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江男主撒贝宁央视天团状元郎这才是让孩子努力的最好原因

优米MaMa 2020-12-10 18:25:52

这段时间,漫不经心炫富的“凡尔塞文学”出圈了,它的火爆让央视主持人撒贝宁再一次翻红。那个曾说:“我20岁就发愁,怎么才能平庸一点呢?”、“北大也还可以”的撒贝宁彻底爆红。

小撒出圈后,有好事网友起底了他的过往。不扒不知道,一扒吓一跳,网友惊呼:这何止是凡尔塞鼻祖,晋江男主光环也就不过如此吧:

小撒保送北大的梗不用提。上了北大后,更是一骑绝尘。学生期间太活跃,以一己之力担任了北大广播电视台副台长、北大戏剧社社长、北大合唱团团长,一个人撑起一台戏的节奏啊!酸柠檬的我想当然地认为,参加这么多社团,总得耽误学业吧?

事实证明,男主光环根本不是说说而已!社团活动太多,没时间上课,他就把整本书背下来,门门功课85以上,学分一分不少,课业丝毫没落下!与此同时社团也被他搞出了名堂,合唱团获得全球大学生合唱大赛金奖。不仅如此,大四本来能去北京最高法的他,由于被保研被迫放弃了,放弃了……

研一成今日说法主持人后,他更是让一个法制节目的收视率赶超了新闻联播,当年《今日说法》的火爆程度不下现在各大综艺。不仅如此,闲暇之余他还去参加了央视主持人大赛,结果4个评委破格给了满分,冠军又被收入囊中……

工作后,小撒业务能力越来越扛打,近几年开始试水综艺,凭借三寸不烂之舌再次圈粉。有网友言简意赅地总结了撒贝宁的“人设”:开了“金手指”般的人生让人望尘莫及。

央视天团,凡尔塞之路,一剑封喉!

撒贝宁在凡尔塞的道路上一路狂奔,原以为这种“人设”是个例。一直以为人生在世,总要见识几个天才,小撒这种人生来就是拉仇恨的。但看了《你好生活》后,我开始思考到底是因为天才,还是有别的更深层的东西?

《你好生活》节目组,邀请了康辉、李梓萌和张蕾三位主持人与小撒、尼格买提一起“团建”。本来温馨的团队活动,却因几位主持人的“凡人凡语”上了头条。

尼格买提、康辉和张蕾提起当年艺考情节。张蕾说:“我当时是艺术类第一”,小尼听后轻飘飘的来句“我也是第一呀”,谁知一语未了,一旁的康辉早已按耐不住,淡淡地说:“谁不是第一?”

是,是,是,你们都是第一,我们才是拖后腿的人。央视天团傲娇起来,真是没别人什么事~

虽然是综艺节目,但它却释放出一个强烈的信号:那些优秀的人,远比你看到的要优秀百倍!

前段时间看到一篇文章,一位清华大学教授告诫当代的父母:不要太焦虑,80%的孩子以后会是普通人。所以,她希望家长不要逼着孩子学习,要让孩子放轻松,顺其自然。

说实话,第一次看到此文,我觉得说的好有道理,我自己就是一普通人凭什么要求孩子成为天才。但细细一琢磨好像有点不对劲,教授的孩子虽然一直散养,但从小就是中关村一小、清华附中、一路走来哪怕平庸又能平庸到哪去呢?

而我们普通人呢?如果真的顺其自然,孩子恐怕连高中都没得上。生活中很多妈妈“鸡娃”,从3岁开始英语启蒙、数学启蒙、各种兴趣爱好。虽然不想承认但必须实事求是地说,身边这些从小被“鸡”大的孩子,肉眼可见地比同龄人优秀。

闺蜜家的孩子,不到4岁,已有2年多的英语口语史了,一口流利地英语与外国人对话完全无压力。从孩子会叫爸爸、妈妈开始,英语就成了她的辅修,一路走来英语可以媲美母语了。

看着闺蜜打鸡血般鸡娃,我这佛系老母亲有些看不惯了。“不到2岁的娃,折腾她干啥?小心适得其反,孩子被你弄的讨厌英语了!”。事实证明,我的担心完全多余了,当孩子的兴趣被激发出来后,知识只是顺带的产物。

闺蜜告诉我,她每周末都会带孩子去大学英语角,让他跟那些哥哥、姐姐们聊天。由于年龄小每次出场都是团宠,再加上哥哥、姐姐们毫不吝惜地夸赞,让小家伙学习热情高涨。还有一次逛街,碰到一个外国小姐姐问路,小家伙磕磕巴巴地指了路后,小姐姐一颗棒棒糖更是点燃了她学习的热情。

闺蜜还告诉我,最近幼儿园举行英语比赛,小家伙毫无悬念地拿了第一,现在每天听英语已经成了她雷打不动的习惯。你看,我们自以为是地认为,别人的成功缘由天才,而事实上他们却早已练习了无数个小时。

“努力”才是我们能留给孩子最大的财富

不知道什么时候开始,“佛系家长”成了标杆,越来越多的家长相信,培养孩子要顺应天性,任其发展,哪怕她已势不可挡地成为了一个普通人,我们能做的就是在一旁静静地看着就好。真的应该这样吗?我并不这么认为。

我们需要的不是袖手旁观,而是和孩子一起寻找人生的意义。而在我看来,这意义无非是努力成为更好的自己。

最近在看《令人心动的offer》,被里面的一个大男孩圈粉了。他不似其他实习生有学霸身份加持,而是来自一个普通的二本院校——常熟理工学院,毕业后做了一年销售,发现与自己的期望相差太远,于是裸辞去考研,背水一战考进了华东政法大学。毕业后又辗转在各律所实习,为了去君合面试再一次裸辞。他就是实习生——丁辉。

这种为梦想不断突破自己的行为,在4位代教律师看来却是一堵隔在君合和丁辉之间的墙。于是有了:

第一轮考核,明明丁辉按时完成给客户的回函,却因写错一个词成了最后一名;

第二轮辩论赛,毫无辩论经验的他,在队友被虐到体无完肤之时,力缆狂澜切中对方要害,逻辑环环紧扣,但又一次被带教律师抛弃;

第三轮商务谈判,与他搭配的小姑娘在谈判关键点选择退让,让谈判陷入了僵局;

第四轮,在明知自己有可能被淘汰的情况下,丁辉稳住情绪,鼓励队友,条理清晰地画了小区平面图、做了人物画像,相比而言对手的逻辑分析就有些差强人意了,但却因运气好发现了重要物证,躺赢了比赛。

节目中一次次被选择放弃的丁辉仿佛成了“努力”的代名词。于是有人说:努力进入顶尖律所实习,又能怎样?普通院校的你,结局还不是被淘汰!

但我却想说,虽然丁辉在节目中被淘汰了,但他确实通过自己的努力让自己站在了一个更大的舞台。业内人士从节目一开始就爆料过:君合本身就是好大学本硕的聚集地,丁辉融不进去,他们也根本没想要。但就是凭着一股韧劲,他愣是让这个不可能变成了可能,成为君合的实习生便是最好的证明,你说对吗?

其实说白了,挡在丁辉和君合之间的鸿沟,就是那一纸文凭,试想如果丁辉也有名校加持,他的际遇一定会不一样吧。所以,我真的建议各位家长不要轻信“佛系”,我们普通人根本没有“佛系”的资本,我们只能拼尽全力地“鸡娃”和“自鸡”才能让孩子站在一个更高的平台,不至于因为起点太低而受人白眼。

远离劝你“佛系”的人!

“佛系”永远是留给那些有能力让孩子佛系生活的家长,而我们普通人,活着就已经很艰难了,倘若再放弃“努力”,我们还拿什么跟那些手握资源、人脉的人比呢?所以,真的要远离那些劝你“佛系”的人!

对待孩子的教育也是如此,那些劝你放下焦虑,鼓吹“教育就该顺其自然”的人也一并远离吧。学过心理学的人都知道,孩子虽然情感丰富,但辨别是非能力较弱。如果家长从小就奉行“佛系生活”,孩子会理所当然地认为这就是生活本身,慢慢地他们会放弃拼搏,开始佛系。想想十几岁的孩子们整天说着:“无所谓”,“又能怎样?”之类的佛系词汇,这不是很恐怖吗?

未来生活怎样,我们不得而知。唯有教会孩子“努力”才能以不变应万变,这也许才是让孩子努力的最好原因,你说对吗?

0 阅读:436

优米MaMa

简介:与千万妈妈一起成长,探讨科学育儿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