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5个人里只有1个人能考上公务员,这是2024年的真实数据。
考上了,就等于拿到了「铁饭碗」,从此过上清闲稳定的生活。
至少大家都是这么想的。
但真相好像跟大家想的不太一样。
看到一组有意思的数据:近5年里辞职的公务员,83%都是入职不到5年的年轻人。
他们为啥要走?
调查显示,65%的人提到「工作内容」和「晋升空间」这两个词。
这数据让人挺意外的。
按理说,公务员工作稳定,饿不着,放着好好的日子不过,非要往外闯是为啥?
要理解这个问题,得先说说体制内的工作是啥样。
早上来单位,先翻会儿文件,还没看完,领导一个电话来了:「小张,来会议室开会」。
会议从上午开到中午,全程就是听领导讲话,做做笔记。
下午刚坐下,又要写材料,接待群众。
一天下来跑前跑后的,但总觉得好像啥也没干成。这种感觉最要命,天天忙是真的,但专业能力没提升多少也是真的。
要是工作内容单一也就算了,更让年轻人着急的是晋升。
从科员到副科级,按正常路子得熬8年。
要是想当正科,那得等12年。
啥概念?
一个985毕业的年轻人,35岁可能还在干科员的活儿。
再看看在私企工作的同学,人家说不定都是中层领导了。
但这个制度设计就是这样,它需要你慢慢来,一步一步熬。
可现在的年轻人哪受得了这个?
调查数据显示,90%的年轻公务员都想在35岁前当上科级干部。
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这落差谁遭得住?
还有钱的问题。
别看现在考公务员的人多,但实际工资真不高。
拿深圳来说,2024年普通科员税后月薪1万左右。
放在深圳,这工资也就够基本生活。更扎心的是,看看周围在互联网公司的同学,人家应届生就开2万+,差距一年比一年大。
以前体制内还有点「额外收入」,但八项规定之后,这些都没了。
工资就是工资,一分不能多。
有个调查挺有趣:98%辞职的公务员后来说后悔了,主要原因是「外面压力太大」。
听起来很矛盾:知道外面不好混,为啥还要往外跳?
其实仔细想想就明白了。
工资低也就算了,关键是在体制内待久了,人容易失去奋斗的动力。
有个辞职的公务员在网上写道:「在单位的时候,感觉自己就是个螺丝钉,哪里需要往哪搬。
现在虽然忙,但至少知道自己在干啥,为啥干。」
这种心态在经济发达地区特别普遍。
数据显示,深圳、杭州这些城市的公务员辞职率明显高于其他地方。不过从全国来看,公务员的总辞职率其实很低,一直稳定在0.1%。
为啥会这样?
因为在不同的地方,当公务员的体验完全不一样。
经济发达地区机会多,公务员的工资跟当地收入水平比起来差距越来越大。
而且身边都是高收入人群,这种对比天天在眼前晃,谁能淡定?
但在欠发达地区,公务员的工资和社会地位相对都不错,自然安心得多。
选择离开的人,发展路径也不太一样。发达地区的年轻人一般选择去企业或创业,欠发达地区的更倾向于考个事业编,换个岗位继续在体制内发展。
有个数据挺有意思:有公务员背景的人创业,成功率比普通人高15%。
这也好理解,在体制内工作过的人,对政策更敏感,人脉资源也更丰富。
现在不少企业专门设立政企关系岗位,就是冲着这些有体制内经验的人来的。
但创业真的有那么好吗?
数据显示,90%的创业项目在三年内就倒闭了。
即便是有公务员背景的创业者,失败率也在75%以上。
这么看来,无论是留在体制内还是选择离开,都没有绝对的对错。
体制内讲究稳定循序渐进,外面的世界节奏快机会多。有人愿意慢慢来,有人想快点冲,这都是普通人面对人生选择时的真实想法。
要我说,那些离开的人,未必是因为外面多好,可能只是不想在最年轻的时候,就把自己框在一个既定的轨道里。
至于这个选择值不值,可能每个人的答案都不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