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早上,全国3.5亿打工人迎来新的一天。
有多少人带着"周一早安"的口号出门,又有多少人心里暗暗盘算着:要是能辞职该多好?
最近十年前因一句"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辞职的河南女教师顾少强再次登上热搜。
十年过去,当年那个勇敢辞掉"铁饭碗"的女子已经结婚生子,开过客栈,最终又回到了郑州工作。
网友们炸锅了:原来十年兜兜转转,又回到了起点?这不是证明了当初辞职是错的吗?
不过当我深入地研究这个案例的时候,发现了一个令人惊异的盲点:我们在谈论"自由"的时候或许一直都搞错了方向,就好像一直用错了方向盘一样。
数据告诉我们的真相根据2024年最新职场调查,中国有76%的上班族表示"想辞职",但实际行动的不到5%。
在知乎"如何看待辞职去旅行"的问题下,累计超过2000万的浏览量,却只有不到0.1%的人真正实践。
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鸿沟?
大多数文章会告诉你:因为房贷、车贷、孩子、父母
但这只是表象。深层次的原因是:我们对"自由"的理解出了问题。
"自由"的三大误解误解一:自由等于"不工作"顾少强辞职后,依然在工作——开客栈、做心理咨询师。她说:"自由不是不工作,而是做自己喜欢的工作。"
数据显示,超过85%的"辞职看世界"者在三个月内又开始了新工作。自由从来不是躺平,而是主动选择。
误解二:自由等于"一去不回"很多人嘲笑顾少强"回到起点",仿佛这是一种失败。但世界上最自由的鸟——信天翁每年都会回到出生的岛屿筑巢。
真正的自由,不是永不回头,而是有能力,决定何时转弯。
顾少强说:"十年中我去过很多地方,后来因为母亲身体原因回到郑州。这难道不是我自由选择的结果吗?"
误解三:自由等于"不被评判"最讽刺的是,那些批评顾少强"没看够世界"的人恰恰是用自己的标准束缚她的自由。
真正的不自由,是被他人的评价所定义。
惊人的双标现象当马云辞去阿里巴巴CEO去环游世界时,人们称他"洒脱";当一个普通女教师做同样的事,却被质疑"不负责任"。
当比尔·盖茨放弃哈佛学业,创办微软,人们称他"有远见";而当普通大学生,休学创业,却被称作"不求上进"。
马云(图源:黄山市委网信办)
这种双标背后,折射出的是我们社会固化的焦虑;我们只允许"成功者"自由自在,却要求普通人循规蹈矩。
其实阶层流动本就不易,成功之路也并非坦途,但说真的,我们不应如此片面地看待不同阶层的人。
顾少强最大的成功顾少强十年的旅程中,最大的成功不是去了哪里,而是成为了自己生活的主导者。
她在接受采访时说:"网上有很多谣言,说我离婚,客栈倒闭,欠很多债。我并没有大家想象的那么惨。"
顾少强近照(图源:正观新闻)
这才是最残酷的真相:人们希望看到她失败,因为她的成功动摇了我们的安全感。
如果一个普通人真的可以通过自己的选择获得幸福,那我们这些"不敢选择"的人该如何自处?
自由的真正定义心理学研究表明,真正的自由,不是没有约束,而是在约束之中做出选择。
自由不是随心所欲,而是心之所欲,不逾矩。
顾少强决定回到郑州去照料母亲,恰恰是她自身自由意志的一种展现。
最可怕的囚牢不是没去过的地方,而是僵化的思维。
写给3.5亿打工人如果你仍在工位上,幻想般地想着辞职,不妨问问自己:我想要的,究竟是那真正的"自由"呢?还是仅仅只是一种"逃离"?
自由可以有无数种形式:它可以是周末的小旅行,可以是工作之余的兴趣培养,可以是心灵的宁静。
数据显示,76%感到不自由的职场人,有超过半数在获得晋升或换工作后,仍然感到不自由。因为他们改变的只是环境,而非心态。
顾少强的故事告诉我们:自由不是一个目的地,而是一段旅程。
十年前她用十个字启程;十年后她用一生诠释。
而对于我们这些普通打工人,最大的启示或许是:评价一个人的自由,标准永远只有一个——是否按照自己的意愿生活?
你认为真正的自由是什么?欢迎在评论区分享你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