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们对西方元素的翻译,不少都过度美化了,应该还其本来面目

傲白评国际 2023-03-04 14:16:05

公元1689年,大清和沙俄签订了《尼布楚条约》。在条约的拉丁文版本中,一等公佟国纲的公爵被翻译成primi ordinis comes,并不是我们今天所熟知的Duke。同一时期西方翻译的《中国哲学家孔子》一书中,也把鲁哀公翻译成regulus regni Lu,也不是Duke。可见至少在这个时候,中国的公侯伯子男等爵位并没有和西方的五等爵关联起来。

今天我们在翻译西方历史的时候,会把西方的五等爵Duke、Marquess、Count、Viscount、Baron直接翻译成公、侯、伯、子、男,这确实有助于我们的理解,但实际上这样翻译并不贴切。

事实上,在中西方的长期交往中,一直都存在许多认识上的误区。尤其是双方对于对方的爵位系统的了解,始终处于认识上模糊不清的状态。就在《尼布楚条约》签订104年后的1793年,英国使臣马戛尔尼访问中国,接待他的广东巡抚郭世勋就为如何翻译马戛尔尼的爵位绞尽了脑汁。

在国书中,马戛尔尼的爵位是George Lord Viscount Macartney, Baron of Lissanoure,如果按今天的翻译应该翻成“乔治马戛尔尼子爵大人,利萨诺尔的男爵”。这在中文里是读不通的,怎么既是子爵又是男爵呢?都已经是更高的子爵了,不可能还同时拥有另一个男爵的头衔。

郭世勋手下的通译看到这个直接就傻了眼。因为那个时候Viscount不翻译成子爵,Baron也不翻译成男爵,他们根本不知道该怎么翻译马戛尔尼的爵位。最后通译硬是生造出了这样一段文字:

“热沃尔日 马里格德呢 公 哩萨诺 吧隆”。

其中热沃尔日 马里格德呢是乔治马戛尔尼的音译,Lord Viscount被翻译成了“公”, Baron则直接音译成了“吧隆”。估计乾隆皇帝看了这份国书也要头大:这个马戛尔尼是个公爵?后面叽哩哇啦吧隆又是什么玩意儿?

【乾隆最后按照公爵的规格接待了马戛尔尼】

事实上马戛尔尼此时刚刚被加封为伯爵还不到一年,离公爵还差得远。但国书中并没有出现今天代表伯爵的Count一词,可见在那个时候,双方的五等爵是互不相通的。

又过了约50年,清朝在鸦片战争中战败,中英两国签订了《南京条约》。英国签约代表为普鼎查男爵,在条约的英文版中则用Baron来代表男爵,这和今天的翻译完全一样。此后,普鼎查的爵位晋升为伯爵,后来签订的《中英天津条约》中,则用Count代表伯爵。说明这个时候双方的爵位体系才正式对应起来。

【现任的英国威斯敏斯特公爵】

但也有西方学者对此表示了异议。如雅各济就认为这样的翻译简直一团糟。雅各济熟悉中国历史,他认为Duke不应该对应公爵,而应该对应节度使,Marquess也不应该对应侯爵,而应该对应防御使。中国的公、侯应该翻译成Just和Talking等。

但他的反对声并没有掀起多大的浪花,中西方五等爵位的对应这个时候基本上就算是定下来了。算起来到现在也不过才一百多年的时间。此后随着中西方文化交流的增加,越来越多的西方元素被翻译成中文。但就如同西方的五等爵被翻译成公侯伯子男一样,在翻译的过程中总体有拔高和美化的趋势在里面。

【把这吐火的大蜥蜴翻译成龙,实在是抬举他们了】

如西方那种有翅膀、会吐火的大蜥蜴被翻译成龙。浑身红彤彤的不死鸟被翻译成凤凰,Emperor被翻译成皇帝,God翻译成上帝,实在是抬举他们了。这里面有许多是当时西方传教士们的功劳。他们只管好听,而不管是否贴切。

类似的还有内阁、首相等等,都和中国的原意并不相符。甚至于美国的State也不应该翻译成州,更贴切的应该是邦,如弗吉尼亚邦,阿拉巴马邦,听起来是不是有点三哥的味道了?至于Duke不如直接翻成杜克,Emperor翻成恩派尔,这才是其本来面目。

0 阅读:6

傲白评国际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