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赵元任、梁启超、王国维、陈寅恪、吴宓
1
民国时期著名国学大师王国维自沉颐和园昆明湖身亡一事,不知为何,我在大学时代的课堂上留下的印象,是他为国家民族大义而有此举。近读《南渡北归》才知道,这印象舛错甚远。
关于王国维自沉的原因,有多种说法:殉节明志,竭尽清遗臣之忠诚;不忍目睹传统的衰落,甘愿为文化献身;忧虑北伐军攻占北京后,可能遭受侮辱和杀害;因与亲家罗振玉交恶,最终在债务压迫下含恨而亡;与屈原投江相似,都是以“尸谏”的形式,试图劝阻末代皇帝溥仪依附日本;还有妻妾出轨,不堪其辱……
对这诸种说法,研究者历来纷争不已。我当然无能置论,只是对罗振玉逼债致死说,有些唏嘘感叹,觉得未见得不是原因之一。
罗振玉与王国维的关系,起于师生,三十多年中,罗对王有伯乐提携、经济资助、学术切磋、仕途举荐等多重友情与恩遇,亦师亦友,情谊深厚。1919年,他们还结成了儿女亲家——王国维长子王潜明娶罗振玉小女儿罗孝纯。友上加亲,关系更深一层。
世上的很多种关系,都是亲极而反疏的吧,何况罗王之间还长期存在施恩与接受的不平衡。他们最后的彻底决裂,正是这种不平衡关系的必然结果。
罗振玉自恃对王国维有长期接济之恩,后又有举荐他到溥仪身边做南书房行走之功,多次要求王为他向溥仪呈折而王因不愿卷入罗与溥仪身边其他势力的争斗而婉拒,罗因此而心怀嫌隙。
1926年,王国维长子——罗振玉女婿王潜明英年(27岁)病故,罗振玉从天津到上海吊丧,不打招呼自行带走了居孀的女儿罗孝纯,导致两人、两家关系的彻底破裂。王国维三番两次给儿媳罗孝纯汇寄王潜明逝世抚恤金,还准备把次子的大儿子过继给罗孝纯以作她后半生的依靠,罗振玉不仅拒不接受王国维好意,还在书信来往中,居高临下颐指气使地露出“富不受贫”的侮辱性态度。
罗振玉的决裂态度,使王国维在遭受丧子之痛后再受重击,他在遗书中说:“五十之年,只欠一死。经此事变,义无再辱……” 如果说指的是他与罗振玉由友变仇的关系,也不是没有道理的。起码是原因之一。
2
王国维沉湖去世一事,因为他清华大学国学院四大导师的身份,在当时的影响是巨大的。清华大学师生为他募款举丧,刻碑立传,可谓极尽哀荣。陈寅恪为他写的墓志铭,更是流芳百世的佳作:
士之读书治学,盖将以脱心志于俗谛之桎梏,真理因得以发扬。思想而不自由,毋宁死耳。斯古今仁圣所同殉之精义,夫岂庸鄙之敢望。先生以一死见其独立自由之意志,非所论于一人之恩怨,一姓之兴亡。呜呼!树兹石于讲舍,系哀思而不忘。表哲人之奇节,诉真宰之茫茫。来世不可知者也,先生之著述,或有时而不章。先生之学说,或有时而可商。惟此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历千万祀,与天壤而同久,共三光而永光。
耐人寻味的是,作为王国维的同事,同为国学研究院四大导师之一的赵元任,在另两位导师——梁启超、陈寅恪——分别捐资500元、200元的前提下,硬是分文未出;而清华国学研究院的创始元老吴宓——四大导师几乎均为他招聘罗致——平素对贫寒学子多有资助,这时虽因人事倾轧故离开了国学院,但当国学院学生对他进行道德绑架式逼捐时,他也分文未出。
罗振玉、赵元任、吴宓,都是一时人杰,学术巨擘,他们的行事,让我们看到普通人人性的一面。走下神坛圣坛,大师也是普通人,在涉及名利、私利与常情的时候,也会有惊世骇俗有违常理的举动。这才是正常人性吧。
(图片借自网络,谢谢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