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小米SU7在高速公路上发生严重碰撞事故,车辆瞬间起火,车内三人不幸遇难的消息在网上疯传。这起事件迅速引爆网络,网友惊呼:“穿刺测试时稳如泰山,为何一撞就烧成火球?”其实这些年,随着新能源汽车市场的保有量不断地加大,但就汽车市场来讲,形势大好,但“碰撞起火”的阴影始终挥之不去。从蔚来到比亚迪再到今天的小米汽车,从实验室到现实道路,电池安全为何总在关键时刻“掉链子”?小编今天也查阅了相关资料,简单的和大家讨论一下,以下观点,仅供参考!
首先小编想要说,实验室≠现实。实验室存在可控性,而真实碰撞存在不可控性!通过此前车企的试验会发现,车企常以“穿刺、挤压、碰撞测试全通过”作为卖点,但这些都太过于理想化。比如实验室的碰撞角度、速度、障碍物都是“标准答案”,而现实中的撞击可能是侧方卡车、水泥墩,甚至是树桩。所以电池包承受的冲击力、变形方向千变万化,与相对理想的实验室绝对是两个概念。
其次电池电量的不同,在发生碰撞、穿刺大概率会发生不一样的反应。比如满电时,电池电压高、电芯“脾气暴烈”,碰撞后更容易因短路引发连锁反应,但实验室在测试的时候,很多情况并没有考虑到这个因素,即便是有,那真的能根据电池电量的线性变化来考虑它撞击的后果吗?
另外,我们看到实验室的车辆一般都处于一个相对稳定的环境。许多的变量都成为了定量!但现实中,碰撞后起火的不一定是电池包本身,还包括线路短路、电机过热、甚至车内易燃物都可能成为“帮凶”。所以单就实验室来测试,同样太过于理想了。
当然,这只是一块合格的电池的本身所出现的问题,而事实上,每块电池的生产过程或许会出现些瑕疵。比如在电芯的生产过程中微小的金属碎屑可能潜伏在电池内部,碰撞时会刺穿隔膜,引发短路;比如电池包密封不严,潮湿空气侵入后会腐蚀电极,就能埋下自燃隐患;再比如为降低成本,某些厂商使用劣质电解液或隔膜材料,这样高温下极易分解燃烧。而这些所谓的工艺都是无法从参数上呈现的。
其实说了这么多,也就证明了,锂电池天生具有“易燃易爆炸”的化学特性(拿锂电池为例),电动车的电瓶,可能大家都能见到它的威力,何况一辆底盘全部是电池的车呢!所以未来想要在安全性上有所发展,还要从以上这些方面去着手,当然了,因为小编非专业,所以解释的只是皮毛,欢迎大佬指教补充。
小米供应商好像就两家宁德时代和比亚迪,宁德时代说电芯不是他们家的就剩下比亚迪了,穿刺不起火挤压变形起火,小米当时宣传的电池着火往下喷这时也没有用了,不要太相信智驾把自己生命交给一块小小的芯片,方向盘还是掌握自己手里最安全!愿逝者安息!
小米这个车连激光雷达都没安装
别它妈洗了,车门开不了,烧死人了
电车是这样的,实验没输过,实战没赢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