起地面攻势,吸引并调动胡塞主力部队。这种“引蛇出洞”的战术意在削弱胡塞有生力量,为第三阶段的决定性战役奠定基础。
第三阶段,美沙联军将联合展开登陆战,强攻荷台达港。此举目的在于切断伊朗对胡塞的海上补给通道,彻底摧毁胡塞对红海海域的打击能力。一旦荷台达失守,胡塞武装将被封锁于也门西北部贫瘠山区,失去对外补给与支援能力,战力将大幅削弱。
最终目标不仅是军事上的胜利,更是战略资源的掌控。也门近海蕴藏有高达5000亿立方米天然气和大量石油资源。一旦胡塞被彻底剿灭,这些能源资产将被沙特、阿联酋等国瓜分,美国也将重掌红海的战略主动权。
在这场大棋局中,俄罗斯的立场显得尤为耐人寻味。虽然俄罗斯与伊朗签署有战略合作协议,但在美军集结中东并实施猛烈打击胡塞的当口,克里姆林宫却对“伊朗高度戒备”表示担忧,释放出微妙信号。
分析人士指出,这背后可能是俄美之间的利益交换。俄罗斯通过默许美军打击伊朗与胡塞,以换取美国在乌克兰问题上的妥协——即承认俄对乌东四州的控制、推动乌克兰政府重组并限制西方军力介入乌克兰。换言之,美国“卖”乌克兰,俄罗斯“卖”伊朗。
伊朗在当前局势下面临双重压力:一方面要应对以色列的直接威胁,另一方面还需维系对胡塞、真主党等“抵抗阵线”的支援。若伊朗真被迫停止对胡塞的援助,胡塞势力的持续作战能力势必将遭遇重创。
但问题也在于,即便外部封锁再严、打击再狠,也门胡塞武装以其顽强的抵抗意志和独特的“游击+导弹战”方式,在过去十年间屡屡制造惊人战果。西方专家约翰·米尔斯海默甚至评论道:“特朗普可以从现在开始轰炸他们直到世界末日,但胡塞仍将屹立不倒。”
的确,胡塞武装并非等闲之辈。多年来在战火中形成的战斗体系和战术灵活性,加之高度宗教动员与地域优势,让他们屡屡在面对强敌时展现惊人韧性。即便被迫退守山区,胡塞依然可能采取地雷战、伏击战以及针对性导弹袭击等方式对美军及其盟友实施打击。
因此,这场即将全面爆发的中东战事,远非“清剿行动”那般简单。它是美俄、伊朗、沙特等多方角力的缩影,也是全球资源与战略控制权争夺的真实写照。在这一大背景下,驻韩驻日美军被抽调,不仅反映美军战略重心的转移,也给亚太地区留下诸多不确定性。
可以预见,一旦也门战局告一段落,美国的下一个战略焦点很可能就是伊朗本身。届时,中东局势将面临更加剧烈的震荡与重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