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5年那会儿,李讷像平常一样,到监狱探望江青。
这次跟往常不一样,她身边还多了一位男士。江青好奇地瞅了瞅那位男士,心里头直犯嘀咕,接着眼神就忐忑地挪到了李讷身上。
李讷急忙澄清道:“妈,这是我对象,我俩打算结婚了。”
江青心里头稍微松了口气,她用眼角的余光偷偷打量了下站在李讷旁边的那个男人。那个男人见状,连忙开口说:“我叫王景清,现在在云南某个部队当参谋呢。”
江青这时才露出一丝笑容,说道:“我女儿的眼光确实挺准的,瞧瞧你现在的样子,年轻时肯定是个英俊的小伙子。”
江青再次望向李讷,神情庄重地问道:“你俩是怎么碰上的?”
江青这样问,心里头其实是怕李讷又吃亏,毕竟李讷之前那段婚姻没走好,这回她得亲自替孩子把把关,确保万无一失。
那个天上掉下来的林妹妹,情窦初开尝爱恋。
江青和毛主席成婚后,只有李讷这一个宝贝女儿。
毛主席有两个闺女,大闺女叫李敏。自打贺子珍身体不好后,李敏就大多时间陪着她,不常跟毛主席住一块儿了。只有放假的时候,李敏才会回到北京,和毛主席见见面,但相聚的日子其实并不多。
李讷的情况很特别,她打从出生起,就一直跟在毛主席的身旁。
打仗那会儿,别的小孩老是东奔西跑的,今天在这个亲戚家住一阵,明天又到那个邻居家待几天,跟爸妈见面的时间少得可怜。可李讷呢,一直跟爸妈待在一起,从没分开过。
毛主席对小女儿特别宠爱,一有空就把李讷叫到身边,教她读古诗词,还给她讲述咱们中国的历史故事。
解放以后,毛主席一家搬进了中南海居住。到了选大学专业的时候,李讷和江青有了不同的看法,两人争了起来。
江青硬是要李讷按她的意思来,去学船舶专业,她说这行以后肯定有发展。
李讷因为受到主席的熏陶,特别喜欢文学。后来,她决定报考北大的历史系。
因为毛主席同样赞成李讷的决定,江青看到父女俩意见一致,只能把自己的不同看法先放一放。
毕业后,李讷先进了编辑社干活。到了1970年,国家号召大家去江西劳动,她二话不说就报了名,主动要求去那边出力。
在那儿,他碰到了自己第一个老公。
李讷从小被主席教导,要她保持谦逊,不能炫耀自己是主席的女儿,更不能享受特权待遇。主席常常对她说,要跟普通人一样,别显摆自己的身份。
所以李讷刚开始上班那会儿,为了不暴露自己的真实身份,就用了个假名,叫肖力。
李讷这个人挺安静的,在班上不怎么爱说话,一有空就抱起书来,能一口气看上一整天,活脱脱一个爱书的人。
有一天,她碰到了一个特别开朗、爱聊天的帅气小伙子。
这小伙子就像个万事通,啥难题到了他那儿都能搞定。
李讷打从娘胎里出来就在部队,是在部队大家庭里混大的。她从小到大都是在食堂解决吃饭问题,自己动手做饭对她来说,那可真是个老大难。不过这事儿难不倒小徐,小徐啥都会做。
而且啊,小徐特别贪玩,他经常开心地蹬着自行车,载着李讷,在农村的田地里到处转悠。
李讷猛然发现,原来生活还有别的样子,也能这样过。
果然不出所料,最后以失败收场。
李讷感觉自己坠入爱河了,于是她连忙给毛主席写信,跟他说说这事儿,还提到自己想要结婚。
接到闺女李讷的消息,毛主席愣了一下,他反反复复地把那信读了好几遍。
李讷写信给毛主席,心里头乐滋滋的,跟他说啊,这个小伙子可不是什么大官家的孩子,就是个普通人,初中学历,干的是服务员的活儿,正合您的心意呢。
毛主席琢磨了一下,觉得也有道理。想当年,他自己文化程度也不高,再说李讷那时候都30多岁了,年纪也不小了。
因为女儿真心喜欢,尽管对方家境不算太好,毛主席最终还是点头答应了。
可江青一听这话,立马火冒三丈,她哪能同意自己的心肝宝贝嫁给一个初中文凭的小子呢。
江青坚决不同意,她对李讷说,你俩所受的教育不同,再加上成长的家庭背景差别也大,这些都会让你们的看法有分歧,以后相处起来可能不会那么顺利。
不过李讷铁了心要嫁人,有了毛主席的点头,父女俩又站到了一块儿,江青没办法,只能又一次把不满憋在心里,气呼呼地离开了。
不过江青那点担忧还真不是多余的,没过多久,问题就显现了。
小徐想让李讷踏踏实实待在家里,尽到一个老婆的责任,对生活别追求太高,能吃饱喝足就行了。
结婚前,李讷看小徐热情又活泼,觉得这是挺好的一点。但慢慢地,李讷就觉得小徐太浮躁了,根本沉不下心来。想跟他聊点有深度的话题吧,也聊不起来。在李讷心里,小徐就变得越来越幼稚,没什么内涵了。
李讷受主席爸爸的影响很深,做什么事儿都要求做到最好。她总是想把工作做得尽善尽美,所以经常加班到很晚。这事儿让她和另一半没少拌嘴,两人老因为这个闹矛盾。
最后,俩人大吵一架,跑到民政局把婚给离了。李讷非要带上儿子一起走。
不过离婚后,李讷才真切感受到,一个女的自己拉扯大孩子真的很不容易。
李讷回到北京,心里头七上八下的,没敢去见爸妈,更没敢跟老爸说自己已经离了婚。她觉得这事儿挺不光彩的。
特别是妈妈江青,那时候就死活不同意,说两家背景不匹配,在一起不会有好日子过。
以前李讷打算结婚那会儿,结果江青还真给说中了。李讷心里犯怵,怕回去见到江青被她一顿批评,所以就更加不愿意回去了。
不过,这世上的事情总是难以完全保密,李讷生活过得艰难的情况,最终还是传到了毛主席的耳朵里。
有人跟毛主席说,李讷带着个孩子,住在北京某个院子的小破房里,下雨天屋顶还漏水,屋里四处漏风,生活过得特别紧巴。
毛主席一听,心里可难受坏了,立马吩咐人从自己稿费里划出8000块钱,赶紧给李讷送去。还特地找人捎话过去,说他想外孙了,想见见孩子。
李讷回到了中南海,毛主席瞅瞅李讷那又瘦又累的模样,眼泪哗哗地流,一个劲儿地自责,说自己没替闺女把好这一关。
江青得知李讷回家后,火急火燎地赶了过来想瞧瞧她。可一瞅见李讷,心里头那个气啊,恨得牙痒痒,嘴上也就不饶人了:“你咋就这么倔呢,真是自作自受!”话音未落,她便气呼呼地摔门走了。
李讷拿到老爸毛主席给的钱后,一点都不敢乱花。她跟毛家人一样,过得很简单,从不摆架子。在李讷住的那个地方,周围人压根不知道她是毛主席的闺女。
拼尽全力,银桥牵红线
当了妈就变得坚强,李讷也不例外。她成为母亲后,也变得十分坚韧。李讷就是这样,为了孩子,她能扛起所有的重担,不畏惧任何困难。无论是生活中的琐碎事,还是面对的挑战,她都能以坚定的态度去面对和解决。这就是李讷,为了孩子,她展现出了无尽的刚强。
由于过去的一些事情,李讷曾有一段时间待在家里,没有工作可做。
尽管李讷那时候生活艰难,精神上也有很大的负担,但她还是尽力不让这些事儿干扰到孩子的成长。
李讷现在在家也模仿起以前她爸教她的方式,给孩子辅导功课。
李讷深信,读书可以让人见识更广,也能让人变得坚强,不畏风雨。
但普通人终究得面对生活琐事,手头常常紧巴巴的。为了孩子,李讷开始学着像北京胡同里的普通百姓那样过日子。
她开始尝试储存大白菜,也动手学做针线活,但这些对一个在军营里几乎长大的孩子而言,实在是挺不容易的。
尽管她拼尽全力去过好每一天,但生活却还是搞得一塌糊涂。
后来,毛主席的警卫员李银桥被调回了北京。他一听说李讷也在那儿,就赶紧找人帮忙问李讷住在哪儿。
但最后,他还是在医院碰见了李讷。
李银桥一到医院,李讷眼疾手快,立马认出了他,小声地叫了声叔叔,随后就默不作声了。
李讷病好回家以后,李银桥和韩桂馨就上门去探望她。
韩桂馨对李讷特别了解,她的工作就是负责照顾领导们的孩子,而李讷就是在她的看护下慢慢长大的。
当李银桥和韩桂馨走进李讷的家里时,他们俩的眼泪就忍不住在眼眶里晃来晃去,马上就要掉下来了。
墙面掉皮掉得厉害,窗户也漏风,屋里冷得跟外面没啥两样,真不明白这母子俩这些年到底是怎么熬过来的。
回到家,李银桥跟老婆合计着,得给李讷找个小伙伴,可琢磨来琢磨去,就是没找到合适的人选。
这时候,王景清这位警卫员也来北京游玩了。
王景清早些年和老婆分开了,到现在还是一个人,这不正好合适嘛?李银桥心里琢磨起来。
碰到王景清,李银桥跟他简单一讲,王景清当场就点头答应了。
王景清提到,其实我老早就跟李讷认识了。
李银桥心里挺纳闷,李讷除了长大上学那段时间,一直都跟在主席身边,哪有机会碰到其他部队的人啊。
王景清提醒我道,你还记得不,我以前是刘少奇的警卫。那时候,我老跟着刘少奇去毛主席住的地方。那会儿,李讷还小得很,连个小板凳都够不着坐呢。
主席经常爱把李讷抱在怀里,对她特别疼爱。
有次我一进门,就看见主席正偷偷地把碗里的鸡蛋夹到李讷碗里,还冲她眨眨眼,示意她别声张。
那时候,李讷老爱穿那件带小花的外套,头发梳成俩小辫子,一天到晚活蹦乱跳的,嘴里还哼着乡亲们教她的那些民歌。
李银桥听完就笑了,他说道:“不知道李讷还能不能想起你来。”
李银桥和韩桂馨邀请李讷带着她的孩子来家里吃饭,说是想给她们母子俩换换口味。趁着这个机会,他们安排李讷和王景清见了个面。
一瞅见李讷,她就觉得好像在哪儿见过,挺面熟的,但就是想破脑袋也想不起具体是在哪儿碰过面。
李银桥跟李讷讲了讲王景清的事儿,李讷听完就笑了起来,觉得有点害羞。不过,当李银桥提议说要给他们牵线搭桥时,李讷却摇了摇头,直接拒绝了。
李讷跟李银桥聊起,说自己这身份挺难办的,毕竟是江青的女儿。现在我这情况,走到哪儿人家都得躲着点,加上我身体也不咋样,还带着个孩子,真不想给人添麻烦。
我之前婚姻没走好,跟王景清啊,咱们还是当好朋友处吧。
尽管李讷拒绝了他,王景清却没有气馁。有次去北京办事,他顺便约李讷出来散步。
后来,在快退休那会儿,他索性把工作转到了北京,这样就能多陪陪李讷了,两人相处的时间也多了起来。
老一辈人的爱情啊,有时候就像那淡雅的水墨画,虽然看上去简简单单,但里头藏着的浪漫可真不少。
王景清特别有本事,在李讷儿子看来,这位王叔叔就像是魔术大师一样神奇。
王叔叔每次到访,家里总能有些新气象,原先窗户上那被风吹得破破烂烂的塑料纸,换成了透亮的玻璃。这样一来,不光厨房里飘出的香味能闻得一清二楚,就连那香喷喷的肉也能直接端上桌享用。
有时候,就连李讷也会心里犯嘀咕,心想王景清该不会真的是从田螺里蹦出来的姑娘吧。
李讷的家里头现在充满了温馨,李讷也开始露出了笑容。
之后,李讷去探望江青,江青察觉到李讷变得健谈多了,性格也开朗起来。每当聊到王景清,李讷就滔滔不绝,满脸都洋溢着幸福的笑容。
江青瞧着女儿心情渐渐晴朗起来,虽然她嘴上没提,但心底里那是真真的欢喜。这回,总算是给她找了个靠谱的人。
相互了解,一路同行,日子过得温馨又满足。
1984年,李讷和王景清办了个挺朴素的婚礼。
李讷老爸生前的好朋友杨尚昆,得知这个好消息后,专门送来了当时很难买到的巧克力和一条被罩。
在延安这片土地上长大的娃,不管他是谁家的,都跟自家的心头肉没啥两样。
王景清娶了李讷后,两人一块儿去探望了江青。
江青虽说早从闺女那儿听到过王景清的一些事儿,但她还是忍不住一遍遍打听他们咋认识的,后来又咋结的婚。问了好一阵子,她这才算是点了头,表示认可了。
之后,他俩一有空就去探望江青。王景清还会带上自己写的书法,给江青瞧瞧,江青看了特别喜欢,赞不绝口。
瞧着女婿和女儿这么合得来,兴趣相投,江青心里头别提多高兴了,索性把自己一辈子积攒下来的书,全都赠给了李讷和王景清。
王景清比李讷年长十多岁,他和李讷结婚那会儿,都已经57岁了。不过,他几十年的部队生活,让他身体倍儿棒。
跟王景清比起来,李讷在那十年的大动荡里遭了不少罪,结果身子骨儿反倒没他硬朗。
李讷老得往医院跑,王景清就每天都提前到医院,帮她排队挂号。他看到李讷挤公交挺遭罪的,干脆买了一辆三轮车,让李讷坐上去,然后他蹬着车带她去医院。
李讷总叮嘱王景清要多动动,保持身体锻炼,他俩还经常一块儿出门,就像北京大街上那些老夫老妻,悠闲地四处走走逛逛。
后来,李银桥去李讷家串门时,一看厨房里全是王景清在忙活,他感到非常吃惊。
李讷乐呵呵地说,我做饭那手艺,真拿不出手,上不了大场合。孩子现在特别爱吃老王烧的菜,我现在是享了大福了。
李讷和王景清已经一起度过了34年的快乐时光。他们就像普通老百姓那样,每天的日子都过得简单又自在。他们的生活中没有那些惊天动地的爱情故事,但有的是彼此间的默默关怀和互相尊重。两人相处得就像是一家人,温馨又和谐。
李讷和王景清把日子过得就像一封平常的家信,家信里头没有那些花哨的词语,满满当当的都是实实在在的关心和简单的问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