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嘉靖三十四年,公元1555年,发生了一件战争史上神奇的事件,53个倭寇从浙江上虞登岸,在80多天的时间,横行浙江、安徽、江苏三省,洗劫了杭州、严州、徽州、宁州、太平县等20多个州县。
53个倭寇一路杀到明朝留都南京,倭寇前后行经上千里,杀伤杀死明朝官兵合计4000余人,其中包括1个御史、2个县丞、2个指挥、2个把总,最后被有绝对优势的明朝官兵全部剿杀。
这不是小说,也是影视剧,而是真实的历史,这事在《明史》中有记载:
《明史 列传 卷二百一十 日本》:时贼势蔓延,江浙无不蹂躏。新倭来益众,益肆毒。每自焚其舟,登岸劫掠。自杭州北新关西剽淳安,突徽州歙县,至绩溪、旌德,过泾县,趋南陵,遂达芜湖。烧南岸,奔太平府,犯江宁镇,径侵南京。倭红衣黄盖,率众犯大安德门,及夹冈,乃趋秣陵关而去,由溧水流劫溧阳、宜兴。闻官兵自太湖出,遂越武进,抵无锡,驻惠山。一昼夜奔百八十余里,抵浒墅。为官军所围,追及于杨林桥,歼之。是役也,贼不过六七十人,而经行数千里,杀戮战伤者几四千人,历八十余日始灭,此三十四年九月事也。
有明一朝,嘉靖时期倭寇最为严重,根据统计,嘉靖一朝,倭寇骚扰明朝达到628次,占到明朝倭寇总骚扰次数的80%。
倭寇
尤其是江浙一带,无一遭受倭寇的蹂躏,发生在1555年的这一次倭寇事件就是如此,倭寇每次登陆后,焚烧自己的船,显示出必死的决心,然后上岸抢劫。
这一批53人的倭寇从上虞登陆后,向西打劫浙江淳安,突破徽州的歙县,到达安徽的绩溪、旌德,又经过泾县,奔向南陵,到达芜湖。
倭寇在长江南岸放火焚烧,之后奔向太平府,进攻江宁镇,直接侵犯南京,倭寇首领穿着红衣戴着黄色的帽子,率领余众攻打大安德门。
南京城大为震惊,要知道南京在当时是明朝的留都,除了北京之外,就数南京最为重要,如此重要的留都,居然被53个倭寇突袭,也难怪会震惊了。
时任南京兵部尚书的张时彻下令关闭城门3天,让南京百姓自备粮食、器械,登城守卫,城内至少有数万明军士兵,至少百姓就更多了,区区53个倭寇就把南京吓成这样。
53个倭寇一路打到南京
倭寇攻城2天,虽然没有成功,但击杀明军近千人,其中杀死二把总指挥。
而倭寇自己人却一无伤亡,这简单是奇迹,最神奇的是倭寇离开时从容不迫,南京守军竟然不敢追击,仍然紧闭城门过了一天。
事后,兵部尚书张时彻被御史弹劾,后辞职,这是后话。
倭寇离开南京后,又朝秣陵关进发,从溧水向溧阳、宜兴流动,并洗劫了溧阳和宜兴。
后来明朝官兵从太湖出发,准备追击倭寇,倭寇听说后,越过武进,抵达无锡,驻扎惠山,倭寇一天一夜奔走了180多里,抵达浒墅后,结果被官军包围。
明军追击到倭寇到杨林桥,终于将这群倭贼歼灭,事后发现倭贼人数只有六七十人,大为震惊。
《筹海图编》:盖此五十三人者,滑而有谋,猛而善斗,殆贼中之精选,非常贼也!
明朝兵部尚书胡宗宪主编了一本《筹海图编》的军事书籍,抗倭名将谭纶、戚继光等人也有参与,《筹海图编》中记载嘉靖三十四年的这一次倭寇人数是53人,与明史不一样。
明军太弱
到最后明朝仍然搞不清楚倭寇到底有多少,一般认为这次的倭寇是53人,以胡宗宪的为准,毕竟他是负责江浙地区对付倭寇的最高军事主官,对当地情况较为熟悉。
那么问题来了,53个人的倭寇就能攻打南京城杀死杀伤近千人,而自己毫发无损,在80天时间里,流窜三省,杀死杀伤明军四千余人,他们是怎么做的?
1、倭寇是精锐。
这53个倭寇,被认为是精锐中的精锐,类似于现在的特种部队一样,既有谋略,又骁勇善战,不是普通的倭寇。
《明世宗实录》:引弓射之,贼悉手接其矢,诸军相顾愕贻,逐俱溃。
《明世宗实录》记录得更离谱,在南陵县,明军包围了这股倭寇,明军官兵用箭射向倭寇,倭寇个个能用手接住箭,明军官兵愕然不知所措,直接被倭寇打崩溃。
如果这些记载是真的,那这批53人的倭寇真是特种部队一样的精英,倒有可能做到,但是徒手接箭还是太过神奇,夸张的成份居多。
这批倭寇是精锐
弓箭是有射程的,如果倭寇在射程边缘,箭的力度就显得很小了,徒手接箭似乎有可能,但从明军官兵而愕然的表情来看,肯定在射程范围之内的。
不管怎么说,这批倭寇绝对不简单,但是,即使人人是特种兵一样的精锐,在冷兵器时代,也不至于纵横三省,还能攻破,还能击杀明军四千余人。
2、明军太过弱鸡。
明朝嘉靖时期,各种矛盾集中爆发,嘉靖帝有20余年又不朝,朝中政治腐败,贪污成风,地方上豪强势力恶性膨胀,侵夺土地、房产,士兵的军饷短缺,粮食不足。
各种因素之下,导致明军战斗力超级弱,简直不堪一击,根本就无心应战。
嘉靖年间,持续数十年的倭寇之乱,导致沿海的浙江、江苏、福建等地造成毁灭性破坏,杀伤人民百余万,明军死伤更是不计其数,与倭寇作战,光是武将战死的就达107人。
戚继光之前的明军战斗力太差
明军这种战斗力,根本无力与倭寇作战,所以戚继光在组建军队对抗倭寇时,根本不从明军中抽调,而是另外招募义乌矿工和农民参与,这批人重新训练,保证军饷,才能有超强的战斗力。
3、明朝的海禁政策。
由于争贡之役,明朝废除了与日本的贸易,导致两国之间的贸易转入地下,有相当一部分沿海的居民因为利益受损与倭寇联合在一起,反抗明朝。
倭寇并非全部是日本人,还有相当一部分明朝沿海人及东南亚人,嘉靖年间,最著名的倭寇头子汪直就是明朝人。
汪直就是反对明朝海禁的代表,他的诉求就是恢复贸易,代表着很大一部分与贸易有关的明朝沿海居民,明朝禁止海运与贸易,断了这些人的活路,他们就加入倭寇与明朝为敌。
《明史 列传 卷二百一十 日本》:大抵真倭十之三,从倭者十之七。
明朝官方的说法是:倭寇中70%是明朝人,30%才是日本人。
53个倭寇长驱直入到南京,不会迷路,没有明朝人做内应是不可能的,这些人轻车熟路,对中国江浙一带非常熟悉,表面上是53个人,暗地里有多少人带路就难说了。
嘉靖时期的倭寇70%是明朝人
明朝强硬的海禁政策,是导致倭寇的主要原因,一禁了之不仅没有化解矛盾,反而激化了矛盾,这是倭寇屡禁不止的原因之一。
明人何良俊在日记中写道:
今以七十二暴客扣门,即张皇如此,宁不大为朝廷之辱耶?
如今72个倭寇就能如此侵犯,张狂如此,这难道不是朝廷的耻辱吗?
这确实是明朝的耻辱,是各种原因叠加在一起的后果,好在戚继光后来基本肃清沿海一带的倭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