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4月初,乌克兰首都基辅再度陷入战火。俄罗斯军队发起了迄今为止最大规模的一次远程精确打击,对基辅及其周边地区实施了高密度火力覆盖。伴随着KH-101、KH-55空射巡航导弹、以及从图-95SM战略轰炸机上发射的3M54 Kalibr导弹的轰鸣声,整个基辅上空烈焰冲天、火光蔽日。城市核心区域所罗门斯基区、达尔尼茨基区、奥博隆斯基区先后发生爆炸与火灾,乌克兰消防队紧急出动,才勉强控制局势。
本次攻击的最大特点是打击目标的高价值与打击规模的系统性。据悉,俄罗斯此轮突袭的核心目标之一,是乌克兰境内的重要无人机组装厂与军工设施。俄方情报显示,这些军工厂与西方国家配合,正在加速无人机制造与维护,为乌克兰实施对俄纵深打击提供技术与弹药支持。因此,对这些工厂的打击,实际上是一场军事工业的“定向瘫痪战”。
同时,此次空袭也揭示出乌克兰防空体系面临的极限问题。长期以来,被视作基辅“护城盾”的爱国者防空导弹系统首次被证明无法承受俄军如此高强度、分布式、饱和式的打击。尽管爱国者PAC-2GEM与PAC-3导弹系统在过去的数次战役中成功拦截了多种俄制巡航导弹与弹道导弹,甚至击落过苏-24和苏-35S战斗机,但其固定部署特性与导弹库存短缺暴露出致命弱点。
根据乌克兰空军的报告,目前基辅地区部署的爱国者导弹数量已严重不足。在3月初CNN就曾警告称,乌军爱国者导弹库存将在几周内耗尽。而到4月初,乌军防空能力的迅速衰减也终于被战场现实验证。俄军通过电子侦察和雷达反辐射导弹锁定了爱国者雷达阵地,在几轮打击中令其遭受重创,拦截率从过去的80%以上骤降至50%左右。
更为严重的是,爱国者导弹系统的战略部署存在“资源错位”问题。本应优先保护乌军关键前线设施、军工厂和空军基地的导弹防御系统,过多集中部署在基辅、利沃夫、哈尔科夫等城市,承担了大规模城市防空任务。
除了防空体系的失衡,俄罗斯的打击策略也体现出其对高价值目标和导航精度的重新评估。在无法使用GPS与北斗军码的情况下,俄军依靠GLONASS系统及自身惯性制导技术对大型目标实施打击,尽管误差可能高达200-300米,但对于军工厂、发电站等“大块头”目标而言仍具极高破坏性。反复打击不仅削弱了乌克兰的军工产能,更扰乱了其能源供应链与军备生产节奏。
而俄军在前线的整体战略,也进入了新的“慢啃阶段”。格拉西莫夫总参谋长在向普京的战况汇报中指出,俄军已成功摧毁乌军1500套北约装备,敌方正在逐步被战略孤立。在春季道路泥泞与天气复杂的背景下,俄军不再进行大兵团快速推进,而是采用“多点试探、步步紧逼”的策略,寻找乌军防御缝隙,再集中力量突破。
可以看出,当前俄军作战风格日趋稳健,依靠强大的火炮覆盖、无人机侦打联动与充足弹药进行绞杀战。而乌军则在空防资源枯竭、后勤压力增大、军工产能遭打击等多重困境中疲于应对。
乌克兰的防御选择也再次引发战略思辨:在资源有限的条件下,是应该集中防御军用目标,还是继续在城市防御中投入重兵?这关系到未来几个月乌克兰战争防御模式的生死选择。
从目前局势来看,俄罗斯借助其工业潜力、技术适应能力与逐步掌握的战场节奏,正逐步从防御转为战略主动。而乌克兰则需要在外援迟滞与内部资源紧张的双重背景下,重构其国防思路。
接下来的数月,将决定乌克兰能否守住核心区域,也将决定这场旷日持久战争是否走向一个全新阶段。
俄罗斯前线的武器装备缺了才慢慢打,等一个把月后会大规模进攻。
俄吹[呲牙笑][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