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中美开战,中国仅8%的胜率!美智库军演是怎么推算出来的?

浅念情韵 2025-04-14 14:04:44

2022年,美国战略与国际研究中心(CSIS)发布了一份备受争议的兵棋推演报告,聚焦台海冲突场景,推演中美之间可能的军事对抗结果。

该报告通过22轮推演得出结论:即便解放军对台采取行动,美军在损失2艘航母和10至20艘大型水面舰艇后仍能获胜,而中方将损失138艘军舰和155架战机。

然而,这份报告的设定、数据以及背后的逻辑引发了广泛质疑。

推演设定有点“玄幻”

2022年美国战略与国际研究中心(CSIS)发布的兵棋推演报告,围绕台海冲突场景,设想了一场中美之间的军事对抗,试图通过量化模型预测结果。

其核心设定却引发了广泛争议,尤其是在美军作战能力和后勤保障的假设上,显得过于大胆甚至脱离现实。

报告详细描述了一个场景:美军一次性投入150架战略轰炸机,携带总计2200枚AGM-158C反舰导弹,展开大规模打击行动。

与此同时,推演假定日本完全开放其军事基地,允许美军无限制使用相关设施,包括跑道、港口和后勤网络,以支持这一庞大军事行动的实施。

这一设定乍看气势恢宏,但很快被专业人士指出存在明显漏洞。

美国前海军作战部长约翰·理查德森曾明确表示,美国当前的AGM-158C导弹库存仅有400余枚,远低于推演中一次性消耗2200枚的惊人数字。

更具体来说,这种远程反舰导弹的生产周期较长,美国军工体系每年仅能生产数十至百枚,根本无法在短时间内补足如此巨大的缺口。

理查德森还补充道,战时环境下,导弹的运输、存储和装载需要复杂的后勤链条支持,而CSIS的模型完全忽略了这些环节的瓶颈。

例如,AGM-158C导弹每枚重量超过1吨,150架轰炸机携带2200枚导弹,意味着需要数千吨的弹药从美国本土或盟友基地紧急调运,这对港口、机场和运输机的调度能力提出了近乎不可能的要求。

不仅如此,报告假设美军能够迅速集结150架战略轰炸机,并高效投入作战,这一设定同样显得过于理想化。

战略轰炸机如B-2和B-52虽然威力强大,但其全球部署数量有限,维护和调度需要大量时间。例如,B-2轰炸机每飞行一次任务,返航后需数十小时的维护才能再次出动,而CSIS的推演却未提及这些技术限制。

报告还假定美军能在日本的横田、嘉手纳等基地快速展开行动,调用跑道、燃料和地面支援设施。

日本是否会在冲突初期就完全向美方开放军事基地,本身就充满变数。

日本政府长期奉行“战略模糊”政策,特别是在涉及台海问题时,其决策会受到国内政治压力和地区局势的掣肘。CSIS的推演并未考虑日本可能采取的有限支持或延迟介入的场景,而是直接假设了一个最有利于美方的理想状态。

更值得注意的是,推演对中方的反制能力几乎视而不见。

军事专家戴旭曾直言,美方的推演习惯性地设定中方被动挨打,却从不考虑解放军的主动应对能力。

他特别提到,东风-26反舰弹道导弹的射程可达4000公里以上,足以覆盖关岛的美军基地,这一关键节点的威胁完全被CSIS的模型忽略。

此外,戴旭还指出,055型驱逐舰的综合作战能力,尤其是其垂直发射系统的火力密度,远超美军现役的伯克级驱逐舰。

055型驱逐舰配备112个垂直发射单元,可搭载多种导弹,包括反舰、防空和对陆攻击导弹,而伯克级的垂直发射单元通常为96个,且部分老旧舰艇的实际搭载能力更低。

精神力量咋算?志愿军意志被忽略

在抗美援朝战争的艰苦岁月里,志愿军第50军曾以血肉之躯迎战装备精良的美军机械化部队。

1951年的一次关键战役中,第50军奉命坚守阵地,阻击美军推进,时间长达七天七夜。美军凭借坦克、装甲车和空中支援的优势,试图突破志愿军防线。

志愿军士兵却凭借简陋的武器和顽强的意志,依托地形挖掘战壕,用手榴弹、爆破筒甚至徒手与敌交战。

战后统计显示,第50军伤亡惨重,但成功拖延了美军进攻节奏,为后续战役赢得了宝贵时间。

这段历史被后来的战旗讲解中反复提及,尤其是“白云山团”的战旗上,布满弹孔和血迹,记录了那场以少胜多的壮举。

罗援将军在讲解时详细描述了志愿军士兵如何在极端条件下作战,有的战士用牙咬断引线,有的用双手撕裂敌军铁丝网,最终以“同归于尽”的决心迫使美军付出高昂代价。

CSIS的推演模型完全忽略了这种精神力量的变量。他们的算法依赖于硬件对比、火力密度和后勤数据,却对士气、信念和战斗意志视而不见。

在抗美援朝中,志愿军面对的不仅是美军,还有其他联合国军的联合打击,但他们凭借高度的组织纪律性和不怕牺牲的精神,多次扭转战局。

例如,1950年第二次战役中,志愿军以简陋装备逼退美军“联合国军”司令麦克阿瑟的“圣诞节攻势”计划。

CSIS的模型无法捕捉这种无形力量,而如今的解放军继承了这种血性传统。近年来,解放军在现代化建设中,不仅装备了先进武器如歼-20隐身战机和东风系列导弹,还通过训练和教育强化了这种“以一当十”的战斗精神。

经济咋比?美债危机不是摆设

2024年,全球经济格局发生了显著变化,美国的外债规模膨胀至35万亿美元,这一数字超过其国内生产总值的1.5倍,成为财政压力的一大隐忧。

哈佛大学经济学者戴维·沃尔克在一次研讨会上详细分析了这一数据,指出美国的高额外债主要来源于长期的财政赤字和军事开支,而战时环境会进一步加剧这一问题。

例如,维持一支航母战斗群每年的运营成本高达数十亿美元,若发生高强度冲突,弹药、燃料和人员补给的开支将呈几何级数增长。

中国持有约3万亿外汇储备,涵盖美元、欧元和黄金等多种资产,这一储备为战时经济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

2020年新冠疫情期间,中国迅速恢复工业生产,芯片、能源和原材料的供应链表现出极强的韧性,相比之下,美国的供应链依赖海外,特别是亚洲地区的半导体和稀有金属进口。

与此同时,中国的自主研发能力也在快速提升。

2023年,华为成功推出7纳米制程芯片,这一突破直接挑战了美国技术封锁。此前,美国智库曾多次预测中国芯片技术至少需要20年才能追赶,但华为的进展证明这些预测过于保守。

反观美国,尽管军工复合体如洛克希德·马丁和雷神公司实力雄厚,但高强度战争中的持续补给能力备受质疑。

例如,2020年美军在亚太地区的弹药储备被曝不足,部分关键武器的生产线因疫情中断,补货周期长达数月。

CSIS的推演假设美军能快速补充损失,却未考虑战时可能出现的金融市场动荡、国际贸易中断和国内通胀压力,这些因素都会削弱美国经济支撑战争的能力。

美智库预测老翻车

美国智库在过去数十年的预测中,屡次出现重大偏差。

1999年,兰德公司发布报告,断言解放军到2020年仍无法独立建造航母,理由是中国的造船技术和设计能力不足。

2019年,“山东舰”作为中国首艘自主建造的常规动力航母正式服役,搭载歼-15舰载机,具备全套作战能力。这一成果直接推翻了兰德的预测。

同样,2009年,兰德再次预测中国的芯片技术至少需要20年才能达到国际领先水平,但2023年华为宣布其7纳米制程芯片量产,性能接近甚至部分超越美国同类产品。

这些预测失误暴露了美国智库在评估中国技术进步时的系统性偏见。

CSIS报告的主要撰写人安东尼·科尔斯曼的背景进一步加剧了外界对其可信度的怀疑。2003年,科尔斯曼曾是鼓吹伊拉克拥有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的智库成员之一,其分析后来被证明是基于虚假情报和政治压力。

军事作家乔良在《超限战》一书中详细剖析了美国战略欺骗的模式,认为美国智库往往通过夸大敌方威胁或低估对手能力,来为本国政策辩护。

2001年,乔良的著作被西点军校列为教材,书中提出的非对称战争概念,如利用信息战和心理战,早已成为现代冲突的重要特征。

CSIS的推演延续了这种模式,过度依赖技术优势的假设,而忽视了对手的战略适应和历史经验。

核潜艇和非对称战

CSIS推演的一个关键空白是对中国核潜艇部队的忽视。

092型核潜艇首任艇长李洪海曾率领艇员在1980年代进行一次长达78天的水下潜航任务,期间克服了氧气短缺、设备故障等重重困难,创造了当时的世界纪录。

如今,巨浪-3潜射弹道导弹的射程已扩展至1.2万公里以上,覆盖北美大陆的战略目标,这一威慑力足以改变区域平衡。

2015年,中国公开了巨浪-3的测试数据,射程和精度均达到世界先进水平,但CSIS的模型完全未将其纳入考量。

CSIS的推演报告试图通过量化模型预测中美冲突的结果,但其设定中的夸大数据、忽视的现实因素以及历史的预测偏差,让这份报告更像是一场“电子游戏”而非严谨的战略分析。

参考资料:

[1]施旭.国防话语的较量--中美军事战略的文化话语研究[J].外语研究,2016,33(1):1-10

0 阅读:49
评论列表
  • 2025-04-14 21:32

    战时美军在日本和周边的军事基地早就被中国打残?

  • 2025-04-14 21:39

    美国开了什么挂?[笑着哭][笑着哭][笑着哭]

浅念情韵

简介:欢迎关注